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

2020-12-11 09:14马茵
中国广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广播剧四力脱贫攻坚

马茵

【摘要】牢记使命、扎根基层,践行“四力”,是艺术创作者以精品奉献人民、主流舆论媒体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引擎,更是推动守正创新的迫切需要。广播剧《闽宁镇》《黄河水甜》以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故事为原型,创作者以好故事、好题材、创新思维为创作方向,以增强“四力”为创作底气,呈现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四力 脱贫攻坚 广播剧 闽宁镇 黄河水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贫困看西部,西部贫困看西海固。宁夏南部的西海固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解决西海固的贫困问题,是一场事关全局、重中之重的脱贫攻坚战。

20世纪90年代,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深入西海固地区实地调研考察。最终,一个“利用黄河两岸尚未开发的连片土地,扬黄河之水建设百万亩灌区,将山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人口迁往灌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伟大构想诞生了。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带队考察了宁夏永宁县西部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闽宁两省区领导共同协商:在玉泉营建立一个移民示范村,命名为“闽宁村”。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2001年12月,闽宁村更名为闽宁镇。如今,闽宁镇已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6.6万名移民,让他们摆脱了贫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闽宁模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样板。2020年7月,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在生态移民、闽宁协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全方位脱贫战役中,出现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成为广播剧艺术创作的富矿。为全面反映脱贫攻坚战役喜人成果,展现扶贫工作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宁夏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组建创作团队,联合打造了反映闽宁帮扶、脱贫攻坚的3集广播连续剧《闽宁镇》,讲述了闽宁镇从“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天蓝水绿、民富安康的特色小镇的故事,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12月,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立项并列人国家“九五”计划,吴忠市红寺堡区成为这一工程的主战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总人口已达23万,2020年3月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8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来到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

宁夏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的广播剧创作团队创新广播剧创作传播方式,以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开发建设为蓝本,创作了7集微广播剧《黄河水甜》,用决战荒原、走出西海固、罗山欢歌、康庄大道、枝叶情、风从东方来、风劲扬帆7个篇章展现了国家开启移民20多万宁南山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难忘岁月和历史瞬间,唱响了“黄河水甜,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并以音视频、图文等形式,通过微信、微博、节目线上播出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传播,传递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冲刺阶段的好声音、好故事。

好故事、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怎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好故事、好作品?笔者认为需要切实履行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职责,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学习与思考中探索创作。

一、练脚力,好故事永远在基层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部好的广播剧,一定是用脚力丈量出来的。在路上,才能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到基层,才能挖掘鲜活的故事;扎实的脚力才能见实情、动真情。

《闽宁镇》创作团队为更好地诠释作品,导演打破以往根据剧本导戏的常规,提前介入剧本的策划与创作,与编剧、制片人一起多次深入宁夏西海固地区、闽宁镇和福建南平体验生活,采访参与帮扶的福建干部、主管扶贫工作的闽宁镇干部、当地移民、扎根闽宁镇的闽商代表等。一系列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下沉到脱贫帮扶一线的采访,让创作团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感动,积蓄了更多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力量源泉,坚定了打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品的决心,为该剧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水甜》的创作者拒绝了看材料写剧本,千方百计寻访红寺堡开发的建设者、亲历者,走遍红寺堡5个乡镇,在田问街头、百姓家中、扶贫车间、养殖合作社来回奔波,和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户“零距离接触”“心与心对话”,挖掘到每一個人物原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闪光点”,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正是这些凭借脚力采撷到的生动故事,真真切切地让创作者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涤和精神的净化,并义不容辞地传播这些动人故事和精神力量。有了与正在扎扫把的李耀梅的促膝长谈,才有了第五集《枝叶情》中为早日还清巨额欠款,李耀梅忍住剧痛在家用钳子自己取腿部钢卡的片段,有了扶贫车间里她在干部们的帮扶和社会的关心下带领贫困姐妹共同致富的章节。

锤炼脚力、深入生活是每一个创作者积攒力量和温暖的过程,会让内心底气十足,作品掷地有声。不吝惜脚步,不荒废脚力,最终,它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二、明眼力,“火眼金睛”抓准题材,选对素材

广播剧的创作第一步首先要明确“写什么”,确定选题是整个创作的基础,更是难点和重点。题材好不好,关键看眼力,心明眼亮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选准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品当中。

