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英, 孟江燕, 李淑贤, 黄 蕾
(1.南昌航空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 330063;2.南昌航空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南昌 330063;3.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63)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2020年又扩大20%的招收规模,所以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问题也越来越就凸显出来[1]。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早在2010年7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习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2-4]的同时,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所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5-12],特别是与我校一样的航空类高校的经验[13-15],特别值得学习与借鉴。
因此,具有航空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我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按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派送研究生到航空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做法上取得一些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航空特色,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后到航空科研单位完成学位论文的实践性环节学习,再返回学校进行答辩的方式进行。除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外,也是学校与航空科研单位在专业领域范围的深度交流,因而对于双方具有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益处、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研究生数量多,相对实验仪器设备与场地等资源短缺的弊端就比较突出,运用航空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则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仪器,然而学校资源不足,不仅要排队预约更不可能让研究生自己动手操作。然而,派送到中航工业材料失效分析测试中心的研究生,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不仅能拍到自己满意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而且掌握该设备的操作方法。到目前为止派送了5名研究生到该中心,他们全都掌握了该设备的操作,这个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难得的。
航空科研单位科研任务重、科研人员紧张,在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上往往力不从心,而学校恰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例如,橡胶材料的寿命性实验这样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学校就用氙灯老化设备、紫外老化设备以及模拟酸碱环境进行实验,圆满地完成寿命实验,既解决了科研单位的问题,也使得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也有航空特色的科研项目对他们进行培养。
派送的研究生虽然数量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航空科研单位人员紧张的问题,但至少可以提供人力上的帮助,而且基本上不增加成本。研究生的食宿交通方面具体做法是,由学校承担研究生往来科研单位和学校之间的路途费,航空科研单位给研究生提供免费住宿。
由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航空单位完成的学位论文工作都是面对航空领域本专业的实际,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既能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又学习了本专业的航空前沿知识,不仅拓宽了学习思路、增强了综合能力和航空特色能力,而且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定位。已经毕业的联合培养的10名同学中,有7名同学在航空单位的研究所和企业工作,成为新一代的航空人。
1952年,武汉的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整体搬迁至南昌的辛家庵校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5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1978年晋升为大学本科,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校是“校企”共生的模式,除了学校外还有一个企业-赣江机械厂(内部称之为实习工厂)生产长江750摩托车。学校隶属于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办学目标是为航空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历经多年变化与发展,工厂早已停止了生产、隶属关系也归属江西省,学校整体上还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普通高校。因此,学校在科研能力研究生培养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集团和中国商用飞机工业集团有下属的各类研究机构,它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除了从事航空前沿的科研外,有的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的还有博士后流动站。因此,作为联合培养的单位,完全可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参考了航空著名高校选择的航空科研单位的做法,选择了科研能力强、专业对口的航空科研单位作为联合培养的单位,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截至目前,有10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实践证明,与航空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完全满足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当中的7人毕业后在航空科研企业单位工作,成为了为祖国航空事业默默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笔者在10多年前负责教研室(系)工作时,到航空著名高校走访学习时了解到,他们很早就开始了与航空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根据他们的经验、结合学校和自身的优势,先后与3个航空科研单位开展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这些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后到航空科研单位完成学位论文的实践性环节学习,再返回学校进行答辩的方式进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和航空单位的“双导师”管理模式。
1)中航工业复合材料博士后流动站。
派送了1名研究生到该流动站进行联合培养。当时,有1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在该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因此派送1名研究生与该博士后共同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共固化变形课题的研究。毕业答辩时,这名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毕业后在广东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中长期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目前担任该企业的副总经理。在与该企业的创始人交流中了解到,这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他最喜爱的人才。
2)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
该重点实验室代表着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向全国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第一次派送的1名研究生,他不仅提前一年完成学业、而且考上该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实验室工作至今,已于201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也被聘为了我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第二次派送了2名研究生,其中1名研究生也提前1年完成学业,现在中航工业通飞研究院从事复合材料设计工作,高级工程师职称;另1名研究生目前在中航工业复合材料中心工作,高级工程师。2019年毕业的是第4个派送到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目前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复合材料厂工作。
3)中航工业材料失效分析测试中心。
该中心拥有航空制造业最先进、最齐备的分析测试仪器与设备,承担着全行业的材料分析与测试的任务。近几年派送研究生到该中心进行联合培养,在已经毕业的5名研究生中,其中1名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有3位在中航工业就业、1位在冶金系统的央企工作,还有1位自主创业。
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有10名同学完成了毕业答辩,他们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均为航空科研单位承担的航空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航空特色。1篇关于橡胶材料断口分析的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还有2篇论文被确定为保密论文。
派送到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的有2名研究生提前一年完成培养目标而毕业;派送中航工业材料失效分析测试中心的研究生,1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1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确定为保密论文且为答辩的优秀论文;派送中航工业复合材料博士后流动站的这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确定为保密论文且为答辩的优秀论文。这就充分说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力明显提高、培养效果好。
研究生能力的体现,表现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上手快”和“后劲足”。“上手快”是形容一个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这是由于在联合培养期间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直接面对航空实际问题,在导师带领下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这样既锻炼学生本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又熟悉了科研生产的工作实际,特别是科研生产的工作实际是在学校培养环境中很难获取的。最近几年毕业在航空工业工作的研究生,都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例如2019年才毕业的2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仅仅工作一年,就分别得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复合材料厂领导和洪都飞机工业公司复合材料厂领导的好评。“后劲足”是形容一个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本职工作外,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很快凸显出来,能较快取得好成绩。具体体现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或担任技术领导职务方面。第一个派送的研究生现在担任广东大型民营企业的副总经理,其后派送的研究生都在航空科研单位工作、均已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其中1人成为我校的兼职硕士导师。
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能力,并且他们的后续发展也更能说明这一点。从已经毕业的10名研究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可以看出,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的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他们当中有7名研究生到中航工业相关单位工作,其中有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4人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他行业就业的3位:1名担任大型民营企业副总经理,1名在冶金系统的研究院工作,还有1名自主创业。
充分利用航空科研单位的资源,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一方面提升了研究生的航空特色能力、拓宽了研究生本人在航空领域的视野,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更多地就业在航空工业领域,充分体现了学校立足航空的办学特色。因此,与航空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校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