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维,梅小伟
(礼蓝(上海)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又称血痢(Bloody Bysentery),黑痢(Black Dysentery)或黏膜出血性腹泻(Mucohemorrhagic Diarrhea),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Treponema Hyodysenterisa)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图1),急性型猪痢疾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黏液性腹泻为主[2]。该病的主要病变在结肠、盲肠段、大肠黏膜发生水肿、充血、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血液和黏液等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大肠肠壁和肠系膜充血和水肿(图2、图3),肠内容物质软或呈水样(图4)[5]。
SD呈全球分布,在欧盟、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SD仍然是一个相对普遍且重要的地区性难题;在美国,随着生产模式的改变和设施设备的改进,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减少,但随着Carbadox等药物的禁用,该病的发病率又有所升高[5]。
SD主要通过猪摄入带菌的粪便传播,当易感猪只与感染达70 d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只接触后,就会有很高的概率发生病原的传播[6]。SD在潮湿的粪便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0~10 ℃的条件下可存活48 d,在25 ℃条件下可存活7 d,在37 ℃条件下则存活不到24 h[7]。有研究发现,SD在10 ℃的土壤中可存活10 d,在混有10%猪粪的泥土中可存活78 d,而在纯的猪粪中可存活长达11 2 d,因此,对粪便进行干燥处理可迅速杀灭该病原菌[8]。酚类化合物和次氯酸钠是最有效的消毒剂[5]。
猪在摄入含病原菌的粪便后,B.Hyodysenteiae能够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到达大肠内。B.Hyodysenteiae在盲肠和结肠管腔及腺窝上皮细胞内可大量附着,并刺激肠道产生大量黏液[9]。
SD造成组织破坏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报道,可能是溶血素和脂寡糖通过破坏结肠局部的上皮屏障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组织上皮细胞脱落,随后在继发的细菌侵害黏膜下层形成病灶[10]。
腹泻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上皮细胞从管腔向血液主动运输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功能失调,导致结肠吸收不良造成的,而并非是发炎的黏膜释放的肠毒素和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所致,偶发的最急性死亡可能是由内毒素释放造成的[11]。猪结肠菌群组成复杂,某些厌氧菌会促进B.Hyodysenteiae的定植并加重炎症反应和病变[12]。
2018年5月,湖北某猪场150日龄左右育肥猪只出现拉血痢现象,呈黏性果冻样,逐渐消瘦、苍白,均匀度下降(图5、图6)。当时并未出现大群发病和死亡现象。
根据猪只发病特点、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采集发病猪粪便样品6份,进行胞内劳森菌和猪痢疾密螺旋体的PCR检测,送检的6份临床样品扩增获得的DNA片段长度为650 bp左右,与猪痢疾密螺旋体的目的片段长度相符,证实存在猪痢疾密螺旋体(图7),未检测到有胞内劳森菌,由此判定这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出血性下痢。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马修斯·科斯塔(Matheus Costa)博士表示,此前,Carbadox曾在美国作为常规抗生素在生长育肥猪料中添加,用来控制猪痢疾的发生,但随着这种药物被禁用,猪痢疾的发病率有所上升。SD现在在欧洲也是养猪业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并且在加拿大也日益严重。如果美国政府对抗生素的使用实行更严格的规定,那么猪痢疾在美国也很可能会成为危害猪群健康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控制、预防甚至净化猪痢疾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至今暂无有效的猪痢疾疫苗[13]。养殖场可以进行清群净化,但是很难避免猪只再次被感染。SD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啮齿动物和鸟类均可以携带活菌并进行散播,而且猪痢疾密螺旋体可以在有机物中长时间存活[5],这更加大了猪痢疾的防控难度。
与过去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猪痢疾临床表现是出血性腹泻,但现在的猪痢疾的症状变成了多种梯度,粪便的颜色从绿到红,从水样到黏液样都有,因此,临床上因误诊而导致疾病恶化的情况非常普遍[5]。
杜绝从猪痢疾检测阳性的猪场引种或进猪,如果要引入,做好猪只进场前的隔离观察、检疫和净化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换群连续流程体系,能有效降低生产猪群的感染风险[14]。
治疗SD的常用药物是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肯霉素等[15]。
可参考方案如:在生长育肥猪全群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200 g+15%金 霉 素2 000g)/吨饲料,连续使用15 d;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只在保育转育肥后的一档小猪料中连续添加(80%枝 原 净100 g+15%金 霉素2 000g)/吨饲料,连续使用15 d。
首先要做好猪舍环境卫生和清洁工作,处理好粪便,及时消毒。其次,病猪一定要及时隔离治疗,适时淘汰,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