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思路与举措
——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

2020-12-13 15:42王诗忠陈秀云林建平潘燕霞
关键词:治疗学应用型养老

林 诚,王诗忠,陈秀云,裴 骏,林建平,潘燕霞

(福建医科大学 健康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高校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1]。

康复治疗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已有19年,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已经成为当前康复专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近年来,我校积极推动康复治疗学专业转型改革,构建应用型学科办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

一、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康复学科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帮助伤残者、老年失能者和功能障碍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的一门学科。国内康复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与国际康复机构的帮助下,我国康复医疗得到确立和发展。福建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于2002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于2004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有400余名学生毕业,为全国各地康复医疗机构、康复中心、运动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送一批急需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福建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福建省康复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健康中国”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3]。同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健康中国”的大幕已经拉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觉醒,对康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从人民对康复一无所知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人才的需求数量猛增[4]。按照我国卫生部门的要求,二级、三级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11.6万人,社区康复人员需要90.2万人,是目前康复人才数量的10倍以上[5]。其中,康复治疗人才作为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若以国际水平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至1∶10为标准,我国康复治疗师则存在几十万的缺口,而我国目前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本科院校不到100所,按照每年培养1万名左右毕业生的速度,至少还要几十年才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6]。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就要加强健康人才的培养,这对康复治疗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大力发展“健康中国”的时代下,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值得深思,怎样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流康复人才,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

(二)人口老龄化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报告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并且确定了一项国际标准,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7]。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福建省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闽政[2014]3号)和《“十三五”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闽政[2017]28号),将养老服务业纳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业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促进养老产业发展[8]。

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考虑,康复教育从单纯培养康复医学人才向培养各种康复治疗人才以及康复工程人才方向转变,顺应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福建医科大学遵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康复产业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7]23号)的精神,从“人才培养、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创建康复技能培训和康复工程教学平台,推动康复产品的创新与临床应用,全面提升康复治疗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8]。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福建医科大学的经验,分析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与康复产业发展相脱节

随着促进康复产业发展的政策快速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康复产业的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作用。学科建设仅仅为了满足专业评估和考核的需求,导致学科建设缺乏与社会发展对接及实践的检验,无法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学科发展停滞不前,更勿论创新与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跨学科的交叉整合和可持续性发展

康复教育专业化普及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校康复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学科建设在深层次的交叉整合,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等方面突破有限,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导薄弱,校企合作产学研的激励机制不全,导致康复学科建设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协同创新

康复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康复治疗师,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康复医疗服务业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康复治疗、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和辅助器具设计与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目前培养康复治疗师的单一主体、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康复产业的人才需求。如何构建包括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和康复工程等方面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推进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的举措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其质量标准既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实用技能型人才。他们既要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又要具备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能力[9]。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康复治疗学专业作为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必须进一步创新并实践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

(一)聚焦产业需求,优化学科结构

应聚焦康复产业的战略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将康复治疗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整合成预防保健与健康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基于现阶段康复养老现状与需求,应以“健康中国2030”为指引,从“供给侧”角度探索康复养老服务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教育方式,打破单一学科培养体系,构建不同层次康复养老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环境改造和康复工程等方面,从而培养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康复治疗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康复养老产业发展的井喷式人才需求。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机制

建议学校与相关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企业产业技术优势,建立康复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训基地。要强化专业化康复服务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康养与产业促进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坚持以创新带动教学改革,促进师生研发的创新成果与服务社会、 康养产业相结合,通过实践反馈促发学生创新能力“螺旋上升”;要加强学科引领,不断促进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康复养老与产业促进的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康养人才的可持续、高水平培养,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

(三)强调医工结合,优化学科梯队

学科发展应注重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引进具备理工科背景的年轻高学历教师,促进物理学、工程学与康复治疗学的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科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医学重要问题的融合。并以高端康复技术和互联网+康复服务等重大需求为导向,整合建设高水平的康复产业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发高科技康复产品。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多种形式引进海内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培育一批本校的创新骨干人才,鼓励年轻教师赴海外攻读本专业高层次学位,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显著、具有较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稳定的学科梯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和康复辅助器具设计研发相关课程,并融合实训教学中心、教学医院和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构建高效运行的“三层次”(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创业实验、社会服务实践)、“四平台”(康复技能实训平台、康复工程研发平台、康养协同创新平台、健康服务实践平台)和“五结合”(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训教学与创新创业结合、实训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结合)的多元化实训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新医科康复治疗学专业领域的需求。

(五)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介导,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情景模拟、虚拟仿真、案例教学、学生设计制作、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相融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和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并积极推动教师参加全国教学竞赛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深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教学内容改革,重构以“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整合,助力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六)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依托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中心等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构建立体化教学检查、督导、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形成信息反馈的闭合环机制。健全教学基本数据更新、统计和分析的常态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实时诊断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机制,加强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通过制定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带教,并掌握实训教学各环节的情况,以发现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10]。

(七)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办学水平

完善中外合作模式,聘请国内外本学科优秀专家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和帮助,加强跨国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动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与本土化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康复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鼓励教师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校际和国际交流合作,开阔国际视野,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康复治疗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和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通过应用型学科的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技能教育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培养途径,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福建省培养应用型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猜你喜欢
治疗学应用型养老
养老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龙湖
长白山之行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