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丽
(沈阳药科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16)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很多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对于传统出版行业,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的转变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1]。新媒体产品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立体化和多样性,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面对传媒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出版业科技期刊要想继续存活并发展下去,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不断的创新发展,以新媒体思维,再造出版流程,打造一本“现代期刊”。作为编辑活动主体的编辑在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担当着主要角色,因此,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是重中之重。本文作者分析指出了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编辑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培养途径,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多数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编辑人员多为事业编制,工资不和期刊的出版发行等绩效挂钩。同时,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载体,主管部门对外宣传的窗口,很多科技期刊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起到宣传和交流的作用。因此,有些期刊的主管部门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期刊正常运营并能够按期出版即可。这样日复一日,在这种无压力状态下,多数编辑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慢慢失去了工作热情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面对新媒体环境,不知如何应对,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或是于己无关的心态。有些期刊编辑部虽然也有新媒体产品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但仅仅是刊登一些纸媒期刊上的文章内容,粉丝数和关注度都极少。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形式和科技期刊上的内容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从排版到发布都要符合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不能简单地将期刊内容完完整整地放在公众号里,这不仅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反而容易“掉粉”。微信公众号是需要新媒体编辑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运营和创新的。多数期刊编辑部都开展了数字化出版模式,但仅仅只是将论文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供作者自行下载阅读,但其实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已经演变为内容发布与信息服务的代名词,传统出版单位也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但实际上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并没有实现这一功能,没有真正发挥数字出版的强大作用,仅仅扮演着内容提供者的角色[2]。
传统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内容的编辑加工和文字校对,并按期出版发行。由于期刊编辑部多是自由来稿,稿源充足,因此,编辑很少主动的策划选题进行组稿和约稿。策划出好的选题需要编辑的创新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很多好的选题都是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出好的产品,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传统的期刊编辑因选题策划的机会较少,也就缺乏这种开拓创新的能力。
传统期刊编辑主要以纸媒为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文字加工能力、编辑排版能力等。但是,期刊的新媒体涉及纸媒与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媒体等多种形态媒体的融合,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懂编辑,又要懂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时代,知识的创造与信息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对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编辑工作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加工和排版上,更多的是超文本信息以及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格式的数字资源的综合编辑和立体呈现[3]。但很显然,传统的编辑并不具备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科技期刊的经营者,编辑全面的综合能力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编辑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当今优秀的编辑得具备多方面的“本事”,包括政治政策修养、文化修养、知识修养、鉴赏能力、文化品格,对市场、读者的把握,以及运用新思维、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这就需要有意识、有方法、有针对性持续地学习[4]。
传统科技期刊编辑思维模式固化,采取的就是编、排、发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如今互联网时代下,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走向融合的基础,也是出版业转型发展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次,建立了互联网思维后,我们要思考如何进行实践。目的即是找到一个概念,然后以创新的理念,将“内容”简明雅致地组织起来,在无序中建立有序,直指没有竞争的空间,目的在“创建一种影响力”或“抢占一种解释权”。唯有移动互联网普及,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互联网思维才真正形成。由此看来,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就是“链接”。将信息与信息进行链接,由一本刊的链接、一个项目的链接、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链接,这样纸媒才能扩大生存空间,发挥巨大的作用。纸媒不是阅读的终端,而是读者的链接点,同时,读者也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编辑工作的本质,是为读者选择内容,纸张印制和数字呈现都是我们选用的工具。基于此,建立一种链接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纸媒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
互联网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熟悉本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和新媒体出版的相关技术,了解并能快速的运用它,如大数据技术、碎片化技术、AR 技术、VR 技术,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跟住趋势发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及时地转变思维,才能成为目前亟需的“现代编辑”。因此,编辑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新媒体运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编辑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应用到新媒体技术,这就需要编辑具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专题组稿可以很好的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及时捕捉到本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或是科研动态,有针对性的组稿和约稿并及时的报道出来,不仅通过纸媒传播,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网上的高效快速的传播。另外,很多科技期刊还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新媒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的期刊,从而扩大了对外的宣传和推广。
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社的角色发生了升级转换,更多地专注于选题的独到、内容的深度分析和深度加工,以及知识的多样化、个性化、柔性化服务,一些低端、初级、重复性、数值性工作将由机器人、软件完成。编辑仍然处于主导、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媒体高度发达、信息泛滥的当下,编辑应当具备评价、选择、优化、推介(精准服务)的能力。选题质量成为竞争胜出的关键,选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编辑。
新媒体时代,编辑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例如,对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编辑不但要及时的跟踪热点,还要制造热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析,然后制造出新的热点进行全面报道,才能更大地吸引用户阅读体验。此外科技期刊编辑要有对热点事件和新闻进行评价、分析、整合及再利用的能力,以保持科技期刊的权威性,让读者信赖[5]。
科技期刊编辑要多多走出去与请进来。编辑若想组到优质的稿件,一定要深入到科研人员的一线岗位即所谓的实验室,通过与试验人员(潜在作者)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试验中遇到的困难,若能通过编辑积累的学识和人脉圈帮助作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编辑就会拥有了庞大的潜在作者群。另外,编辑还要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加强与作者、读者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编辑还要将优秀期刊部的主编或是社长请到编辑部来交流和指导,向他们学习新媒体时代期刊转型的成功经验。
结合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要求,从不同角度对提升编辑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需要应用到互联网技术。青年编辑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较快,且学习热情高涨。出版单位应重视培养青年编辑的新媒体意识,鼓励青年编辑积极学习,大胆尝试,为传统出版业注入新的活力。
新媒体时代下要求编辑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保持对互联网认知的更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业主管单位、编辑学会等部门都会主办以新媒体为主题的培训会和研讨会,编辑可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来提升自我。在与同行的互相学习和探讨中,能够了解并学习到优秀期刊创新的办刊模式,办刊路径以及办刊方法。这不仅有助于编辑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编辑部未来的发展。很多优秀的期刊社或是期刊编辑部,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借鉴他人经验或是总结思考创新尝试,积极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这不仅没有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冲击,反而为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很多传统出版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都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工作若想获得较大的提升,不但要向新媒体工作开展得较好的科技期刊学习,还要将目光投向优秀的大众喜讯类媒体,研究并参考他们的网站建设和运营模式[6]。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成为健康类媒体的龙头,用户量达到331 万,团队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主要靠内容的创新吸引了成百万的粉丝关注,10 万+点击量的帖子比比皆是。同时,健康时报还发展了很多新媒体产品,比如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站、今日头条等服务信息类平台。另外,他们还尝试了很多融媒体产品,如短视频产品、场景式手机直播产品等。全媒体产品的推广和大胆尝试,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为全媒体时代开辟了一条值得借鉴和尝试的全新之路。
新媒体时代赋予了编辑更高的使命,更重的职责,这就需要编辑认清脚下的路,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期刊发展的办刊之道与自我职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