姚建文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云南香格里拉 674499)
青稞是云南藏区的重要经济农作物,不但满足了当地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也为当地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受限于种植技术,当前青稞种植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优质高产难以实现,同时种植活动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必须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推广应用高原无公害青稞种植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青稞作为藏民的重要食物,其种植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青稞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适宜在寒冷、干旱且无霜期短的高原生长。随着现代农业、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青稞酒、青稞糕点、糌粑等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云南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青稞种植逐渐由传统的农民小范围种植向产业化道路发展。不过当前青稞产量与品质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首先,云南缺乏加工用型的青稞良种,品种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地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种子问题使青稞难以实现优质高产。其次,当地农民缺乏科学、先进的种植管理知识,难以促进青稞产量提升。最后,青稞种植会面临不少病虫害,如黄矮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会导致青稞产量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1]。同时,高原青稞种植还存在一些自然环保问题,对自然生态有一定影响与破坏。
高原无公害青稞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有效促进青稞种植产量及质量提升,全方位带动藏区农业、旅游业及附属产业等飞速发展,同时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
高原无公害青稞种植技术有两大特点,其一为无公害,其二为优质高产。其中无公害种植是指在青稞种植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尤其要注意不能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也要对土壤进行翻整细耕以保障土壤肥力,青稞秸秆进行绿色化处理作为牛羊的饲料,全方位实现无公害化。优质高产种植则是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种植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从多个方面促进优质高产的实现。总体来看,高原无公害青稞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要想提高青稞种植质量及产量,首先应当确保青稞种子质量良好、稳产高产、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种植条件。根据云南藏族自治区香格里拉市青稞种植条件,通常可以选择“青海黄”、“藏青539”、“北青4 号”、“德钦红青稞”、“短边青稞”等品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云99-1”、“黑六梭”等杂交品种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黄矮病、锈病等常见青稞种植病虫害有良好抗性,而且有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品质上佳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在进行高原无公害青稞栽培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实现无公害优质高产。在前茬作物收获结束之后,应当及时耕种,对田地中的杂物进行清理。一般青稞种植采取浅耕式,不过在比较干旱的地带应适当对土地进行深挖。
拉线开墒也是播种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优化播种及田间操作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种植人员掌握播种量,防止青稞倒伏,提高边际效益。在种植时应当适当施用一些除草剂,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杂草影响青稞生长。如可以喷施一定量的燕麦畏乳油,抑制野燕麦生长,根据当地情况一般用量控制在200-250 mL/亩即可。
在播种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风选与人工筛选,确保种子品质较好,从而保障发芽率。杂质、破损或不饱满的种子应当及时筛除。使用25%的粉锈宁进行拌种能有效防治黑穗病,一般粉锈宁用量控制为种子量的0.2%即可。
青稞种植通常都是采取净种模式,由于高原青稞为一年一熟,故而可以采取多种种植模式,如连年连作、隔年轮作、隔年闲种等。播种方法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点播、条播、撒播等。其中点播与条播是香格里拉市较为普遍的播种方式。
为了有效保障播种质量与产量,还需要对播种时期及密度进行严格控制。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对青稞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播种时间过早,青稞种子在高气温的影响下会快速出苗,使营养生长期缩短,植株往往较为矮小,产量降低;播种时间过晚的话,低温会导致青稞种子出苗迟且少,根系不够健壮,导致青稞千粒重小,产量偏低。
还要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控制。种植密度过小会导致单位田地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单位产量低;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导致青稞植株间产生恶性竞争,个体与群体难以协调,容易出现穗少、穗小、粒少、粒轻等情况,单株产量与质量严重降低,同样会导致单位产量下降[2]。
播种时还需要对播种深浅进行控制,如果是湿润或粘质土壤,那么通常只需要浅种即可;而土壤较为干旱的话,则可使适当深种。
施肥是决定青稞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基本施肥原则为中施底肥,适时适量追肥。在耕地前就需要准备好足够的农家肥料,与尿素、磷肥等混合施用,一般每亩三种肥料的量分别为1500、5 及25 kg。青稞在分蘖期到拔节期对氮的吸收量极大,因此在青稞植株生长至分蘖前期需要追施约25 kg 尿素,而且应尽量在下雨前追施以提高吸收效率。另外在抽穗后需要及时使用磷酸二氢钾250 g 左右,兑水60 kg,在叶面进行喷施2-3 次,中间间隔10 天左右。
青稞种植田间管理除了追肥外,主要还包括灌水、中耕、除草等。从青稞生长的时间段来看,幼苗期需水量较少,而在拔节期过后需水量逐步增大,到孕穗期需水量大幅提升,到抽穗开花灌浆时需水量最大。种植人员应当充分掌握青稞种植需水规律,制定基础灌水计划[3]。同时,还需要根据植株生长、田地条件、天气条件等进一步优化水分管理。
青稞种植中生长过于旺盛的情况下,通过中耕来防止植株过度生长。使用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与破坏的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
常见的青稞病虫害有黑穗病、锈病及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在防治时都是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针对不同病虫害采取不同方式进行防治。对无公害青稞种植而言,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当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要优先运用物理、农业、生态农药等防治手段,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种植人员要加强巡察,发现病株应及时进行拔除,并且积极利用灯光诱杀或各种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达到防治标准后才使用粉锈宁、多菌灵、乐果乳油、杀灭菊酯等进行化学防治。其中粉锈宁一般用25%浓度的500 倍液,多菌灵使用50%浓度的500倍液,乐果乳油使用40%浓度的1000 倍液,而杀灭菊酯则使用10 mL40%浓度的液体兑水60 kg。
综上可知,高原无公害青稞种植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应当在适宜运用该技术的地区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种植技术进行系统化整理与规范,完整覆盖青稞种植的全过程与所有细节,兼顾原理、操作与现象等,确保广大农民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