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整理/晓 雪 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的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 ~69 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为此,“健康中国行动”中特别制定了“全民健身行动”。在这里将“全民健身行动”的全文和专家对其的深入解读介绍给大家。
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70%和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m2及以上和2.3 m2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持续提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9 名和2.3 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100%。
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鼓励个人至少有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1 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1 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建议个人提高身体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体活动相关知识,将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鼓励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订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鼓励每周进行3 次以上、每次3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 分钟中等强度或75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 ~10000 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一次完整的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一周运动健身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内容。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单纯性肥胖患者至少要达到一般成年人的运动推荐量。控制体重每天要进行45 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运动。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建议强调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来减低体重。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但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到体育组织中。
●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
●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制作体育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鼓励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普及体育健身文化知识,增强健身意识。
●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 分钟健身圈”,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体育总局牵头,卫生健康委按职责负责)
●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强化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干预,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确保高校学生体育课时,丰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体育总局牵头,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为了让社会各界更深入地了解“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7月1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多位专家共同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全民健身行动的有关内容。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专家,来就全民健身行动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出席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分别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先生,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女士,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厉彦虎主任医师,非常感谢他们三位来回答我们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请郎维司长介绍一下全民健身行动的有关情况。
郎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
非常高兴能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又一次见面,共同推进全民健身行动的工作。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全民健身行动的情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行动的背景。
作为15 个专项行动之一的全民健身行动,明显突出了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影响健康的60%以上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是实现全民健康最积极、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北京奥运会后,国务院将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并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每五年制定并发布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法制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把体育事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并亲自谋划和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全民健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经过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努力,目前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投入不断加大,健身场地设施持续增加,健身指导更加科学,赛事活动也更加丰富,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更加便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成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面力量、耐力、柔韧性指标的变化也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科学性还不够。
第二部分,行动计划的内容。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便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低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 平方米及以上和2.3 平方米及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9 名和2.3 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达到100%的目标。针对个人特别是特殊群体,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建议;针对政府和社会,从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文化等方面,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也指明了方向。
第三部分,下一阶段工作。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国家体育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不断夯实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努力把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在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苟仲文局长发出了“做自己健康的主人,树立主动健身意识,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坚持下去必将终身受益,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倡议。希望全社会响应体育总局的倡议,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行动中来。
《中国家庭报》记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对全民健身和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请问体育总局近年来在增长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场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郎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
大家想健身,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去哪儿健身?如何科学健身?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解决去哪儿健身的问题。
应该说,我们国家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在过去一些年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那时候我们的体育需求也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也明显感觉到公共服务体育设施已经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农村面积比较大,解决农村的问题,有一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们在全国行政村里修建一些体育设施,包括“一场两台”,一个标准篮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台,在篮球场上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简单的球类活动。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接近57 万个村,另外还有5 万多个村没有达到要求。下一步还要攻坚,把这5 万多个村覆盖。
第二,在城市中有一个“雪炭工程”,就是在社区中修建一些健身中心,让社区里居住的百姓举步可就,更方便地健身。
第三,修建全民健身路径。很多年轻朋友们都喜欢到健身房健身,但是社区里的老年人健身可能走远了不方便,社区健身路径都建在小区和一些公园里面,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所。
第四,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将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包括学校的体育设施,逐渐开放,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进行开放。
第五,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包括社会各界共同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以及社区运动场的建设。
当然,现实情况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下一步也将继续努力。
《健康报》记者
针对全民健身的专项行动,有没有一些新的活动,可否详细介绍一下?
邱汝(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
从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以后,就明确了每年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这个日子比较特殊,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为了奥运精神在中国的弘扬和发展,所以国家选择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9年已经是第11 个“全民健身日”了,主题是“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这一主题是为了配合健康中国行动,主要内容就是再次掀起推广广播体操和工间操的热潮。
大家知道,从1951年开始,广播体操已经编到第九套了。广播体操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大家对广播体操都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它对促进日常健身,包括广大职工和中小学生的工间、课间锻炼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老百姓需求的不断增加,除了做广播体操以外,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集体健身活动,如健身操、广场舞等,但是对我们来说,广播体操的记忆是抹不掉的。为了配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我们在全国开展了推广广播体操的活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下发了在全国开展广播体操的通知。对全国印发了开展2019年全民健身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在8月3日到8月8日这一周的前后,都开展广播体操活动,力图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老百姓的健身意识,弘扬我国的体育文化、健身文化,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健身的意识和自觉健身的习惯。在此也号召全国各界朋友们一起,每天上午10 点、下午3 点,做两遍广播体操。
《健康时报》记者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或者说怎样运动才是科学的呢?
