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涉农领域创业就业的对策分析

2020-12-11 09:13魏志红申玉林魏航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对策

魏志红 申玉林 魏航

摘要:在我党持续将“三农”作为工作重心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涉农领域全方位都表现出对涉农高素质专门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涉农专业大学生却呈现出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不足、服务“三农”择业观念缺失的现状,涉农两端人才供需极度的不对称,此时,如何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涉农领域积极创业就业就显得颇具时代意义,所以,通过尝试对涉农专业人才从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育服务“三农”择业观几方面进行引导,以期涉农专业大学生能够在涉农领域充分就业或更好创业,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提供更为充足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继续以“三农”问题为工作重心,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要着重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等,这些都表现出国家对涉农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之相反的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将高等教育推向普及化水平,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满意度更是普遍较低。

这种涉农两端需求的不对等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仅涉农专业大学生不能更好更充分的就业创业,同时也很难满足新时代涉农领域发展对人力资本需求,所以如何有效引导当代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涉农领域进行创业就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涉农领域对高素质专门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农村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我国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农村的劳动从业者整体表现出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而且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劳动从业者呈现出结构性失衡,这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而这正是涉农专门化人才可以凸显优势的地方。我国当下可查自然村总数达70多万个,如果按每个村庄每年需要配备不低于一名的涉农专业人才的数量来算,则全国农村村庄每年至少需要近百万数量的涉农专业大学生,这显示出农村可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二)现代农业发展呼唤更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更多依赖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的装备,其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将不断增强,对农业从业者“懂知识、擅技能”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

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是三产融合的大农业综合体,要进行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在内的多元化运作与盈利,其组织化程度高,所需管理难度大,对农业从业者的“能管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

現代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对农产品的商品化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的商品性、经营性及流通性等特性将不断被强化,对农业从业者的“善经营”水平要求不断提高。

总得来说,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农业从业者自身素质的现代化,需要更多“懂知识、擅技能、能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参与。

(三)农民的脱贫致富需要专门人才的引领带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靠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进行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的小农经济势必要被淘汰,这必将造就一部分农民的“去农化”,以及剩余农民的“被组织化”。不能离开土地的农民必将被组织起来,通过土地的流转、托管、入股、有偿推出等形式对土地进行转移集中,使土地进入适度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农民自身将组成“团队”结构,加入各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而这些农业经济组织的建立及经营发展都在呼唤着有专业背景、有组织领导能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的加入与带领,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率领民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涉农专业大学生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现状

(一)涉农专业学生涉农方向择业意识淡薄

因传统农业仍占据我国农业主要地位,而传统农业的工作环境与从业人员素质现状都与理想的择业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受“学农不能发财致富”、“农民没地位”等负面思想影响,涉农专业的招生生源严重受限,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下,且涉农专业大学生“厌农、弃农”情绪也非常普遍。

由姚丰华等人对涉农专业学生的有关调查指出,有63%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择业迷茫,虽有82%的学生愿意在自身专业领域工作,但愿意选择进入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只有7%。杨丽珍等人在对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涉农大学生中初次就业与涉农专业相关的不到40%,而一年后从事涉农本专业的只占25%左右。类似相关研究不胜枚举,都折射出了涉农专业大学生“学农、厌农、弃农”的堪忧现状。

(二)涉农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涉农领域相关工作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且具有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困难、略显不足;加之学校涉农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落后、校内指导教师实践基本功薄弱等因素,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所获得知识技能实用性不强;另外,不少学生还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掌握了一定的涉农基础理论知识,却“眼高手低”,生产操作技能甚至还不如传统农民。通过杨丽珍等人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对口涉农企事业单位就业后,在生产实践技能这方面,只有43%的毕业生的表现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而超过90%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升。这种现实情况进一步对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自信造成打击,使学生的“厌农、弃农”思想加剧。

(三)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到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今后在工作实践中的适应能力及创造能力强弱、以及是否具备创业意识与能力都会产生关键影响。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涉农领域涉及范围广,涉农专业实用性强,且涉农专业的学生来自农村基层比例高,涉农专业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着更多的优势。如河南农业大学通过对成功创业校友的调查得出: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以涉农专业学生居多,且涉农专业的校友创业成功率也最高,高达受调查总人数的七成以上。所以,对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然而研究表明,多数涉农专业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深入,且不能有效与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很有限。例如,双创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松散;双创教育教材種类单一,缺乏对涉农领域创业研究的针对性,不能与时俱进。另外,教师在创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这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相悖。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却存在着众多问题。

