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鹏
(1.成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四川 成都 610106)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徐觉哉先生于恩格斯逝世120周年之际,根据国内外最新发布图文资料和学术前沿研究成果,重新整理、编辑、出版了《恩格斯画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这是徐觉哉先生在其1990年旧版本基础上更新换代、推陈出新、全力打造的“升级版”,是中国学者对恩格斯学、恩格斯研究和恩格斯传记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放教授生前曾倾情作序,向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广大同仁郑重推荐,并在该书序言中客观公允地评介指出,“徐觉哉所著《恩格斯画传》这本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读物和鉴赏物,是非常有助于普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精品。”[1]7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我闻讯后,立即在网上书城搜索下单网购该书,以争先睹之为快,并及时将书中的趣事珍闻充实到我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实践中,收获良多,获益匪浅。2020年11月,我们将迎来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华诞,我深感在这样重大的时间节点和历史时刻重新研读本书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对于人们倾听恩格斯坚持、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隽语箴言,培育和引导人们沿着恩格斯的足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必将有助于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更加生动鲜活、全面透彻地学习恩格斯、理解恩格斯、敬仰恩格斯,有助于世人更好地缅怀恩格斯的伟大人格,铭记恩格斯的卓越功勋,重温恩格斯的崇高精神和发扬恩格斯的光辉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传记写法和表现形式。例如,西汉时期的列传,汉魏时期的别传,六代唐宋时期的墓铭以及宋代之后的年谱、行状等等。进入新世纪新时代,画传是否能够代表当今传记领域主流的表现形式和写法趋势,是否能够称新世纪新时代就是画传这种做法的时代,在没有全面透彻了解清楚之前,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以徐觉哉先生所著《恩格斯画传》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力作的确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同以往有不小的变化,特点鲜明,特色显著,推动着恩格斯传记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特点一:书中图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让人触景生情、如临其境。《恩格斯画传》全书共收录恩格斯本人及其战友、同事、亲人、著作、到访地、实物等相关图片380多张。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既有彩色的,又有黑白的;既有中国美术家和雕塑家的画作,又有俄国等国际友人的艺术作品;既有恩格斯及其同时代人的人物画像,又有相关自然山水画作。这些图片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协同交织成一幅全景式勾勒恩格斯其人、其事、其文、其涵、其魂的壮美画卷。翻阅这些图片会立刻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感觉恩格斯还活着,仿佛看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奋笔疾书,埋头伏案工作,仿佛闻到了一位荷枪实弹的共产主义战士冲锋陷阵在巴登——普法尔茨战场的战斗气息,仿佛听到了一位能言善辩、能谋善断的马克思主义卫士在出席海牙代表大会时面对巴枯宁派顽固分子妄图瓦解国际工人联合会时的痛陈己见、据理力争。可以说,浏览这些色彩斑斓、出神入化的图片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一下子拉近了生活在21世纪的读者和生存在19世纪的传主的心理距离,使得人们对于100多年前恩格斯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著作没有感觉到太大的隔膜。
特点二:资料取材抉择有度,耐人寻味,让人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国内外学者关于恩格斯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对此,徐觉哉先生并没有进行冗长的引证和繁琐的考订,而是择其要者而述之,择其适者而用之。《恩格斯画传》全书版面字数共计24.6万字,在薄薄的267页书稿里面,徐觉哉先生主要精心挑选了恩格斯75岁非凡人生当中的23个精彩瞬间进行专题评述,涵盖了传主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不同人生分期。可以说,由这些翔实史料和新近资料集结而成的众多鲜活感人事迹生动有趣,韵味十足,既是有理、有根、有据的,也是可信、可爱、可敬的。我认为这些典型事迹充分反映了恩格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观、政治观、民族观、幸福观、苦乐观、得失观、顺逆观、荣辱观、爱情观、亲情观、友情观、生死观、学习观,等等,值得细细品味,仔细体会。正如徐觉哉先生在该书后记中所说,它“体现了伟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博大的革命胸怀、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无畏的战斗风貌”[1]319。尽管革命导师恩格斯生前非常自谦地说自己只是“第二提琴手”,但他毕竟是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公认的伟大导师,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军事理论家。而通过学习、实践、感悟这些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条分缕析他革命人生的奋斗经历和主要成就,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深刻地认识恩格斯究竟是如何浴火重生,百炼成钢,成就出彩人生的。