厉彦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大家现在都重视运动,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说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不一定很深刻。人体本身就是个运动体,呼吸就是在运动,心跳也是在运动,人体的每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中,这样的运动一旦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从生理角度来讲,人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每个细微的环节都在运动,运动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存在着,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需要有科学性的,要遵循生命的基本规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而不能随意运动。现在关于运动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运动、过量运动,二是运动无用论。
什么是盲目运动?就是觉得怎么运动都行,只要运动量越大就越好。打开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每天走数万步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现在方兴未艾的马拉松热。其实,运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中。运动过度会导致软骨、韧带、肌肉等的损伤,还会造成身体疲劳,这些都对健康有不利影响。
而运动无用论也是错误的认知。我们的关节软骨中没有血管,如果久坐不动,会处于压缩状态,没有营养供应。当人活动起来,通过挤压、放松,就像呼吸一样,帮助关节软骨吸入营养、排出废物,这样关节就会保持活力。运动不但对关节软骨有益,对内脏也同样有好处,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膈肌的上下运动,推动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运动还会增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也离不开运动。如果卧床达到20 天,骨密度就会下降。所以,运动对人体的益处体现在各个环节,人是离不开运动的。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补充一句,运动不仅对身体机能有好处,对心理的舒缓调适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证明,适度运动有益身心健康。现代人压力比较大,虽说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但是影响心情的事情也多了许多,运动可以帮助大家调适自己的心情,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在环境好的地方散散步,如果再能与家人或好友聊聊天,就更能调适情绪、缓解压力了。
新华社记者
与之前十年或二十年相比,全民健身是否有一些新的亮点和特点?比如刚才提到的马拉松热,或者传统功法和新的健身方式的融合,请总结归纳一下。
郎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
马拉松赛事十年前在我国是很少的,北京马拉松是中国最早的马拉松赛事,当时还是传统的马拉松赛事,大多数是专业运动员参赛,只有少数业余爱好者。如今,非运动员如果想参加北京马拉松,需要报名后抽签决定参赛资格,两百人中才能抽中一个签。我国每年还举办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武汉马拉松等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增长。据我了解,马拉松在全世界都是深受百姓喜欢的赛事活动,既是职业赛事,又是专业赛事,同时也是百姓参与的业余赛事。即使跑不下马拉松的全程,也可以跑个半马、四分之一马,还有“迷你马”,所以马拉松赛事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
按照我国人口和地域比,马拉松赛事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五到十年,可能还会有大幅度的马拉松赛事的增长。这是亮点,也是热点,主要因为这种赛事受众比较多,同时参加的人数比球类运动要多很多,赛事“接地气”,举办相对容易,所以很受欢迎。
关于这位记者刚才提到的传统功法,我们称为健身气功。国家体育总局有健身气功运动管理中心和健身气功协会,他们根据传统气功重新编排推广的八段锦、五禽戏等,都属于健身气功,利用传统的功法,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视觉习惯,很容易掌握入门。我试练过八段锦,感觉很好,习练后觉得腰椎、颈椎、肩关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拉伸。健身气功中心做了一个APP,可以进行评级。这个在未来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健身气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厉彦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我再说一说刚才提到的科学健身的问题。健身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什么叫因人制宜?比如儿童、成年人与老年人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都是不同的,要有科学的评定,用来指导科学健身。什么是因地制宜?比如在高原地带去推广游泳,肯定不合适;而在沿海地区推广水上运动,会比较合适;平原地区则可以推广一些跑步的运动。什么叫因时制宜?比如说我今天身体不好或感冒了,还想运动,那肯定是不合适的;今天天气不好,勉强出门运动,肯定也对身体不利。
所以我们说运动要个性化,要进行科学的评定,包括个人的心肺功能、关节情况、肌肉情况等,进行评定以后再给予科学的运动指导。比如说运动频率,几天运动一次,每次多大的量,心率怎么控制,血压怎么控制,肺功能怎么调节,都要有科学指导。
刚才提到的马拉松运动,对身体的耐力、体力、心率来说是一种极限考验。如果可以参加马拉松,并能够很好地完成,说明这个人的身体机能是非常强壮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鼓励所有人都去跑马拉松。马拉松是极限运动,它对身体的考验是极大的,如果体能达不到,还是不要勉强去参加。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马拉松赛事中有猝死的情况出现,另外关节损伤、小腿抽筋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运动要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一定要适度,一定要柔和,一定要均衡,要循序渐进,要个性化,这是科学运动的五大基本原则。有的人天天爬楼梯,把膝关节软骨都爬坏了;有的人一天做几百个俯卧撑,把肩膀都拉伤了。这些都是没有科学运动的例子。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前一段时间,大家在网上也有一些争论,到底每天走10 000 步还是6000 步,我说这个争论本身就有问题。10 000 步也好,6000步也好,必须因人而异,身体状况好,平时运动量大,就可以增加运动量。我们现在还特别强调力量训练,特别是年轻人,光靠走步肯定不行。老年人如果身体机能差,能坚持走步就已经很好了。运动要讲科学,自己吃不准的时候,要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我也听到过一些因为健身过量或者不恰当,导致运动反而损害健康的事,我们身边可能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全民健身总体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