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2020-12-14 08:37吕二锁郭呈宇徐寿军徐广祥李建波姜晓平刘志萍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麦栽培

马 宇,巴 图,吕二锁,郭呈宇,徐寿军,徐广祥,李建波,姜晓平,刘志萍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2.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43;3.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临河 015000;4.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磴口 015200)

大麦是全球普遍栽培的第四大禾谷类作物[1],是人类栽培史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按大麦功能用途,主要分为啤用、饲用及食用3种类型,由于其具有生长适应性广、生育期较短、耐瘠薄的特性,现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优势特色作物[2]。近年来,随着饲料及啤酒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大麦生产总量远远低于需求总量,超过2/3 的大麦原料依赖进口,增加了经济成本,而大麦生产总量及质量的提升是当前国内大麦生产中的要点,因此,大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发至关重要,且对提高国内大麦产量、减少进口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大麦产业无论在育种还是在栽培上均在不断寻求突破,笔者总结了大麦育种及栽培技术,对育种及栽培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今后大麦育种栽培方向,为国内大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大麦地理分布及其分布特点

大麦为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因适应性强、用途广,在世界上有较大的种植面积。目前,大麦种植地点主要分布于亚欧国家,欧洲是世界上种植面积及生产总量最高的地方,如法国、丹麦、英国等国的大麦出口总量就占据了世界大麦出口总量的3/4 左右;亚洲的大麦种植面积及生产总量仅次于欧洲,位居第二位;而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南美洲的阿根廷,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埃及、肯尼亚等地也均是大麦的重要种植区域[3]。我国大麦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云南和江苏,在青海、甘肃、安徽、黑龙江、河南、新疆等地也有一定的种植[4]。我国大麦分布特点主要按季节及种植类型划分,按季节划分包括两种,一种是以严寒、作物不能越冬的地区为主,如东北、西北等地,称为春大麦区,另一种是以气候温暖适宜、一年多熟地区为主,如东南沿海、云贵等地;按种植类型划分主要分为西藏、青海等高海拔裸大麦种植区,以及其他地区的皮大麦种植区。

2 大麦育种现状分析

2.1 育种方法与育种研究方向

育种是一项长期工作,大麦育种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新品种选育需综合考虑发展需求,因地选种、因需选种,明确育种目标。早期大麦育种以系统选育为主要方法[5]、以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如最早的Chevalier 就是采用系统选育而成。而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生产发展需要的不断提升,育种者在追求产量育种的同时,增加了对品质、抗性育种的需求,与此同时,育种方法也经过了由常规育种,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育种、诱变育种[6]到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小孢子离体培养,再到分子辅助育种,包括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的转变[7]。常规育种作为最普遍的育种方式,育成的品种最多,如保大麦21号[8]、蒙啤麦6号[9]、垦啤麦12[10]等均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育成。目前,随着基因组学的日趋成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已成为当前大麦育种的流行趋势[11],与传统育种相比,定向选择极大地缩短了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了大麦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满足了日趋扩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SSR、ISSR 及SNP 等,SNP 因其遗传稳定性高、检测方便快速、位点丰富等特点,现已成为普遍应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12],如赵海鹏等[13]利用前期鉴定出的中国大麦稀有SNP(null LOX-1)变异,开发出特异性快速诊断标记,并利用该标记对633份大麦地方品种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8份新种质,明确了该变异的地理分布及其在不同地方品种中的变异频率,为啤酒大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优异种质和快速检测手段,为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完整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参考;FAN 等[14]利用190个重组自交系在6种环境下对籽粒蛋白质浓度进行了QTL 定位,在2H(1)、4H(1)、6H(1)和7H(3)染色体上共检测到6个籽粒蛋白质浓度QTL 位点。

虽然我国大麦栽种具有很长的历史,但大麦育种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早期国内育种以征集、筛选农家品种为任务,通过鉴定筛选高产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发展后期主要以抗性育种及品质育种为主要目标,包括抗病性、抗倒伏、抗旱、耐盐碱等;20 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麦育种逐渐迈向了新的阶段,向啤用、饲用等方向转变[15-16];近年来,在国家粮改饲的大环境下,面对中国健康大数据人们对健康饮食要求的转变,育种者的研究方向也不再一味追求高产优质,而是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大麦优异特性,如利用低能量、高蛋白质、高微量元素等特性,培育开发高蛋白质营养饲料,以期缓解国内优质饲草不足的局面;利用含有β-葡聚糖、丰富的酶类物质及多酚黄酮类物质等特性,培育相应物质含量较高的大麦新品种,以期通过食疗缓解高血压、糖尿病及肠胃问题[17],如粒苗兼用型品种福大麦2号[18]。

2.2 育种成效

Chevalier为目前国际上已知最早育成的大麦品种,已有160 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大麦育种始于20 世纪50年代,至2020年已育成多个符合不同生态区域及生产需求的大麦品种,如早期的浙农大12号,具有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抗病质优以及适应性广等特性,仅1971年浙江省推广面积就达到了5×104hm2左右[19];米麦114,具有成熟早、耐迟播、耐肥、抗倒的特性,适宜在米麦地区水田三熟制中搭配种植,截至1978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104hm2[20];中期的垦啤麦2号,具有高产、酿造品质优良、早熟的特性,适宜在东北地区种植,截至2004年,10年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7.24×105hm2;甘啤3号,具有高产、抗倒伏、抗条纹病以及抗干热风的特性,适宜在甘肃春播中熟区域种植,青海、新疆、内蒙古以及宁夏等地也有较大的推广种植面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6.67×105hm2;近期的喜玛拉22号,春性多棱裸大麦青稞,具有抗倒伏、耐湿、耐旱、高产、优质等特性,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市春播种植,是西藏青稞(裸大麦)主推品种,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7×104hm2;扬农啤8号,具有成穗率高、皮壳较薄、酿造品质优良、耐肥抗倒伏、高抗黄花叶病等特性,适宜在黄淮地区秋播,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6×105hm2[21]。无论从育种数量还是育种质量来看,我国大麦育种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3 大麦栽培现状分析

