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卢 波,李国珍,吕志坤,王沙沙,贾磊华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内二科,河北 保定 072750)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特别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而其中,由脑动脉狭窄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脑动脉狭窄根据症状的有无分为症状性狭窄和无症状性狭窄,无症状性狭窄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不作研究,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也就是既有狭窄,又有引起责任血管供布区域的临床症状,比如言语不利、头晕、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跌倒发作、构音障碍等[1]。如果有这些症状,称为症状性血管狭窄。血管支架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此方法主要是用血管支架支撑血管狭窄从而使血液循环通畅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在本次试验中则主要研究了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8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年龄50~72岁,平均(61.1±1.3)岁,其中男60例,女28例。此次试验的患者均为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表现为脑缺血或脑卒中,其中脑缺血11例,脑卒中77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对其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此次纳入试验的患者均排除除脑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且患者脑动脉狭窄均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均伴有出血或凝血障碍。
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并在术前3~7 d让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300 mg/d,并根据患者血压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患者局麻,穿刺点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将6F动脉鞘经右侧股动脉置于狭窄部位近心端,取微导丝(0.356 mm),于路径图引导下,将其经狭窄病变部位置于狭窄部位远端恰当位置,均按照患者情况选择恰当的血管支架。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测,并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治疗,以确保达到有效治疗即稳定患者病情的目的。术后的3~6个月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记录下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让脑血管事件发生者及时就医,使患者术后得到有效保障。
观察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手术后残余狭窄情况,围术期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血管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或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数据以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定量资料以(±s)描述,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进行介入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7%,在术前动脉狭窄为(72.8±8.9)%,经手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3.5±5.1)%。围术期发生3例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1例高灌注。经6~12个月随访,血管再狭窄20例,短暂性脑缺血或卒中8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后临床表现良好,随访过程中患者较少出现复发或并发症,说明了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其中症状性脑血管狭窄又较为常见,因此,现下对其治疗方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2]。脑动脉狭窄治疗近年来得到了发展,现在主要有血管支架、外科手术、药物治疗等三种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脑动脉狭窄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是阿斯匹林(A),丙丁酚(P)和他汀类(S)药物,这种疗法简称PAS疗法。而当患者脑动脉狭窄症状较为严重时,则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应用更为广泛)使管腔扩大,改善患者脑动脉狭窄,使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充足。一般来说,脑血管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高,一旦患者发生脑卒中则极易死亡,运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维持患者脑部血液正常供应,进而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脑卒中的发生率[3]。
资料显示,症状性脑血狭窄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老年人不但多存在动脉硬化,且其血管顺应性相对较差,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血管严重迂曲,行血管内支架介入较为困难。为提高该类患者出治疗成功率,术前必须恰当选择手术适应症患者[4]。其适应症包括[5]:药物难以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责任血管为狭窄血管;影像学检查狭窄血管血供区显著缺血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无颅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恶性肿瘤;未发生脑卒中或无脑卒中病史;病变近端血管不存在难以逾越的迂曲。只有严格把握上述适应症,才能有效降低支架介入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有效率。
在此次试验中发现,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脑卒中患者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手术安全性也较高,再者,经过3-6个月的患者随访可以发现血管支架介入治疗能有效治疗症状性脑血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即手术安全性较高,说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利用以提高医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