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创新机制与实践探索

2020-12-14 02:37许雪松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关键词:学习者研究生数字化

许雪松(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基于各种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推进实施的过往经验表明,简单地搞硬件驱动和软件资源扩张不能从骨子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而应该重视和大力发展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实践。传统的软硬件扩张的发展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着眼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聚焦于技术手段在具体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才是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技术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支撑作用和助推效果[1]。单纯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较低层面。而较高层面则是运用技术来改善教学的环境和方式。最高级的层面则是用技术来推动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即要改变传统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四要素作用关系的重新建构),重点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尤其是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日渐落后,强调对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因此,研究研究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完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下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构建并实现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3]。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机制分析

(一)教师讲授活动的重新解构:创造性地引领知识生产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的关键是如何去发挥教师这一因素的作用和价值。时下,教师的工作受到来自快速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种种挑战[4]: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部分担当教师职责的发展趋势,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能够“代替”职业教师的部分工作;另一方面,技术辅助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创新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显著提升,迫切需要教师具备驾驭新技术、适应新环境的诸多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得越快越好,对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就会越强烈,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武装”下的教师成为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5]。在这一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创造性的知识生产引领,教师需要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第二,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三,持续的行动研究能力;第四,反思与改进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视角下,教师的角色要由过去课堂教学知识学习的主宰者和灌输者,转变为现代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6]。所以,需要一线教师能将教学内容(学科品质)、教学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及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融合实践,并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找到教师讲授活动变革(由传统知识传授到现代引领知识创新)的内在发生机制[7]。

(二)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重新解构:探索合作性的问题解决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下,学习者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学习者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先进的学习技术;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也在经历着变革:第一,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强大的在线教育资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场所,继而可以奠定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基础;第二,由接收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越来越强调自身对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这种经过自己实践体验的知识能被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和应用得更完美;第三,由个人分散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单纯靠个人解决问题的传统学习场景已经基本消失,越来越多的是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总之,学生要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彻底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8]。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形式变革的有效性,进而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对学习绩效影响和作用的基本机理。其中,最关键的是探索技术支持下的研究生探索性、合作性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内容系统设计的重新解构:碎片化知识空间的构建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情境创设和组织教学内容,主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虽然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但存在更新速度慢以及极易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等弊端。在碎片化知识建构的前提下,学习者在学校受教育的内容需求也发生着变革,即当下的研究生既需要学会专业知识为科学研究服务,同时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为从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充实着研究生的学习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给学习者形成了全新的知识全纳空间[9]。伴随着这个新的教育场景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踊跃地参与开发这种碎片化的知识空间,深化教学知识结构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要[10]。

(四)教学媒体支持服务的重新解构:个性化多元支持系统的构建

当下,传统学校教学的时空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一方面是以互联网、便携式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为代表的新兴教学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新学习形式层出不穷,一系列数字化学习方式,如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习和虚拟学习等不断涌现,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11,12]。全新的媒介技术营造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理想状态:第一,以多媒体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驱动了数字化教材及其配属资源的生成与发展,目前各种电子书包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推动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第二,以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化学习终端支持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使正式学习形态和非正式学习形态无缝交融;第三,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尤其是当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学习者积极适应并锐意进取;第四,基于社交网络沟通交流的新型学习技术,使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融为一体,拓展了教育创新实践的场域,改变了传统的教授和学习形态,创新了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平台[13]。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分析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结合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教师和学生均能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7,14]。具体实施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宏观层面: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制度变革,从整体上扶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新技术的有力手段。因此,在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锐意改革的大潮下,应努力做到以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根据技术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教学实践制度,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多元成果评价制度、数字化管理与考试制度,等等。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协同交流中心的建立,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优势,合理采纳、积极容纳和支持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灵活应用,而不是歧视和排斥,尤其需要建立制度,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之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要合理、理性地看待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比如网络成瘾、教育活动过分游戏化,等等。需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数字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扬长避短,合理规避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综合性,融合的内容涉及到教育学、信息技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实践上也需要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和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构建在学科融合基础之上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二)中观层面:倡导开展案例驱动式培训,鼓励教师的职业提升培训,打造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环境

