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晶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街道是指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辞海》[1]。《辞海》中提出了街道的2 个基本属性:道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街道是其中的一种,从广义上理解,即为道路;街道铺设在城镇中间,两侧排列着房屋的道路为街道,换言之,与两侧建筑物共同形成的城市景观为街道。
街道首先是道路,因此它具有道路本身的功能,供人、车等行走的基本交通功能;作为城市中的开放空间,街道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具有社会交往功能;作为城市景观的部分,街道的景观设计,具有文化传播及审美价值。
综上,本研究所界定的街道概念为:由两侧建筑限定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具有交通功能及社会交往功能,是市民城市认知及市民城市生活文化养成的渠道和媒介之一。
第一,所谓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与同类事物比较而独具的本质属性;第二,从第一条可以看出,人是特色区分的主体,因此,区分特色是主观的行为;第三,特色就是表现与众不同的部分,是差异性的集中表现,与众不同的部分往往表现出独特,独特是具有优越性的。
对特色的诠释主要是在城市街道空间范畴,因此我们定义街道特色空间为:某一城市街道空间区域有别于其他街道空间区域的本质属性,表现为城市街道空间的个性特征与品质特征。结合城市特色空间街道的功能,研究打造具有交通、社交、市民城市认知相结合的市民城市生活文化空间的有效方法。结合上述概念研究长春市区街道特色空间质量优化策略、街道特色空间场所营造策略,对提升旧城区街道特色公共空间质量、激活旧城区曾有的生活氛围与文化气息、强化城市街路的社交功能,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长春市街道空间现存的问题,增加街道空间与沿街建筑空间的融合、提升街道特色空间步行环境质量、增加街道特色空间中的休息区、最大限度地降低恶劣气候对于街道空间活动的影响。从上述几方面来研究,提出长春市旧城区街道空间质量提升的建议。
在对长春市旧城区建筑底层立面质量进行评估后发现闲置空间较多。闲置的空间主要有2 个方面:①面向街道的建筑物自身盈余的封闭建筑空间;②街路双侧红线与建筑物之间非融合性设计的无功能闲置区域。上述闲置空间降低了街道双侧的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之间的渗透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街路双侧建筑物的建筑者与街道修筑者各自完成了独立的设计施工任务,旧城区在建设时没有更好地在设计融合上做更多的尝试。闲置空间的出现造成了街道空间的城市公共生活匮乏,人们走在街上(非机动车道),使用的基本为交通功能,而其他功能被隔阂开。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街道特色空间构建过程中,应努力融合街道空间与沿街建筑的盈余空间,将其打造成为集交通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市民城市认知及市民城市生活、文化养成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空间区域,形成以上述功能为基本目标的特色空间。
街道特色空间旨在增加长春市民在街路上的停歇几率和时间,丰富人们在街道上的生活氛围、增强城市文化色彩及长春市民生活的紧密性。因此,实现街道特色空间的功能性,尤为重要。增加人们在街道休息区中的停留时间,才能使人们不仅可以享受街路的交通功能,还能在休闲中观街景、赏民风、识民情、创造新生活。
通过对长春市旧城区现有街道的空间进行调研,显示长春市旧城区大部分街路并未设有休息区,仅有与大型广场、公园相交接的街路周边设有的有限数目的停歇空间。重庆路、桂林路等街道,因作为重点规划的生活街区而设有一定的休息区。除此以外的大部分街道空间都缺乏休息区的设置。要想真正地让市民走出家门,生活在城市中,街道特色空间有必要增设休息区,并在整合街路设计元素的前提下,增进观赏性、文化生活宣传性等元素。
在城市街道环境中,机动车带来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与产生的噪声。这些因素对人体与心理健康都带来一定的危害。最大限度降低机动车带来不利因素的途径如下。
1)绿植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绿色植物来进行区域分割,人、车行走的路面之间种植绿色植物常绿乔木加底层灌木来分割,以保护行人、降低噪音、吸收汽车尾气、造荫遮阳。高大乔木和灌木搭配种植,对人行道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动车驾驶员能够更直观、醒目地区分非机动车道的位置。汽车鸣笛和排放尾气都在低空间位置,低矮的灌木可以有效吸纳噪音,阻隔尾气。高大的常绿乔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破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供行人乘凉也是其重要作用之一。如此一来,一举多得,对街道特色空间的改造应大力使用并适时、适地拓展。
2)错位法
德国学者迪特尔·普林茨对这种方法大为提倡,并解释了其合理性。汽车噪音的水平面穿透性比垂直立体面穿透性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更强。若车行道高于人行道,且更近于人耳的水平截面,则对人的伤害更高。错位法是将车行道降低,人行道提高,在适当的错位高度,降低噪音对人体的伤害[2]。
关于提升街道安全性的考量,在绿植法中已经涉及,提升安全性只是绿植法的好处之一。其他提升街道安全性的方法还包括:增强行人夜视能力和安全防护措施、改造街道死角区域、改造多事故路段及交叉路口的区域结构和导行方式等。对夜间照明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以节能环保为标准,在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的前提下,降低光污染、提升整体可视度,降低单一光源的高强度,使可视效果更好,光线更柔和。
