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将书本上的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觉得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高中;乡土地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4-0093-02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一些省市地区,乡土地理已成为中学生必学的内容。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增添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因为学生只有关注家乡、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下面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为例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用乡土案例,化难为易
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让学习者能从案例中自己寻找、总结规律。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完全被这些教材中的案例所牵绊,当教材中列举的是一些不常见的、不易懂的案例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对这些案例适当作一些调整,虽然过程不同、方法有异,但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的教材内容涉及区域的层次性特征,提到了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等。当笔者给全班学生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到讲台上指出这些平原给大家看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指不到正确位置,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只知道东北平原,根本不知道其包含的次一级平原在哪里。这时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等级的行政单位来说明区域是有层次性的。比如我们的高淳区是属于南京市的,而南京市又是属于江苏省的,江苏省又是属于中国的……那么高淳区可不可以进一步划分呢?可以,如果按照行政区划,高淳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淳溪镇、阳江镇、砖墙镇等8个镇;按照地势地貌,还可以划分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西部水网圩区等。通过这样教学,笔者发现学生不仅轻易就能理解区域具有层次性这一特点,还能明白,即使是同一区域,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不同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划分,也可以得出不同结果来。这样教学,也使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行政划分和地势等状况有了一定了解。
二、乡土知识应用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在课堂教学中,乡土知识用得好,那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那是不伦不类。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规避了学生不熟悉的内容,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乡土知识来化难为易,那是因为我们能以此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回避新的知识点,比如松嫩平原的相关内容,在介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只有选择地理环境差异显著的两个区域,才具有可比性。高淳作为一个方圆只有802平方公里的区域,显然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差异性是不够突出的。这时候如果用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案例则更具有可比性。所以乡土地理教学只能对某些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身边的地理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乡土地理出发,联系身边实际举出相应的例子,说说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可以抛砖引玉,先给学生一些资料和问题。
如笔者展示高淳的地形图,告诉学生:高淳的东北部—桠溪镇,从地形上来说属于低山丘陵区,目前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区的西南部——砖墙镇,从地势上来说又属于水乡圩区,正全力打造“水乡慢城”,建造具有浓郁水乡情调的“三十里荷花香”旅游观光带。然后再鼓励学生说出还有哪些现象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基础上形成的。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笔者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从同学们的答案里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另一面乡土知识。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教师备课要充分,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到游刃有余,也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应的图文资料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说到土特产,山乡的学生肯定要提到青山的茶叶、桠溪的吊瓜子和山芋粉丝、顾陇的山羊肉等,而水乡的学生肯定要提到固城湖螃蟹、黄鳝、菱角茎、藕尖等。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即使是高淳人也不一定熟悉,比如很多来自水乡的高淳人都没见过吊瓜的样子,更不了解吊瓜的生长环境,而来自山乡的学生对藕尖、菱角茎、鸡头菜等就不是很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作一些相应的介绍。
同在一个高淳,为什么东西部的特色农产品差异这么大呢?通过分析,就很容易得出这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除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以外,在你们平时与同学的交流中,你们还发现了彼此有什么差异吗?学生的回答会涉及很多方面,现列举以下几例:
1.语言。高淳方言本身就晦涩难懂,为什么同是高淳人,还有这么大语言差异呢?即使是生在高淳长在高淳的年轻一代,进入高中以后,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同学说的高淳话居然自己听起来觉得很别扭甚至听不懂,同学之间即使是私下交流也得用普通话。笔者身边有一个同事,夫妻俩都是高淳人,他们的孩子居然不会说高淳话,因为他们一个来自山乡,一个来自圩乡,所以在家一直都是用普通话交流。也许学生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这时教师可以略向他们解释。
2.建筑。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东西南北的建筑无论是在选址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所以课堂上也有学生反映高淳山乡水乡两地的建筑选址差异很大,山乡的房子往往依山而建,而水乡的房子往往依水而建,有的甚至建于水面之上,这一方面能反映两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建房子,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水乡人多地少、地域狭小的现状。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制作相应的表格(如表1所示):
这个表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山乡和水乡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几乎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的乡土地理知识,还能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知识来解读我们的教材,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觉得非常值得大家探讨。
四、事实胜于雄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地位的下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教师的讲解,也很容易接受。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抓住我们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高淳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在班级里做了调查,让班上现在家里吃的还是自己产的稻米的学生举手示意一下,结果一个班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称的江南“鱼米之乡”,如今大米还要靠外部供给,由此也很容易得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位下降了,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地区农业地位下降的原因。
课堂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课堂上会缺少很多的乐趣。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也许这些身边事以后就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素材。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