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70)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学习。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自身和外界主客观因素影响,在就业时常常面临巨大挑战,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是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毕业生身上既有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也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殊的困难。综合分析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在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困难。与此同时,大部分就业单位工作中多使用汉语普通话,就业单位更倾向于汉语普通话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其次,少数民族大多分布生活在我国经济较为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业困难。[1]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过分自卑,缺乏就业自信心。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能力薄弱的问题。
首先,职业规划模糊。受基础教育水平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能力差,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清晰有效的规划。再加上高职院校对在校生提供的就业帮扶课程内容主要面向普通学生,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内容很少,甚至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是当地比较优秀的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喜好型”就业困难。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甚至有业不就。对于政府机构、央企、国企等类型的就业岗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欣然接受。然而对于国家大力倡导的去基层、去中小企业奋斗锻炼的就业岗位则挑挑拣拣。[2]
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等就业知识方面,无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系统化就业帮助课程。此外,就业教育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多,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对就业提供实操性帮助。就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到专业课程领域,学生难以将所学就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无法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的就业帮扶往往重视给予经济帮助。经济上的帮扶固然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铲除就业中的经济障碍,但是经济帮扶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投入较少,效果不好。[3]
高职院校已经将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了大学生学业课程中并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统一授课。但是,就业指导课程过于 “笼统化”。就业指导课程仅仅停留在上上课、考考试上。课程流于形式,实操性差,与学生专业课程脱节。对于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并没有提供针对性的就业课程辅导内容,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的收获甚微。
多数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缺乏学生学业生涯的全程性就业教育帮扶。高职3年制教育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往往为了实现就业帮扶效果的“立竿见影”,会集中把就业相关教育安排在毕业年级。由于缺乏低年级就业能力的培养,毕业年级对于就业帮扶教育往往“消化不良”。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的就业帮扶工作集中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缺乏与校内其他部门以及与校外力量的合作发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往往依托学生处,将就业帮扶工作分解到各学院辅导员开展。辅导员虽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接触较多,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学生无法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帮扶。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辅导员也无法给出专业性建议。就业指导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以及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更是少之又少。
在学生群里中,挑选汉语水平较好、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和学习成绩。高校要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活动,参与校园自我管理的机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参与校园互动的过程中,充分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锻炼综合素质。通过全面就业能力的提升,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变得更有就业竞争力。
丰富就业教育课程内容,加强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教育课程中加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素质提升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操类课程。既能让学生学习就业理论,又能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知识,去运用理论。增加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内容,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就业心态,合理进行就业定位。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发适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教育。[4]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帮扶档案,实现“一人一档”。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就业能力的学习状况和培养状况。就业帮扶工作要覆盖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入校门到出校门的每一步。针对大一到大三不同的学生学业阶段,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难点和弱点,提供阶段性、及时性且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就业帮扶服务。
一方面,“合力”校内力量。增加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专业人士(在此特指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充实就业帮扶教师队伍。在就业中,很多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这些正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所擅长的教育领域。专业课教师加入就业指导帮扶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常年直接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宝贵的就业指导经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加入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便于直接传授就业知识,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合力”校内外力量。首先,主动邀请校友和校外友好合作企业人员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定期开展就业知识方面的讲座,让大学生真切了解到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诉求。此外,努力加深校企合作的维度和深度,增加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和路径。[5]特别是加强与位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熟悉风土人情、稳定性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更受当地企业的欢迎。高校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深入合作,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拓展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只有综合校内和校内外两种力量,才能化“单力”为“合力”,才能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就业帮扶体系。[6]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只有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帮扶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