拥挤的步行空间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过度拥挤带来的行走缓慢或停滞;出现通行不畅的同时有紧急情况发生极易造成踩踏事件;密集的人群是偷窃、性骚扰事件的高发区域。除上述安全隐患外,拥挤的步行空间还会造成行人驻足时间降低,步行出门的选择性降低,从而街道的社会交往功能缺损。因此,在街道特色空间的设计营造时应当注意:①以人流为依据合理拓宽步行空间;②禁止机动车违章占道停车;③街道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融合于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中间区域,同时尽可能立体式构建,压缩水平空间占用率,既有助于保护行人又能够更好地节省空间。
街道步行空间是一个开放性的平等公共空间。为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设施,且设施应照顾特殊人群步行的优先权和人文关怀,这能够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公平性。经实地调研发现:①盲道设计缺陷较多,如不连续、不合乎安全标准等;②盲道地砖缺损严重,不平或松动;③紧临盲道出现不该出现的障碍物,如垃圾箱、阻行桩、集成花坛等;④人为非法占道[3]。
因此,就人文关怀问题上,长春市街道特色空间的优化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基本设施
在道路转折、转弯或十字交叉路口、地面高差变化区域等处合理设置盲道,在人行路口设置缘石坡道。增设醒目的视觉残疾标志,以提示非特殊人群尽量注意并提供必要帮助。交通信号灯整合语音播报系统,以便特殊人群获取通行信息。增设残疾人停靠休息区域,区域内供给饮用水、公厕等设施。应考虑雨季及冬季路面湿滑问题,设置防滑设施保障在恶劣天气下的安全使用。
2)坡度
人行道纵断面倾角以20 °为限,不得高于此限,这样步行者可安全且舒适地在其上行走。
3)坡道
在步行空间中有多级台阶或地面突然抬高等高度差路段,应设置缓降坡道。在较长坡道出现处,坡道单侧或双侧依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扶手材质应以安全稳固为准,表面光滑。坡道路面应进行防滑处理。
场所感,就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固定历史元素下的固定场所辨识感。如广场有其开阔的大面积地面,有高低错落的绿色植被,有市民在其中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当人们放眼望去或身处其中时,能够从声、香、味、色等多重感官反应中确认其为熟悉的特定的场所。场所感的缺失,是长春市旧城区街道空间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
本文根据街道周边用地的性质,结合商业、居住人群的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和相应的环境需求,将对位于居住用地的街道空间和位于商业用地的街道空间的场所感营造策略进行探讨。
温馨、亲切、适宜行走及停歇的居住区街道空间,才能更有“家”的感觉。让人们爱上周围的环境,是街道特色空间营造场所感的重要方向——文化认同。街道是有历史的,历史会留下很多有形之物,可视、可触,见之有感、言之有情。文化认同是场所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容。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曾留下无限的记忆和回想。因此,保护固有文化,是现代城市意象要解决的重大课题[4]。因此,街道特色空间营造,在保护居民文化认同上应首要考量,以保护其固有的归属感。故此,应采取更多的高新科技手段在原有文化元素营造的生活氛围上进一步宜居性的改造。
承载居民多样化的日常活动。老人需要街道提供社交活动空间,儿童需要玩耍空间且保证安全,青年人需要健身及休闲空间。居民区街道空间应能够承载居民多样化的日常生活,更应增加其引导性元素,养成更健康、更温暖、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模式。
安全感:街道空间应为居民营造舒适且安全的感觉。黑暗使人恐惧所以要增加夜间照明。飞驰的汽车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避之不及,使嬉戏的小孩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街道边缘设置防护措施以分割安全区非常有必要。
根据对休息日热力聚集面积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得出结论:商业人群的活动时间跨度大,并且一般都会持续到夜晚。因此,他们对街道空间停留区域的休息和舒适度要求会更高。
基于上述情况,在商业用地的街道空间营造中提出以下策略。
1)休息区拓展
休息区拓展包括面积和舒适度的拓展。商业人群因工作时长跨度大、强度高,因此在缓解其疲惫情绪,使环境清新、优雅方面,均应花费更多的心思和力气。这体现了人性化和便利化原则,是社会向更良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凝聚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区域色调是商业街区的基本感官识别依据。因此街道特色空间营造应在商业文化特色打造方面更多地给予考虑。增添文化氛围的主要方面包括:商业用地本身的历史延展性,街道设施与商业文化活动的高度一致性,与商业街区主要商业活动、商业模式的协同性。从以上方面进行商业街区改造、设计思想构建,增加其场所感。
本文针对街道特色空间质量优化、街道步行特色空间优化及街道特色空间场所感营造优化3 方面提出改造策略。从街道的基本功能出发,以市民文化生活养成为目标,从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及意向方面,对改造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街道特色空间中应在主要人群聚集区周围植入小型公共空间,以此类空间及街道功能发挥活力为引导,激活长春市旧城区街道特色空间的整体活力。通过评价街道空间客观存在的质量及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以现有街道空间格局、环境模式为基础的街道特色空间营造研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