从研究生数字化教学创新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让一线教师自发地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仍然比较困难。广大一线教师仍然还需要在培训活动的指导下,在学习资源、在线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及混合学习实践等方面继续努力。当前,研究生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存在三个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实践领域:融合教学创新实践的社会服务、技术系统可用性的提升研发、精准整合有效的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以多元化方式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融合,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化成长。因此,提升学习者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案例式培训,应该成为相应的研究生教学培训活动的主要形式,以促进研究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7][8]。

(三)微观层面:课程实践应用驱动,实现各类元素的信息化表征和数字化迁移

为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服务,是推广数字化研究生教学的主线,信息技术融合研究生教学实践从教育变革边缘逐渐走向教育创新中心地带,研究生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已经常态化[15]。在具体的课程实践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发挥了如下功能:以各类智能移动终端教育应用为介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支持,如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课程,使得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数字化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更具可操作性。具体来讲,就是广大一线师生能够在技术教学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审视诸因素的作用,积累教学活动实施的诸多经验,如数字化课程设置、教学系统设计、教学信息组织与呈现、数字化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数字化教学手段提升、多元化过程性教学评价实施等。尤其是在当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或多样式信息表征,从而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知识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有效学习四大核心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将会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是理论建构范式,即侧重于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二是经验总结范式,即注重相关实践活动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两种范式在研究的不同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上,都曾发挥过独特的作用。但在目前学科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他们因为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途径,而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成为阻碍教学发展的障碍。因此,非常需要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力求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16]。

(一)区域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即初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认识,以云平台搭建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相应的实践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系统化数字校园建设的纽带作用,积极探索试点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区域范围内的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践[17]。为此,笔者立足于大连地区相关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用,倡导并积极实践了跨校修读相关优质课程的尝试。一方面鼓励区域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共同教研,打通彼此之间的信息封闭框架,实现优质课堂资源的共建,逐步建立起区域内相关专业教师教研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积极协调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使区域内基于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为常态,各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得以推广,如问题解决式教学、团队协作式教学和专题单元探究式教学。

(二)具体化的“五位一体”课堂教学应用实践

现代研究生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绝不是单纯的教师一言堂,更多的是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五大基本因素综合发生关系的过程。因此,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技术的有力支持下,实现“五位一体”式综合性跨越式发展。基于五位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一些教师取得了数字化研究生教学技术实践的丰硕成果:形成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有效教学课堂案例,提升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融合实践能力的教师,开展了诸多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优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借助各种思维表达工具和信息表征方式,多样式地展示教学信息,实现教师的深层次讲授与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意义建构,进而勾勒出当下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典型范式,构建了教学、教研、技术、行政、专家五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协同助力理论体系。

(三)移动化的在线应用实践活动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们的学,都呈现出鲜明的混合式特征和技术性特色,现代教学活动的实践已经离不开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实践。为此,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项目组围绕着新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了技术驱动下的研究生创新教学实践;围绕着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软件的教学应用、微课支持的教学创新、新社交媒体的教学应用等,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教学活动创新。通过深度应用实践驱动下的基于案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能力发展新模型,带动相关教师积极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研究生教学过程,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应用课例或案例,并借助互联网在线交流平台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分类汇聚和分享传播,使得信息技术与研究生教学融合实践日趋学科化、综合化与案例化,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教学反思和专家教学评价等多要素的综合驱动[18]。

总之,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首先,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明确从整合观到融合观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来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即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构建教学、教研、技术、行政、专家五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协同助力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抽象空洞的教学结构变革是行不通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变革创新的根本。为此,找到上述四要素具体发生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运作机理,在应用实践中以新技术的发展为驱动,创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并发展研究生课堂教育教学新形式。

猜你喜欢
学习者研究生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