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华
(河南省固始县植保植检站,河南 固始 465200)
小麦是固始县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高,造成较大危害损失。据统计,自2010 年以来10 年中有6年重发,分别是2010 年、2012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8 年。一般发生年份损失达10%-20%,重发生年份损失达30%-50%。赤霉病病菌分泌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1],已对全县小麦生产构成了较大威胁。
早播小麦发病轻,迟播小麦发病重,特别是迟播稻茬小麦发生普遍较重。固始县去年小麦秋播期间遇有阴雨天气,播期普遍偏迟。相对早播在11 月10 日前播种,临淮、沿河湾地及旱地小麦赤霉病发生相对偏轻。5 月15-20 日调查,早播小麦平均病穗率为2.73%,病情指数为1.08。播期较晚的在11 月中下旬及以后播种,特别是稻茬麦,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5 月15-20 日调查,平均病穗率为8.52%,病情指数为3.37。
2019 年固始县小麦主栽品种为豫麦18-99、西农949、泛麦5 号、郑麦9023、偃展4110、偃高6 号、宁麦13 号、扬麦15 等。宁麦13 号、扬麦15 等扬麦系列、宁麦系列品种及郑麦9023 等相对表现较好,发病较轻,病穗率在1.8%-4.2%。西农979、豫麦18-99、泛麦5 号、偃展4110 等发病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重的病穗率在8.32%-27.2%。
近些年来,随着秸秆还田的大面积推广,耕作方式的改变使地表残留大量带菌秸秆,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菌源量逐年增加。同时,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在固始县连续发生较重,田间菌源量大。4 月10 日调查,稻桩丛带菌率平均为12.4%(1.2%-21.4%),株带菌率平均为1.7%(0.1%-8.3%),菌源量满足了大流行条件。4 月15 日调查,病菌子囊壳成熟度在一般在15.0%-47.5%。2018 年秋季全县小麦播期普遍偏迟,小麦抽穗扬花期大多在4 月中下旬,孢子释放时间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湿度大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气象资料显示,2019 年4 月下旬全县先后出现两次3 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在小麦扬花期,20-23 日出现连续4 天阴雨天气,28-30 日又出现了阴雨天,4 月下旬平均气温19.2℃,平均湿度71%,降雨量27.3 mm,适宜的温湿度极利于病菌侵染和危害。
小麦主栽品种多不抗(耐)小麦赤霉病。主栽品种普遍感病,5 月15-20 日普查,累计调查100 块麦田10 个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病,病穗率达1.8%-2.7%。其中有3 个品种平均病穗率低于5%,有5 个品种平均病穗率在5%-20%,2个品种平均病穗率超过20%,主栽品种普遍感病。另外,全县受茬口、土质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小麦播期不一致,导致小麦扬花期不整齐,易感病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几率增加,也加大了赤霉病流行。
选用抗(耐)病品种。赤霉病常发区宜种植扬麦系列、宁麦系列及郑麦9023 等抗 (耐)病品种。全县小麦宜在10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播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时间和土壤墒情适量播种,推广机条播;加强肥水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麦自身抗性;起好四沟,保证田间排水通畅,降低田间湿度等。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预防”。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防治 (见花打药),5-7 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防治适期内若遇雨,抢在雨前或雨隙防治。可选用渗透性好、耐雨水冲刷且持效期长的药剂,如48%氰烯菌酯.戊唑醇乳油600 mL/hm²,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 mL/hm²,机动喷雾器兑水225 kg/hm²,手动、电动喷雾器兑水600 kg/hm²,对准麦穗均匀喷雾。施药后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流行,田间见病初期,发病田块应用上述药剂适当加大用量,立即进行补治,以减轻病害后期危害损失[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