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 是目前集约化养猪场高发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是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猪的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死亡率高,易与猪肺疫、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圆环病毒病 (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 PCVD)混淆。
PCP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可感染各生长阶段的猪群, 以2~4月龄的猪群最易感, 其中育成猪和出栏猪最易发病, 这主要是因为哺乳仔猪食用的母乳中含有母源抗体。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 带菌猪, 以无临床症状有病理变化或无临床症状无病理变化的隐性带菌猪较为常见。 该病主要通过气溶胶或接触带菌物品传播。 该病可分为最急性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病死猪的腹部、双耳、四肢皮肤发绀, 口、 鼻流出带血的红色泡沫,剖检肺部呈紫红色;急性型常表现为群发,发病急,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剖检可见肺脏间质性肺炎、肝脏瘀血、暗红色,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紫红色, 治疗不及时的常在1~2 天内死亡。 也有耐过后康复或转为慢性的, 这主要是与病猪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力有关,大部分病猪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症状较轻,间歇性咳嗽,剖检可见肺组织充满黄色结节或脓肿结节, 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4~5 月和9~11 月高温高湿的季节。 外界环境改变、饲养管理较差、卫生条件较差的猪场容易发生该病。 同时,如有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易导致病情恶化,加重临床症状,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临床上常以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为主。 最急性型的猪未出现任何症状就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死亡率常高达100%;急性型的猪体温高达40℃~41℃,临床表现为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多死于窒息。
MPS 是由猪肺疫支原体引起的猪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气喘病,可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乳猪和断乳猪病死率高。 该病临床症状以咳嗽、 气喘为主, 死亡率不高, 但其继发性感染可造成严重的死亡。 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可持续一年排毒,成为带菌猪。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病变部位呈虾肉样实变。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 患病猪多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尖叫、关节肿胀、 共济失调、 被毛凌乱等症状。
PCVD 是由猪圆环病毒2 型引起的猪多种疾病的总称, 使猪产生严重免疫抑制,继发、并发其他传染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仔猪易感。 临床常见的病症为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CV2 相关性繁殖障碍、PCV2 相关性肉芽肿性肠炎和PCV2 相关性先天性震颤。其中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容易与慢性的PCP 相混淆,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疾病。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以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为特征, 一般是由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APP 是条件性致病菌, 加强集约化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保持圈舍干净、通风良好,定时消毒、处理污染物,根据季节变化控制空气温度和湿度,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保证投放全价优质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不可相互串舍, 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更换专用衣物并消毒, 使用过的衣物及时消毒备用。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 引种的猪场要确保防止引入带菌猪, 隔离检疫半年以上的时间, 确保引进种猪的健康才可混群。
预防PCP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免疫接种, 选择与本猪场APP 血清型一致的疫苗最为合适。 种公猪每年免疫2 次, 经产种母猪产后一个月免疫一次,仔猪一月龄首免,后备公猪和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除了疫苗免疫以外, 猪场平时还可进行药物预防。 可选用土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利高霉素等轮换拌料饲喂。
PCP 早期可及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本猪场的药物使用情况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推荐治疗方法有: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 按0.2 毫升/千克、林可霉素,按10 毫克/千克,肌内注射,每天1~3 次,连用3~5 天;头孢喹肟,按2.5 毫克/千克;10%氟苯尼考注射液, 按0.2 毫升/千克、10%丁胺卡那注射液,按0.2 毫升/千克,肌内注射,每天1~3 次,连续使用3~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