3.1 栽培方法与栽培研究方向

栽培模式粗放、水肥利用效率低是我国大麦研究滞后的重要因素,为满足大麦市场需求,利用栽培技术调控大麦产量、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优良品种的选择是大麦高产栽培的前提条件,不同地区品种选择特性不同,如蒙啤麦5号适宜在我国北方生态区气温≥10℃、活动积温2 200℃以上的内蒙古及邻近省份进行春季种植[22];凤03-39 适宜在云南省大理、楚雄、临沧、保山、曲靖、昆明等海拔1 400~2 200 m,中等肥力地上推广种植[23];连饲麦1号适宜在江苏省推广种植[24]。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是防治大麦条纹病、黑穗病等常见病害的必要环节,一般常用的拌种药剂主要包括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的福美双粉剂或者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25-26]。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是保证前期出苗生长的关键环节,大麦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整地时要保证翻耕后及时耙地,保持土壤墒情,尽量做到土壤平整松碎,施足底肥。N、P、K 的合理施用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保证大麦群体结构及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27-28],而施肥量受环境效应影响,不同品种不同地区施肥量不同,以蒙啤麦3号为例,在籽粒蛋白质及千粒重符合国标的前提下,在内蒙古中部旱区最佳配套施肥量为N 135.0 kg/hm2,P2O555.5 kg/hm2,K2O 22.5 kg/hm2,生产潜力为2 241.0 kg/hm2[29],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最佳配套施肥量为N 153.60 kg/hm2、P2O5146.10 kg/hm2、K2O 126.00 kg/hm2,生产潜力为9 386.8 kg/hm2[30];而刘仁建[31]研究发现,施N 量也与白粉病发病率存在一定关系,由此可见,对于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配套施肥量研究至关重要。适宜的播种期、合理的种植密度等均是大麦高产优质生产的必要条件,播期不同,对大麦产量、品质等均具有一定影响,徐梦彬等[32]研究发现,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播期与产量呈正相关;赵准等[33]研究发现,不同播期对茎、穗、叶的干物质分配比及洗涤纤维含量、粗脂肪含量等均具有一定影响,但不同品系影响不同,环境条件允许下,新疆青贮大麦宜早播。与普通大麦相比,饲用大麦刈割期研究至关重要,DHILLON 等[34]研究发现,播期较晚的条件下,早(播后50 d)刈割,饲草中的乙醚抽提物、体外消化率、硝酸盐含量和叶茎比显著提高;在播期较早的条件下,晚(播后60 d)刈割,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青草产量最高;早播、早刈割,对大麦再生后的产量基本无影响;赵准等[35]在综合考虑大麦干草产量与青贮品质的前提下,明确了灌浆后10 d为新疆地区春大麦最佳刈割期。目前国内外大麦栽培技术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完善的配套栽培技术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完善既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

3.2 栽培成效

与进口大麦相比,国产大麦的综合质量水平、生产成本以及优势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36],严重制约了国内大麦产业发展速度。大麦栽培技术的优化,是实现大麦生产、生态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完善的大麦栽培技术体系仍然低于品种数量,但随着育种家多年的不断探索,部分栽培技术已趋于完善,如啤酒专用大麦生产技术、盐碱地大麦栽培技术、饲用大麦栽培技术、大麦栽培技术、湖北省大麦轻简化栽培技术、保山市早秋大麦丰产栽培技术、蒙啤麦3号配套栽培技术、蒙啤麦4号配套栽培技术等规程的研究制定,均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大麦栽培技术,在大麦栽培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大麦产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为农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麦是麦芽啤酒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还担负着充当畜牧业优质饲料的责任。中国是大麦消费大国,市场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近年来种植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造成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总产量逐年降低的现象,1961—2018年,种植面积由353.0 万hm2下降到37.5 万hm2,单产由1 052.0 kg/hm2上升到3 969.0 kg/hm2,总产量由371 万t 下降到149 万t(FAO 数据)。从单产来看,国内大麦在育种栽培上均取得了质的飞跃,但从种植面积来看,大麦产业发展正在快速衰退,相比中国大麦消费现状来说,国内大麦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大部分依赖进口,FAO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2017年3年间国内大麦进口量就达到了2 460 万t,远高于国内大麦生产总量。

面对日趋扩大的大麦市场需求,怎样提高大麦经济效益,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大国内大麦总产量,是当前大麦生产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在育种上,可以加大功能型大麦研究力度,如啤酒专用型大麦、饲草专用型大麦、糯性大麦、粒苗兼用型大麦,从而扩宽大麦市场,激发人们种植积极性;在栽培技术上,首先要配套完善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因地因需种植,最大限度发挥相应品种产量及品质特性,在栽培技术上保证产量品质最大化;其次要提升大麦全生育期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人力物力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猜你喜欢
大麦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世界和中国的哪些地方产大麦
青稞是能脱壳的“裸大麦”
莞草栽培、编织技术研究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狼与马
大麦若叶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