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彬
(黎明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问题。在21世纪第3个10年开启时,我国高校在校生基本完成向“00后”群体的过渡,对于“00后”大学生如何抓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00后”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0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需要在全局上着眼,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需要在方式传承上有所改革创新,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和“00后”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不断优化教育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和实践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新闻舆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着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经验、获得创造性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使得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果不断取得。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国各方面事业均取得非凡成就,党的治国理政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认同度随之提高。
本课题组面向福建省4所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的“00后”大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500份,调查结果也基本印证了这些年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问卷为获得更多有关“0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信息,从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水平、接受现状及影响因素等3个模块加以设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赞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每个人都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总体来看,“00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
尽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并不能因此有丝毫放松,其任务依然是艰巨的。从世界环境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汇集与交锋,不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与渗透,在这形势下能否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是一个极大考验。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知识能力、道德修养、心智水平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在“0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中,教育主体、教育方式及教育环境都存在一些亟待提升或改进的问题。比如:被问及“您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一般持怎样的态度”时,51.6%的被调查者表示是“选择性地接受”;被问及“您认为目前学校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47.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专业性太强,听不懂也没兴趣”。可见,高校开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还未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另外,今天的网络生活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意识形态工作也还面临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难题。对于问卷“您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多大”的问题,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的占63.8%,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4.4%。显然,网络空间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性、掌握网络信息主导权的任务同样紧迫。
由于环境因素复杂多元,我国的高等教育又需要更好地贯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依然是艰巨的。这就需要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更牢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构建和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策略,持续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度。
虽然在网络时代下成长的“00后”大学生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但人的意识建构总离不开现实生活,“00后”大学生的意识建构根本上仍是受现实生活中家人和朋辈群体的影响。辅导员、思政课等课程教师、家长和同学朋友,可以说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的4种群体,问卷对这4种群体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分别设“非常大”“较大”“不大”和“完全没有”4个选项,在回收问卷上,以群体为单元统计各选项受选数并计算占比。结果显示:家长是“影响非常大”和“影响较大”占比最高的群体,占比值87.5%,辅导员、思政课等课程教师和同学朋友这3种群体在“影响非常大”和“影响较大”2项的占比都在76%左右。可见,家庭朋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群体,尤其是家长这一群体的影响居于首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意识形态接受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人的人格养成、素质建构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抓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树立和弘扬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十分重要的。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3],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培养、规范、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责[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辅导员群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产生的影响多大”的问题,29.25%的被调查者表示“影响非常大”,47.17%的被调查者表示“影响较大”;关于“思政课等课程教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产生的影响多大”的问题,28.08%的被调查者表示“影响非常大”,48.86%的被调查者表示“影响较大”。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高校,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0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信息时代,是网络生活的深刻体验者。问卷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纳入主要考察内容,并且为更细致观察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影响的认知现状,对网络平台作了“国内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媒体网站”“网络论坛”等具体细分。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新浪”“搜狐”等国内门户网站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认为“影响非常大”和“影响比较大”的分别占41.04%和51.01%;关于微信、微博、QQ、直播平台等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认为“影响非常大”和“影响比较大”的分别占66.78%和29.45%;关于主流媒体网站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认为“影响非常大”和“影响比较大”的分别占34.72%和48.40%;关于“人人”“豆瓣”等网络论坛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认为“影响非常大”和“影响比较大”的分别占32.05%和52.12%。显而易见,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影响更加明显。可见,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服务。
据调查可知,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与接受主体自身素养有直接关系。对于问卷“您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一般持怎样的态度”的问题,被调查者的党员学生中,表示“非常感兴趣”的占64.0%,在被调查者的非党员学生中,这一比例为43.5%。在校大学生能够成为党员,其不论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是较为优秀的,这一调查数据基本反映出大学生自身素养与主流意识形态接受之间的正向关联。可见,大学生自身素养是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主体因素,也是决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效一个十分关键的维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需要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出发点,是意识形态接受者产生接受行为的基本动力。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也是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且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影响着接受的深度和效度。“00后”大学生普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为他们倾注了满满的爱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的需要不再停留于生存、安全及社交方面,而体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和自我实现,而只有准确把握这一主体需要,才能激发他们的动力。例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既包含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也包含公民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者的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大学生个人的梦,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只有讲清楚国家和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一致性,才能激发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生动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得过程有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2种方式,后者主要指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这一理论同时强调人的内部因素、行为与环境三者间具有交互作用[6]。由此可知,良好的外在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
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呢?一是改善社会大环境。当接受主体所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社会大环境同频共振时,更能被主体内化于心。因此,创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营造清洁廉明的社会风气,传递正向温暖的社会力量,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所要依托的介质和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二是优化学校小环境。在校园中营造热烈正向的思想文化环境,组织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打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都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应在精细化上多下功夫。三是强化群体微环境。调查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家长是他们主流意识形态接受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家庭朋辈的群体环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必然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7]在201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另外,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引领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网络已成为今天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舆论正深刻地影响着“00后”大学生观察社会、分辨是非、思考人生的价值判断与取向。面对网络无所不在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更应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和积极应对舆情。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意识形态交锋与碰撞,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接受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当大数据时代来临,由于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采用“算法+推荐”的模式,受众的关注点被锁定在既定范围内,信息呈现的全面性被破坏,导致受众视野变窄,思维被规制,进而易出现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的偏移[8],就更需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采取积极对策。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引导和管理,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动向,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以多样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立体式扩展意识形态教育空间;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空间阵地,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教学方式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桥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拘泥于 “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存在空洞说教、话语标语化、内容程式化的问题,难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致使课堂吸引力不强、教学内容接受度不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互动交流,坚持学思用贯通,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学习和接受。
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者,是教育的“供给侧”,而学生是接受者,是教育的“需求侧”,“供给侧”要能准确把握“需求侧”的需求,进行有价值的输出。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育方向,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另一方面,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之间多互动交流,启思解惑,实现教学相长。惟有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才能增强接受效果。
二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育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无言之教,无形而成”,是每位教师言传身教的写照,教师的一言一行所散发出的高尚师德师魂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9],隐性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学习生活的处处皆是隐性教育可用、可融、可嵌的载体。良好的学风教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阳光雨露,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沃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尤其需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10]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倒逼改革,依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指引工作目标、规范工作行为、落实工作责任。以责任制落实为纲,把责任扛在肩上,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原则,各级各部门行政负责人担重要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其他班子成员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形成校党委、各行政部门、各院系皆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联动局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心同向同行,定能有效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