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 苹
金秋的北京宛如一幅油画,西五环外的首钢园在树木与湖水的环抱下,一座座褐色炼铁高炉和烟囱给人一种凝重的时代感。10月31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北京市石景山首钢园区成立。
成立仪式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落户在‘百年首钢’,聚集更多的科幻人才加强科幻研究,不仅为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同时,老工业基地的积淀也对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全世界科幻事业发展中,中国需要构建科幻和创意思想,讲好中国科幻故事,需要借鉴世界科幻的文明和其他国家作家、创意者、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推动科幻的发展。”王挺指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科幻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将从汇聚科幻人才,加强科幻研究;聚焦科幻产业,加强智库建设;加强科幻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科幻发展等三方面发力。
“科幻文学与影视等媒介的融合发展,更使科幻成为重要的大众文化样态,在人民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发来贺词,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已逾百年,它的萌生、发展和兴盛,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复兴、建设伟大的现代化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科幻创作者需要对科技时代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变化有充分的感知力,将对时代变化的思考反映到科幻作品中;打破小圈子,积极跨界,科学、人文、艺术、教育之间应当打破隔阂,与“圈外”融合,营造共融生态,产生更大动能。
“当前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受功利思想影响,好奇心的驱动自然不会太受重视,想象力无疑会受到压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说,好奇心不是培养出来的,只要你不压制它,好奇心就会在那儿,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一个文化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自然就会促进科幻的繁荣。反过来,科幻的繁荣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或激发想象力。
“优秀的科普作家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有文学和艺术的熏陶、滋润,才能够更加接地气,贴近读者,这样的科普精品本身可以被称作文学或艺术作品。”周忠和认为,科幻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和理解未来社会。比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这些目前都发展非常快,过去涉及不到的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所以,科幻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共同思考未来方向。
“科幻是科技与文化深度融汇的结果,具有跨界融合的特点。”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指出,我国正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幻科普事业,这为科幻创作、科幻影视等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应当以拥抱科幻产业的姿态来投入到科幻工作中,多角度、多维度、高站位地发展科幻事业,不仅仅将视线局限在国内,而是放眼全球,关注国际科幻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发掘自我文化价值,焕发时代感召力。
“虽然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稍微有一些延误,但在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科幻电影将会在市场上迎来一批拥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和大爆发。”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影评人张小北表示,2019年的《流浪地球》《上海堡垒》《疯狂外星人》《被光抓走的人》在多种类型和方式上都做了积极的尝试。作为科幻产业的排头兵,中国科幻电影无疑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目前我们是处在学科纠缠的时代,艺术、科学、工程和设计构建了跨学科的时代。”中央美术学院科学艺术系教授、著名策展人费俊认为,生物科技与艺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艺术、数据科技与艺术等学科底层代表了今天艺术学对于未来的想象。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来自于未来的思想,科幻恰恰是遇见未来的艺术,当艺术与科幻相遇,且共同帮助,即开启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