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题材众多,要锁定最具典型性、时代感的故事。经过精心策划、反复讨论,创作者们决定根据习近平同志命名的扶贫移民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为蓝本,创作3集广播连续剧——《闽宁镇》,讲述西海固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海原县曹洼乡喊水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福建援宁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完成移民搬迁、走上致富路、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闽宁各级政府在西海固移民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塑造了扶贫移民工作干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黄河水甜》的采访中,一封《退保申请书》进入了编剧的视野。有人想尽办法要成为建档立卡户,享受各类优惠政策,申请人王克银却主动退出低保。一番“跟踪追击”后,贫困线上挣扎的王克银为减轻政府负担抚养3个成为孤儿的侄子侄女,在日子逐渐好过后知恩感恩、主动退保并回馈社会的鲜活故事被挖掘出来,彰显了新时代农民在脱贫路上用实际行动塑造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

投身时代洪流,关注民生时事,多观察思考,多捕捉积累,做个有心人,时刻保持用高度敏感的眼力捕捉精彩与精髓,才能创作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三、强脑力,用创新思维提升作品质量

打造一部广播剧精品力作要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音乐制作、演播录音、制作合成等各个环节动脑筋,下功夫。比如,剧本怎么写?如何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如何以“小角度”讲明大道理?如何让音乐的创作更具特色,更贴合剧情?《闽宁镇》音乐创作中四段紧扣情节的“宁夏花儿”,以强烈的地域特点成为全剧的亮点,荡气回肠的旋律和直击心灵的歌声提升了整部作品的艺术质量。

融媒时代,作品的传播推广也成为创作生产全过程的组成部分。《闽宁镇》制作完成后,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广播频率、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宁夏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75轮次,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海博TV、宁夏交通广播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上线全网覆盖。2019年5月20日,还在故事发生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举行了广播剧《闽宁镇》开播仪式,展现了这部宣传脱贫攻坚战力作的创作过程,让闽宁镇的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分享这部真实反映他们生活的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黄河水甜》在剧集制作时,采用棚内拟音和实景录制相结合的方式采集音效素材。第一集《决战荒原》中,为了录制出扬黄灌溉工程建设者夜宿工地、帐篷被风沙吹走、满嘴是沙子的说话效果,拟音师动脑筋想办法,用多种材料反复试验,最终用白砂糖达到了相似效果,为剧集最后的呈现实现了锦上添花。

脑力是思维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勤学善悟、用心思辨,才能使作品有新意、有魅力,才能让作品更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四、磨笔力,倾力呈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剧本,一剧之本”。好作品离不开好剧本,好剧本定要反复打磨,精雕细琢,这正是《闽宁镇》创作团队秉承的理念。五易其稿的剧本举行了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核心故事进行更合情合理的修改和完善,在录制合成制作后,又召开作品审听会,对完成的剧集反复斟酌并再度进行了修改,力求将《闽宁镇》打造成为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辐射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在信息传播样式与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成为不少主流媒体创新的叙事方式与宣传模式。它以新闻事件为基础,以情景再现为手段,追溯重构原现场,凭借体量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生动鲜活,带给受众更为丰富的听觉感受。但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如何让故事完整又情节曲折,让听者动情入心、产生共鸣却并非易事。而这道“难题”恰恰给编剧磨笔力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黄河水甜》的创作者在创作手法上谋求创新,对叙事方式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采用了倒叙闪回、第一人称、时空嫁接、虚实结合等方式,巧妙架构故事、设计剧中人物、展现矛盾冲突、注重细节描写,运用了民歌、花儿、秦腔、快板等多种艺术手段作为点睛之笔。全剧的大结局第七集《風劲扬帆》的结尾,当年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重回红寺堡,与老支书一起回忆扬黄泵站试水时的欢庆锣鼓,感慨荒原巨变、国富民安,再次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扭起秧歌,不仅做到了首尾呼应,也避免了直白、铺排和空泛,更是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奏响了“黄河水甜,共产党好”的主旋律。

五、结语

正是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情怀,始终坚持践行“四力”,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闽宁镇》《黄河水甜》的创作者们用声音呈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幅幅生态移民脱贫、特色产业兴旺、美丽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富民的动人画卷,一个个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志在奋进、增收致富的幸福故事。在广播剧的创作道路上,只有始终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才能充分挖掘事实之真与艺术之美,实现集社会宣传和艺术审美为一体的初心,才能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不断靠近,打造出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的好作品,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本项目获宁夏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广播剧四力脱贫攻坚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