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互动机制分析

2020-12-11 21:02耿磊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新媒体

耿磊

摘要: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各种舆情事件已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高速传播。由此而衍生出的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具有不同于传统舆情事件的新特点——“互动性”。依托于新媒体环境对舆情事件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特点着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着重阐述了舆情事件的主要互动机制并对完善现阶段舆情事件互动机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旨在为加强舆情事件的管控、引导探寻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舆情事件;互动机制

新媒体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互联网平台汇集了民众对各类热点事件的关注、想法、意见,如果这些信息要素进一步以近乎裂变的形式进行传播,就事件影响力会呈几何级别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舆情事件影响力的发展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完成了互动传播,而这三种互动机制在现有基础上又加强了_舆J隋事件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特点

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舆情发酵的重要场所,再加上自媒体平台为了探索深度报道而進行的一系列实践,所以相关事件的发展演变也已经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当然,这方面的变化也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关,具体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舆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生的即时性

简单来说,发生的即时性主要指的是舆情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点内都有可能爆发。而且通常情况下,舆情在爆发之前不会有明显征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而且主流媒体对相关舆情事件的引导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或资讯的发布源头。

虽说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信息管控,但仍存在一些网络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这种带有“自由性”的信息发布模式既增加了舆情事件发生的即时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舆情的偶发性。当个体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好恶完成信息的发布后,信息是被广泛转载成为热点,还是被庞大的信息海洋所淹没都是未知的,而后续的互动也必须要以这一环节的未知性为基础。

(二)内容的聚焦性

舆情内容的聚焦性体现在,“舆情之所以能够成为舆情,主要得益于公众对这部分事件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新媒体环境下并不是所有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上的事件、资讯都会发展成为舆情,关键在于公众的关注。基于此,如果想要进一步完善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互动机制,必须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信息资讯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聚焦效应并演变成舆情事件。具体分析如下:①涉及民生问题的负面事件;②涉及社会治理的负面事件;③涉及道德层面的负面事件;④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具有上述特质的时间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聚焦效应,并最终演变成舆情事件。

(三)影响的广泛性

在相关技术以及媒体平台的共同参与下,某些事件一旦上升成舆情,那么其影响力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几何级裂变式的增长,这是舆情事件影响广泛性的直接体现。这一特点还会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种群体效应,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会提到的“群体极化”概念。简单来说,当面对影响力较大且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的舆情事件时,公众很可能会集体走向“极端化”,进而演变成“一边倒”的网络暴力。对公众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只是在看似正确的焦点观点下做出了“判断”,而这种判断大多是不理智的,最终可能会演变成群体极端行为。这就是我们常会见到的“网络暴力事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类事件在网络平台上的发生概率是日常生活中的两倍,且大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依托舆情事件互动机制对其进行疏导,以降低其负面影响,避免其演变成网络暴力事件。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主要互动机制

(一)横向互动

横向互动是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最基本的互动机制,其关键在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直采用的是相对单一、闭合的传播模式,通常情况下,只有等到具体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它们才会进行报道,然后才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在这种闭合的传播模式下,媒体平台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公众只能被动接受新闻资讯。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体平台对新闻信息资讯的传播是开放式的。当新闻事件正在发生时,新闻事件的主人公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其记录下来,并上传至各种社交平台。这就会出现新闻事件还未结束,其传播过程就已经开始了的情况。此时公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也参与到了特定新闻事件的讨论交流中,舆论将持续发酵。随着新闻事件热度的不断攀升,传统媒体还有可能再次会介入对于事件的报道传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横向、交错互动有效提高了整体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这便是舆情事件的横向互动过程。基于这一互动机制分析,如果加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化整合,便能够实现对于新闻事件舆情的实时把控。

(二)纵向互动

纵向互动主要指的是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互动机制。民众大都会先在网络上讨论热点事件,当相关事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上,便会在线下形成集合效应,进而演变成现实的压力。虽说有时候这种压力会促进舆情事件中潜藏的问题和矛盾的有效解决,但如果问题的解决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时,他们又会在网络平台上重复讨论这一事件,而这一阶段的重点关注和重复讨论则会使得舆情二次发酵,愈演愈烈。

2019年11月,一位女网红进入了飞机驾驶舱并在朋友圈通过发图的方式进行了炫耀。一时间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上负面信息呈压倒性态势。桂林航空公司第二天就对该事件做出了回复,并对涉事机长进行了终身停飞处罚,相关机组成员也接受了公司的进一步调查。微博是此次事件舆论发酵的主要阵地。女主的自拍照被曝光后,网民关注度火速上升,随着各大央媒等主流媒体的加入,使得全社会对此事的讨论热度更上了一个台阶。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桂林航空处罚严厉,回应及时迅速,避免了舆情向消极的一面继续发酵扩散。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舆情事件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事件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在纵向互动机制作为切入点对舆论进行规范引导,必须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要给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其在舆情事件裂变式传播的影响下出现盲从。

(三)交联互动

单从理论层面分析,这是一种介于横向互动与纵向互动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将其理解为前两种互动模式的集合体。需要强调的是,交联互动模式下前两种互动模式并不是在机械地同步进行,而是以一种类似于麻花式的结构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简单来说,当人们从传统媒体平台上获得新闻资讯后,会将其拿到日常生活中或在社交软件上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讨论。当然,这种讨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也是巨大的,会影响到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这类事件的判断及处理。其核心在于特定事件与民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当这种相关性不存在时,这种讨论也不会成立。

三、新媒体环境下完善舆情事件互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互动引导机制,强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参与社会的意识也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出现更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传递舆论信息提供了发声平台。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完全都是正面信息,还有许多人在网上散播谣言、制造恐慌,这一定程度上都给社会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这也从侧面说明,互动机制的出现虽然能够促进和扩大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但中间也夹杂着无效甚至是有害的信息,需要社会各界提高信息的引导能力,提升公众的新媒体素养。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及网络群体的关注和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舆情事件进行及时预防和应对。

(二)紧跟舆论热点,发挥互动机制的正向引导作用

虽说网络社交的匿名化趋势为相关人员提供了自由表达交流的机会,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样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对一些公共事物或舆论事件的建议及态度,与意见相同或意见相悖的人进行交流,但是当舆论事件不断呈现发酵扩大化的发展态势时,新媒体需要格外加以重视和关注。各类媒体可以紧跟舆论热点从后台实时查看网民的言论。当信息传递的是正能量的内容时,新媒体可以适时地加以推广宣传,当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时,新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舆论正向引导功能,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防范负面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三)建立网络舆隋收集分析平台,做好舆情预警和危机处置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尝试从舆情事件的发展生命周期着手完善其互动机制。首先要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从专业角度对相关舆情事件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其背后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点。其次要构建完善的舆情预警和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应当针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集中处置演练,从而在事件真正发生后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要从舆情事件的特征出发制定处理策略,强化对相关事件的引导处理能力。如果能够根据舆情不同阶段的特征制定出不同的策略,那么輿情互动机制的完善以及对于相关事件的规范及处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理清楚舆情事件的互动机制以及发展演变规律,才能够对应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并对舆论进行规范、正向的引导。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与音频平台成为众多舆情事件的重要发酵地,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年轻网民的关注。对于这些新平台舆情事件互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紧迫,这项工作希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作者单位:安徽新媒体集团)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新媒体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