特点三:写法考究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别开生面、让人叹为观止。为革命导师恩格斯作传,和为一般平常人作传是不同的,它要求作者必须要把恩格斯非凡的革命实践和宝贵的革命思想写出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公认的革命导师和领袖恩格斯命运多舛,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经商,在长达20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之余,全凭勤学、明辨、笃实、创新,最终自学成才,凤凰涅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资产阶级商人到无产阶级战士、从民主正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心路历程。而这些复杂的思想和行为转变都需要向读者交代清楚,同时还得深入剖析之所以产生这些外在变化的内在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当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面对非议,当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和学说面对质疑,恩格斯是如何敢于并善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恩格斯比马克思小2岁,但比马克思晚辞世12年,他的壮丽人生如何分期分段,不同时期、不同时段的特点又该如何总结和认识?尤其关于晚年恩格斯究竟是全面系统地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尽管社会上有人对此曾经专门撰文评析过,但这些结论是不是完全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实际和客观实际?能否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诸如这些涉及到“恩格斯为什么是对的”“恩格斯为什么靠谱”等深层次问题都需要作者在书稿中还原真相。而《恩格斯画传》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书中大量引用恩格斯的原著、原文、原话,持论是中肯的,分析是可靠的,所提出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能够令人信服的。
何谓传?《释名·释典义》对“传”进行了解释:“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2]《恩格斯画传》一书能够传示给后人的地方很多,其重要贡献和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读者成功刻画还原了一个有始有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恩格斯,还在于至少以下两个方面的释疑解惑。
一是《恩格斯画传》澄清了关于恩格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一段绯闻。恩格斯性格爽朗,气质不凡,思想深邃,加之风趣幽默,潇洒帅气,浪漫体贴,其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密集讨论,非常值得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做出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然而,近段时间以来,我在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教研活动时数次听到人们发表过这样的议论,说“恩格斯终身未婚,但却情人无数”。言外之意,这些人对恩格斯的个人品质和品德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虽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元勋,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但私生活不咋地。这是真的吗?如果说恩格斯终生没有子女这是事实,那么说恩格斯终生未婚也基本站得住脚。因为,在1877年秋天,莉希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的她唯一的请求就是丈夫能够和她履行一个结婚手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恩格斯怀揣着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一往情深,于1878年9月11日夜间和莉希郑重举行了结婚仪式。虽然,这个仪式没有法律上的任何效力,但这毕竟还是恩格斯和莉希之间举办了形式上的结婚仪式。那么,恩格斯真的是情人无数吗?对此无耻谰言,《恩格斯画传》进行了回应。书中写道,“他(指恩格斯——笔者注)每天涉足孟德斯鸠、瓦伦提诺、希腊多等游艺场所,结识一些浪漫女郎作舞伴,尽量博得‘轻浮客少’‘浪荡子弟’的名声,来迷惑密探。”[1]120据此,真相大白。我在给大一本科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个人品德部分,尤其是讲授家庭美德部分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教学内容时,就时常引用这个材料来讲解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二是《恩格斯画传》揭露了关于恩格斯熟练掌握外国语的一个秘诀。恩格斯一生通过精勤学习掌握了数十种外语,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弗·列斯纳在《一个工人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回忆》这篇纪念文章中向我们披露,“恩格斯直到逝世以前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大家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语言专家,他所精通的语言有十种之多。为了阅读易卜生和谢兰的原著,他在七十多岁时还开始学习挪威文”[3]。那么,恩格斯是如何做到同时掌握这么多种外国语言并运用自如的呢?他有什么独家秘籍呢?尤其是联想到当今在校大学生,他们大都学了十多年的外语,甚至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研究生外语、雅思和托福考试,却饱受英语困扰和折磨,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有的甚至居然不敢用外语同国际友人开口说话。那么,恩格斯掌握外语的技能和本领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学习外语又有什么启示和教育意义呢?这些问题,《恩格斯画传》一书在好几处都提到了。比如,从基因遗传来看,恩格斯的母亲“爱莉莎出身于一个语言学家的家庭”[1]4,毋庸置疑,这对恩格斯的语言天赋肯定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从重视孩子教育来看,在恩格斯还是孩提时期,他的父亲就“请了家庭教员对孩子作个别传授”[1]12,我想这种从小学习养成教育对他后来的成长成才也肯定是有所裨益的。从学校教育来看,恩格斯在爱贝菲特中学读书期间,“当时,学校开设了几门外语,少年恩格斯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攻读。因为他知道,掌握了外语这门工具就等于为自己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天窗’,可以更多地浏览和掌握异国的人情风貌和自由主义的各种思潮。不久,他就显露了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才能。”[1]14-15这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浓厚的兴趣爱好都是学好外语的先决条件和前提基础。从语言实际运用来看,恩格斯在经商期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到邮局收发和处理各种文字的信函”[1]24,我想这种日常工作中多语种语言的活学活用和灵活运用对掌握外语来说肯定是有所帮助的。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不仅把学习外语作为兴趣爱好,而且是站在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需要高度来看待语言学习的。因为,恩格斯自己就曾经坦言,“为了能跟上社会主义向东方和东南方的进展,我甚至在晚年还得学习罗马尼亚文和保加利亚文”[4]。我想,恰恰是这些因素(既有内在兴趣因素,又有外在遗传因素;既有主观努力因素,又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叠加和协同也许就是恩格斯留给我们学习外语的宝贵经验吧。
