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鸽皮肤型鸽痘的诊治及防控体会

2020-12-14 07:38宫玉玲
北方牧业 2020年19期
关键词:痘病毒蚊虫鸽子

宫玉玲

(巴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库尔勒 841000)

鸽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健康鸽与患病鸽接触可传播该病,脱落和散碎的痘荚带有病毒,通过啄破的皮肤和黏膜可互相感染。鸽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出没时期,鸽群极易感染,因此夏、秋季鸽痘发病率最高。 由于鸽子养殖成本低、周转快,近几年养鸽业已成为特种养殖的支柱产业,鸽痘为一种常见多发病,染病后鸽子生长缓慢,换羽推迟,抗病能力降低,给养鸽业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对巴州某养殖户2019 年鸽痘发生情况进行了诊治,又调查了2020 年鸽痘发生情况, 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9 年巴州某养殖户自己养殖的肉鸽84 只, 于8 月中旬开始发病,起初有7 只幼鸽在嘴角、眼睑、翅膀内侧、泄殖腔等没毛的部位出现结节,养殖户以为是蚊虫叮咬所致,随即在鸽舍点蚊香、挂艾草进行驱蚊。 但患病的鸽子持续增多, 相继共23 只出现症状,且均为幼鸽,症状有轻有重,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2 诊断要点

2.1 流行病学调查

该养殖户鸽子发病始于8月中旬, 为夏季蚊虫较多的季节,23 只发病鸽均为幼鸽,几乎全部幼鸽都发病,但成年鸽未发病。 这与鸽痘的流行特点一致。

2.2 临床诊断

临床检查在病鸽的眼周围、喙边缘、泄殖腔、爪子等无毛或少毛部位有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结节,呈现灰白色、黄色、棕褐色等颜色,结节较硬。 打开病鸽口腔,在咽喉粘膜上未发现小结节, 或是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膜。大部分病鸽饮水、采食正常,个别出现精神委顿、食欲消失等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夏季蚊虫滋生季节发生、 幼鸽多发、死亡率不高)及临床症状(只皮肤出现痘疹),诊断为皮肤型鸽痘。

3 防治措施

3.1 消毒和隔离

将发病鸽全部隔离,将病鸽污染的鸽舍、外部环境等都彻底打扫干净,清扫出的垃圾、被污染的垫料及废弃物等进行集中销毁处理。 对外环境、鸽舍地面用20%的石灰乳消毒, 对鸽舍、栖架、巢穴全面喷洒3%来苏尔,消毒频率为1 次/ 天,连续5 天。饮水器、 料槽等用具用3%来苏尔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3.2 外科治疗

用剪刀小心剥离痘痂,并将痘疹内容物清理干净,然后涂上碘伏,2 次/天,连用5 天。对剥离的痘痂、 痘疹内容物集中销毁,以防病情扩散。

3.3 中药治疗

参照文献资料,选用银翘散治疗并抗继发感染,连用5 天。

3.4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鸽舍内外环境干燥清洁,定期清除死水,点蚊香驱蚊;加强鸽舍通风换气, 减少应激;注意饲料饮水的干净卫生,在饮水中适当增加维生素A 、 黄芪多糖,连用5 天,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周后回访,没有出现新的病例,患鸽症状大为好转,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4 防治体会

4.1 重视疫苗接种, 有效防范

目前没有针对鸽痘的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紧急接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本次治疗中,笔者建议养殖者紧急接种鸽痘疫苗,但养殖者认为幼鸽几乎已全部发病, 已终身免疫,而成年鸽没发病,认为没有接种必要。 2020 年8 月进行回访时,该户鸽子270 多只,养殖者说平时注意饲养管理, 且自7 月开始,就禁止孵化,目前仅发病2只。 但笔者认为,这一防控措施治标不治本,2 个月禁止孵化对养殖效益有损, 且鸽痘传染迅速,万一发病全群鸽子都有感染风险。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鸽子受鸽痘病毒感染,建议广大养殖者要重视疫苗接种。

4.2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鸽群体质

鸽痘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从病灶脱落的干痘痂中毒力可保持数月,日常要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鸡舍内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通风。 鸽痘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蚊虫滋生季节一定要注意除蚊防蚊。要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鸽子间啄伤或其他外伤,防止通过伤口感染鸽痘病毒。注意防止野鸽靠近鸽舍,带入鸽痘。

4.3 使用中药,绿色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提倡生产绿色畜禽产品, 并且兽药实施GMP 管理, 西药因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和残留,中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日渐广泛应用。本文使用的中药银翘散,其中的金银花、连翘、荆芥的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金银花对金黄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及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力,牛蒡子、淡豆豉、淡竹叶都有增强抗菌、 抗病毒作用,此方不仅起到了治疗效果和抗继发感染, 还避免了药物残留。 作为兽医工作者,要重视使用具有资源丰富、安全、天然、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的中药,要进行探索,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痘病毒蚊虫鸽子
辛巴狗幽默日常
带您了解蚊虫驱避剂
猴痘的前世今生
夏天来了 实用防蚊虫妙招请收好
谁是大鸽子,谁是小鸽子?
鼠痘
鸽子高高飞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小鸽子,飞起来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