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日常行为素养养成的情感教育模式研究

2020-12-11 23:39渤海大学数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情感

方 明(渤海大学数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研究生已逐渐成熟,但他们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日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冷漠、不知感恩、忽视文明礼仪、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恶化他们的行为素养,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虽然制度约束在研究生行为素养养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的形式又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环境需要提升情感教育理念。情感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促使他们在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心理基础上形成认知共鸣,从而作用其思维,影响其观念[1]的一种教育模式。情感教育能恰当合理地运用情感进行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引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建立情感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是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需要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出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就是说,如果只重视对他们在学术上的培养,忽视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那么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有才无德、不合格的接班人,甚至会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如何引导广大研究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的时代使命。

同时,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模式加强研究生日常行为素养教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可见,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必须要紧紧地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才能为国家培养爱国爱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情感教育为高校研究生开展德育教育找准了切入点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对研究生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个别研究生的恶性事件暴露出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如“田佳良事件”,一个研究生辱国、辱校;“许可馨辱国”事件,等等,除了暴露出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德育教育存在不足。这些事件成为研究生思想品德素养教育的反面素材。如何才能使研究生不但具有较高的智商,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情商,特别是学会做人做事,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形成高尚的品格以及伟大的家国情怀,是研究生日常行为素养培养的新课题。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道德规范的认同需要有道德理想做基础,而道德理想形成需要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来实现,不能仅凭一时一事的学学文件[3],以及一些刚性的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以情感教育的模式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在情感教育方面,全国高校辅导员、时代楷模曲建武,通过与大学生循循善诱的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高校加强研究生日常行为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三)情感教育契合了当代研究生的情感需求

与本科生相比,大多数研究生思想已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建议。虽然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包括请假、考勤制度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研究生的行为,但由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更喜欢特立独行,使制度的约束常常效果不明显,甚至让他们产生厌烦、逆反心理。再加之研究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使他们情感比较脆弱,内心渴望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并希望从中得到理解与尊重。与制度规定等刚性要求相比,情感教育更易于走进研究生的内心世界,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疏导各种压力,帮助研究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悦诚服,进而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抑或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地接受正确的行为导向,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关爱学生、以诚育情、以情引行

关爱学生、以诚相待是对研究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研究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诚心感染学生,“以爱唤爱”“以诚唤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产生认同,继而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由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各种困惑,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低谷。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互动,达到情感交融,才能够感化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教育学生崇尚道德,促使研究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自觉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

此外,教师还要严于律己。不管是导师还是辅导员,都要为学生作出表率,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尤其是导师,教育部在2018年2月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要潜心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事实上,在求学期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最密切,研究生对导师的信赖甚至胜过父母。对研究生而言,很多导师就是研究生的榜样。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和行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内心情感和处事品行。因此,导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自己的人格和魅力赢得研究生的信任与尊重,“以人格呼唤人格”,以榜样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和促进研究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二)活动引领、情感体验、以情导行

情感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国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是对经历、实践、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4]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有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升旗仪式、参观革命圣地等,在对事、语、境的体验中慢慢学会沉淀自己,细细品味、捕捉人的情与意、言与行,尝试从他人身上找到自己情感发展的坐标,产生积极的心灵感悟,产生热爱祖国、与人为善、热爱生活的情感因素,并积淀成为人处事的理念,形成待人接物的风格[5]。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学生情感境界,实现情感升华,以达到内化践行,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规范言行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寓教于乐、以理悟情、以情促行

课堂是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情感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深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情感要素,寓教于乐,将情感教育作为主轴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又能引起学生对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以教师的学识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巧妙地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情知传递与共享,提升学生情感智慧,达到以情助知、以情促行,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四)评价激励、增加自信、以情育行

评价激励是研究生素养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当地鼓励及肯定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并产生积极向上向好的动力。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研究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肯定、表扬,这样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情感进步需求。这种情感进步需求就像发酵剂一样,将大大地提高他们行为规范自觉性,增强学生把事情做好的决心和愿望,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行为规范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互联网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特性,为研究生建立QQ 群、微信群,给导师和学生之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渠道,特别是对有些不适合面谈的话题,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情感和思想,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同时,网络平台还可以增添更多思想深刻的教育内容,包括新闻、杂志信息,传播正能量。尤其是对当下社会道德事件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情感态度,适时地正确引导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让网络成为研究生道德情感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相比线上交流,线下面对面的沟通更便于情感的表达,便于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情感动向和思想动态,有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好感。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情感的顺畅沟通。

(二)课上与课下相互配合,深化情感发展

课上通过学科教师营造课堂气氛,利用课上教育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引领学生发现事件真善美的一面,及时地对研究生进行情操教育、道德教育,发挥主流价值引领、行为引领的作用,提升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下导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婚恋等具体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直做人、明朗做事,让情感教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要课上课下协同配合,就会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并深入人心。

(三)校内与校外相互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校内,除了要发挥导师及辅导员的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社团、学生会干部的工作优势,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促进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判断。在校外,情感教育离不开社会及家庭的影响。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形成个人行为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学生情感成长、行为养成的最初和最持久的老师。家庭教育使学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情感教育都不会脱节,发现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因此,家庭和学校应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网络视频等方式加强家校合作,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成长。

四、针对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宽严有度,合理把控

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情”字,因此,在实施情感教育时教师要把握好“度”,注重用情的合理性,适合才是最好的,避免出现情感滥用的现象[6]。尤其不能出现不明是非、过于用情的现象。在实施情感教育的同时,要坚持制度自信,不能放弃制度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的制度管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放弃,该采取的批评教育一定要深刻,使情感教育与制度管理有机结合,刚柔并济,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素养的养成。

(二)以生为本,讲究技巧

情感教育要以生为本,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切不可使谈话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继而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教师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和谈话技巧,避免使用太多说教和批评性语言,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训斥,而应当运用年轻人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7],增加谈话趣味性、幽默感,使谈话更深入人心,更具有亲和力,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因此,情感教育不能忽视特殊学生群体,要经常通过思想动态调查建立情感教育档案,保留谈心谈话记录,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深入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了解学生情感变化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悟,化解消极情绪,使情感教育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特别是对于特殊群体、特殊问题,要及时跟进、精准施策,必要时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走出情感逆境,及时制止和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结 语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在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格健全、勇于迎接竞争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情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情感教育需要高校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实践,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情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V eraW an g
台上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