《恩格斯画传》一书尽管倾注了徐觉哉先生大量心血,累积凡13年之功才逐渐形成了2015年版本的上述鲜明特点,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恕我冒昧,该书也并非尽善尽美。白璧微瑕,美中还是有所不足,有所欠缺,甚至个别地方还是有所错漏的。历史上,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被后世誉为“宗圣”的先贤曾子在其旷世名著《大学》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5]11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的创作精神,我在重读《恩格斯画传》之后不揣冒昧,认为该书还可以从图片、文字和体例三个方面进行修订,所提建议,略陈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第一,关于图片的修订建议。其一,书中开篇最后一页画作“恩格斯在前、马克思在后”的合照建议删除。我的看法是这张照片给人的感觉过度凸显了恩格斯(虽然恩格斯是传主),仿佛恩格斯成为了“第一提琴手”。建议替换为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受中央编译局委托创作的《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封面那幅造型简练、准确、生动的浮雕作品。其二,书中第76页“与马克思的历史性会晤”图片建议删除。众所周知,恩格斯与马克思第一次会见,发生在1842年秋季,这是恩格斯的一次顺道拜访,由于马克思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使得这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不期而遇不欢而散,还称不上历史性会晤。而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第二次会见,发生在时隔两年之后的1844年8月底,由于二人观点惊人的一致,两个意气风发、天性豪爽的年轻人(时年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历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尽释前嫌,促膝长谈,相谈甚欢。而从该书现有的这幅图片来看,马克思表情低沉,面容倦怠,恩格斯则略显憔悴,容貌苍老。这里明显图片、文字与实际情况不符,尤其是和书中前面所配选的诸多马克思、恩格斯同期画作的样貌特征反差较大,颇显突兀。其三,书中第102页提及到的H.切特姆(Humphrey Chetham)是一位商人,还有其他人物,如果能够找得到本人肖像图片的话,最好还是配一张图片,一来可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二来可以避免有厚彼薄此之嫌。
第二,关于文字的修订建议。其一,书中第77页最后一段开头,作者在论述完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历史性会晤后,落笔写道“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谈得很投机”[1]77。这句话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次历史性的会晤时喝了很多酒。但是,从我手头上能够查找到的材料来看,无论是中国学者萧灼基教授、陈琳教授、王小宽教授、李朋教授,还是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所写的《恩格斯传》中,都没有描写二人在这次会晤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相关论述中谈到在这次历史性会晤时把酒言欢的描写。所以,我建议把这句话可以适当修改为“知音说与知音听,他们谈得很投机”。其二,书中第99页燕妮图片和林衡图片旁边插入的文字建议删掉,替换为二人简介。因为,从燕妮这张照片来看,根本看不出来“燕妮在门口迎候恩格斯”。从林衡的这张照片来看,同样也根本看不出来“女佣人林衡进屋来倒烟灰”,显得词不逮意,图文不符。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几处。比如说,书中第103页G.哈尼和E.琼斯二人的图片也看不出来“把左翼宪章派著名领导人G.哈尼和E.琼斯介绍给‘正义者同盟’”,故建议把图片旁边插入的文字删除,替换为他们二人的简介。还比如,书中第134页图片旁边插入的文字说明中写道“云集在会场的各国代表向马克思恩格斯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这段文字颇显滑稽尴尬。因为,显而易见,照片中连一个代表的身影都没有,那又何谈“云集”和“热烈”呢。其三,书中第135页写道“并委拉他们以宣言形式起草一个新的纲领”。很明显,这里是笔误,不是“委拉”,应该修改为“委托”。同样,书中第302页写道,“1894年10月,垂暮之年的恩格斯居然还经受了一次搬场的劳累”。从上下文来看,显然不是“搬场”,应修改为“搬家”。
第三,关于体例的修订建议。其一,恩格斯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和极地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他所到之处众多。如果能将恩格斯足迹地图描绘出来,附于书后,则更能够加深人们对恩格斯所到之处的印象,令人心驰神往,唤起更多的人不忘初心,追随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脚步,沿着恩格斯足迹继续前进,不懈奋斗。其二,恩格斯一生经历丰富,业绩非凡,既有军人、商人、旁听学生、哲人、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也有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呕心沥血、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无私帮助、为向劳苦大众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奔走呼号等动人事迹。因此,还可以撰写恩格斯年谱附于书末,便于索引。其三,恩格斯生前虽然自谦为“第二提琴手”,但是,他毕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生态、党建等多个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均有独到见解、独特贡献。其中,恩格斯代表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杰出作品,书中着墨不多,建议可以在书中适当篇章进行提及、导读。其四,有关恩格斯同宗共祖血缘的世系人物方面情况,很多读者朋友也是想要了解和知道的,可以辑录恩格斯世系表图附于书后,供人们查阅、观看。