三、引导涉农专业学生于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涉农领域择业观的培养

基于对现状的研究,涉农专业大学涉农领域择业观念缺失可归因为以下几点。第一,涉农专业生源调剂度高,缺乏专业兴趣与专业自信;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在服务涉农领域方面缺乏目标与行动措施;第三,相比于服务涉农领域的价值理想,涉农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第四,学生在校期间对涉农领域的众多扶持政策缺乏了解,与地方及农企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在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的认识浅薄、认同度低。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促进学生服务涉农领域的心理认同。第一,自我认知教育:在高校对涉农专业学生进行招生宣传和入校教育时,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使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预见自身未来发展愿景,做好决策选择;第二,专业认知教育:入校后要及时开展专业认知系列活动,让学生熟悉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明晰未来就业领域与就业前景,从而树立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第三,职业认知教育:通过专业讲座和课程思政等活动形式,引领涉农专业学生关注国情、民生,聚焦“三农”问题,逐步激发学生服务涉农领域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从而达到服务涉农领域的心理认同。

2、服务涉农领域的政策宣传。涉农领域是一个与国家政策密切关联的领域。十多年来,国家中央的一号文件连年持续聚焦“三农”领域,十九大报告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对打造“三农”工作队伍提出要求,这凸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伴随着国家对涉农领域的众多政策支持。加大对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对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的解读,让国家政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深入内心,成为学生选择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的助推剂。

(二)“政校企”合作联合打造涉农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针对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涉农领域时,“下不去、用不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方联合的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联合打造。

1、政校合作。第一,创建与地方多级政府的联系,打通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第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连接,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生产一线、服务涉农领域的实习实践机会;第三,构建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根据基层实际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或开设专门的“订单班”,并聘请知名“三农”领域专家、涉农成功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共同参与人才方案订制及培养过程;第四,寻求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地方政府联合开设服务涉农领域的专项培养经费,联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岗前实习基地等,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地方适应性。

2、校企协同。第一,积极打造企业校外实践课堂作为校内实践课堂的补充,弥补实验教学型设备与企业生产型设备的差距,保证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先进实用性;第二,针对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改革传统教学课时安排,根据农时合理开展技能培训,保证学生足量接受农技训练;第三,挖掘与企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搭建教学与科研、转化与推广一体化的校企协同发展平台;第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走出去进行学习提升,以强化教师实践基本功,保持学科知识的前沿性;聘请企业实战专家作为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师,打造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1、双创教育的通识化与专门化分流。可以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开展的一种途径,对无意创业与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分流,对无意创业的学生向创业教育的通识化分流,着力于打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适应性能力;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包含创业金融、团队建设、法律等内容在内的创业培训。

在创业教育具体与涉农专业相结合时,可以继续这种区别化,依照时代需求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以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类和农业组织化经营为例,前者要注重涉农学科知识技术的先进性与实践性,确保学生可以“懂知识、擅技术”,后者可注重涉农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以及与商科知识的交叉互补性,以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会管理、善经验”的特质,从而适应现代农业领域的发展对不同类别人才的需求。

2、师资建设与教学方法。在师资建设方面,可以着力构建人力充分、层次多样的双创教育师资体系。以校内创新创业达人、优秀学生骨干、成功校友等人员组成校园生活中的“朋辈”导师,以校内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及涉农专业教师组成课堂系统教学中的指导老师,以兼职引进的高级实战创业辅导孵化导师以及涉农创业创富带头人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打造三层双创师资队伍。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传统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模式,通过项目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实验、团队协作的组织形式,增加课堂学生参与度与活跃度;通过启用“探究式”“启发式”“头脑风暴”“情景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创意性与实践性,帮助学生在学习实际中切实提高创新创意能力。

3、氛围创设与平台搭建。要通过校园实体、网络宣传、新媒体等多途径打造校园整体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设立专门的双创组织领导机构、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政策激励与经费支持等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涉农专业教师牵头组织与引导、搭建校园创业孵化器涉农板块、举办涉农创新创业大赛和成展等方法,拓展涉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大学生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