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安庆 246430)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非常关键。保育猪由于身体各项机能以及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能够有效地保障保育猪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对育成阶段生猪的生长育肥具有积极作用。生猪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可以通过保障保育栏舍中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湿度控制、合理分群以及常见病防治等措施进行。本文对生猪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保育猪的科学饲养提供帮助。
保育猪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够完善,对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栏舍中病原菌比较敏感。所以,保障养殖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能够促进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性能的提高。要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夏季应注意猪舍降温,防止保育猪出现中暑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饲养阶段,合理调控保育猪的饲养密度。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寒冷的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气温较高时,可配备水帘等设施辅助猪舍降温[1]。
合理分群是保障生猪良好生长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规模化养猪场都是按照出生仔猪的原窝进行分群,保育阶段按照猪只的个体差异,把差异较小的保育猪分到同一栏舍中饲养,即将体况相近的保育猪放在同一栏舍中饲养。同一栏舍中保育猪的数量不超过30只[2]。白天保育猪的精神状态比较活泼,白天分群可能对保育猪造成较大的刺激,所以建议分群工作在晚上进行。分群后认真观察保育猪的生理状况及采食量变化情况,避免因采食量下降而导致生产性能降低。对于应激反应强烈、采食量下降的保育猪,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以维持保育猪在新环境中的身体状况正常。
保育猪由于身体机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出现疾病。患病后即使通过治疗康复了,生产性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饲养成本升高和养殖效益降低。所以,对保育猪的疫病防治要把握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疫苗注射可以有效预防保育猪的常见疾病。同时建立保育猪的免疫档案,做好保育猪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保健工作[3]。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改善保育猪的健康状况以及生产性能,通过良好的养殖环境保障以及疾病预防工作可以为后续猪只的生长育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