行文至此,掩卷沉思,思绪万千。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自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创建伊始,历经一个半世纪的跌宕起伏进入了新世纪新时代,伴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世界发展态势正处于“东升西降”“社升资降”“中升美降”新(社会主义)旧(资本主义)力量此长彼消的变革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声势浩大,社会主义思想气壮山河,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制度光耀全球,社会主义改革高歌猛进,社会主义革新乘风破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散发耀眼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强烈彰显了社会主义光明前景。但是,关于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方面却频频遭到人们的误解和低估;关于晚年恩格斯究竟是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全面系统地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却屡屡遭到人们的质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联袂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终结论”“空想论”等论调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不时影响着社会前进方向,误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振聋发聩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6]65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6]66这是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掷地有声的回答。我真诚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尤其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学生都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带任何傲慢与偏见地倾听恩格斯、理解恩格斯、阅读恩格斯。正如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所说,“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学到许多东西。”[7]也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正因为如此,恩格斯的名字和生平,是每个工人都应该知道的。”[8]那么,如何通过在认知恩格斯的非凡经历,认同恩格斯的思想体系基础上,做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信而执着呢?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科学的负责任的态度。1887年9月15日,恩格斯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在《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还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691我们要像恩格斯看待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秉持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熟读精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会贯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不把马克思主义视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也不把马克思主义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
二是坚持以执着的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恩格斯还指出:“我的状况是:74岁了,我开始感觉到这一点,而工作之多需要两个40岁的人来做。真的,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分成一个40岁的弗·恩格斯和一个34岁的弗·恩格斯,两人合在一起恰好74岁,那么一切都会很快就绪。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所能做到,就是继续我现在的工作,并尽可能做得多些好些。”[10]682这两段论述既是恩格斯以坚毅的勇气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写照,也是恩格斯以执着的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之言。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2年时间里,恩格斯通过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墓前讲话,到一丝不苟全面着手整理马克思留下的海量《资本论》遗稿,再到独立撰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马克思主义光辉著作,再到亲自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以及担任第二国际苏黎世大会名誉主席,恩格斯不辞辛苦地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努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是今人理应学习效仿的最好楷模。
三是坚持以管用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12]理论联系实际地宣传好马克思主义,既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认识,做到理论彻底、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又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宣讲方法的精准管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3]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沿着恩格斯的足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披荆斩棘,继续前进。
就在这篇文稿即将完成之际,2019年10月,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19年年会,在会场上遇到了《恩格斯画传》一书作者徐觉哉先生。作为晚辈后生,在茶歇间隙,我鼓足勇气把这篇阅读以后的感悟文章呈递给他,当面请教,并坦言我的修订建议和读后心得。徐觉哉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我亲切握手,并勉励我勤学精思,在学术上有更大进步。知遇之感,油然而生,互加微信,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总之,徐觉哉先生所著《恩格斯画传》是一本关于革命导师恩格斯生平和思想的简明传记,它既向广大读者生动呈现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伟大人格、历史功勋、崇高品质和杰出思想,又强烈地激励着一切有志向的时代新人沿着恩格斯的足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前进。在此,我衷心希望徐觉哉先生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