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英,陈学忠*
(1大邑县卫生健康局,四川 成都 611330;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潜阳封髓丹是潜阳丹与封髓丹二方所合而成。潜阳丹乃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中的一张扶阳方,其法在潜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治疗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甲、甘草4味药组成。封髓丹出自许国祯《御药院方》,全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药组成,吴佩衡将此两方合而用之,名曰“潜阳封髓丹”,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阴阳,将离位的先天乾之一阳重摄于水中,保证命门火深固秘藏于肾,以达到这“阴平阳密”的最佳生理状态。[1]国家级名中医、主任医师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鼻渊、心悸、不寐、眩晕、头痛、荨麻疹、阴(肛)痒、便秘、遗精、汗证等多种病证,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探得此法一二,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以兹同道参考。
患者任某,女,50岁,2018年11月16日初诊。自诉:反复口腔溃疡、舌痛3月余。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以舌尖、舌边及两侧黏膜为主,伴有舌痛,咽喉疼痛,进食辛辣及重口味食物疼痛加重,易汗,动则汗出,伴口鼻干燥、眼干,平素怕冷。纳差,小便可,便秘,量少,呈颗粒状,次数多约5~6次/天。舌体胖大,浅齿印,质红,有裂纹,苔薄白,脉细弱。用药物(不详)治疗效不佳,慕名前来求诊于陈老。中医诊断:口糜(灼口综合征)(虚阳上浮),治以温肾潜阳,引火归原;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减:白附片30 g(久煎) 、炮姜15 g、肉桂10 g、炙甘草12 g、醋龟20 g、砂仁20 g(后下)、盐黄柏20 g、白芷12 g、当归10 g、山药30 g、石斛20 g,4付,水煎(约)500 mL,饭后温服,日1剂。
2018年11月30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皆缓,口腔溃疡疮口内收,且未再新增溃疡,疼痛较前减轻,舌痛、咽喉疼痛稍缓解,大便次数减少约3~4次/天,颗粒状减少,睡眠时间稍延长;效不更方,继续原方4付温服。
2018年12月7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口腔溃疡基本痊愈,偶有舌痛,无明显咽喉不适,可进食少量辛辣或重口味饮食,易汗、怕冷、睡眠、头皮油腻均好转,大便无颗粒状,约2次/天,无明显口干、鼻干,眼干等症状。原方基础上山药加至60g以健脾益气,滋肾强壮,敛虚汗;加黄芪20 g益气养阴治疗,4付,水煎(约)500 mL,饭后温服,日1剂。后随访诸症皆愈。
彭某,男,41岁,2017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以“失眠1月”为主诉来诊,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伴有头晕,呈阵发性,无头痛、口干不适。自述院外测血压高:Bp165/95 mmHg。今诊室血压:Bp160/90 mmHg。未服降压药。自述长期下肢冷不适。纳尚可,长期大便溏,一日两次,夜尿1~2次/晚。未治疗,今日患者寻求陈老诊治。刻下症:神不佳,焦虑貌,面色晦暗,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偏暗,薄白苔,脉沉细。查体:无特殊。辅助检查:无。中医诊断:不寐(脾肾阳虚,虚阳外浮)。治法:温补脾肾,潜阳安神;选方:潜阳封髓丹加味:附片30 g(久煎)、干姜20 g、肉桂10 g、砂仁15 g(后下)、盐黄柏20 g、龟板30 g、炙甘草15 g、龙骨30 g、牡蛎30 g、远志15 g、首乌藤30 g、3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 mL,1日3次,饭后温服。
2017年11月9日二诊,诉睡眠有改善,入睡仍难,头晕好转,下肢冷改善,纳尚可,大便溏,夜尿1~2次/晚。测血压Bp140/80 mmHg,原方加茯苓30 g,茯神30 g,石菖蒲30 g.继服6剂。
2017年11月16日三诊,诉睡眠、下肢冷明显改善,入睡较前容易,偶有头晕,纳尚可,大便溏,一日两次,夜尿1次/晚,测血压Bp142/72 mmHg,原方改干姜用量为30 g.继服3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
周某,女,61岁,2019年12月11日初诊,因“外阴部瘙痒月余”就诊。一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部瘙痒伴红肿,小便颜色变深,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等不适,自行盐水及中药洗剂座浴,症状未见缓解,遂至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患者诉外阴部瘙痒伴红肿,小便颜色变深,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无恶寒发热等不适,纳可,眠可,大便可,舌淡,苔白,脉弱。诊断:阴痒 虚阳外越;治法:温肾潜阳;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白附片30 g、干姜15 g、肉桂10 g、黄柏30 g、砂仁20 g(后下)、龟板20 g、炙甘草15 g、当归12 g、白芷15 g,3剂,一日一剂,水煎服,一日3次。
2019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诉外阴部瘙痒较前明显好转,无红肿,偶有咳嗽,舌淡,苔白,脉弱。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加细辛10 g,五味子15 g,续服3剂。
临床上潜阳封髓丹用于治疗因肾水虚寒、相火越位所致虚阳上浮引起的诸证。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一书以龙喻肾阳,水喻肾阴,指出“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2]。郑老指出对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虚阳上浮诸证,虽外现“火症”,但此火名为“虚火”[3],治疗上应引火归元,扶阳以消阴翳。方中附子辛温大热,能补肾中元阳,肾阳壮而水自温;砂仁辛温,纳气归肾、养胃醒脾使中焦司枢纽之机;龟板质重,引阳下潜、滋阴,水足才能藏真龙;黄柏味苦泻相火而清热,调节水火之枢。全方温理中焦,使阳气运转,清上温下,引火归原,从而治疗上下寒热失调诸证疗效甚好。
上述3则验案,患者不同、病因不同、症状不同,但病机却相同,都存在脾肾阳虚,虚阳外浮,都有舌体胖大,浅齿印,怕冷、便溏等阳虚(本虚)表现及反复口腔溃疡、易汗、不寐、外阴部瘙痒红肿等虚火阳浮(越)标实症状,与心、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均为脾肾阳虚、心肾不交、上下寒热失调。陈老紧守病机,从证论治,辨证准确,应用潜阳封髓丹加减化裁,异病同治,效果非常。通过3则验案,领悟到了导师所言“药为方用,方在法中,立法有理,应变无穷”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