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林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展。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在21世纪中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条原则,加快构建五大生态文明体系[2]。这次大会还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贯彻和体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普遍本质即其统一性在于其客观物质性。物质世界对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其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既是人类科学意识内容的来源,又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客观制约因素。人类需要而且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人类合理的、现实的社会需要出发,去认识把握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动,顺天应人。人类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在推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解决好主客观矛盾,做到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达至预期的目标。因此,分析解决问题要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反映当前的社会存在即现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前瞻将来的社会存在,推动现在的社会存在朝着我们预定的奋斗目标前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4]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科学研判生态环境形势,直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突出问题,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首先,运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环境形势作出客观的判断。根据生态环境部等11个部门共同编制完成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党中央领导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空气质量和河流湖泊水质有明显好转。但是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距离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作出了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判断:“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2]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形势和总任务作出了清晰的预判:“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2]习总书记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形容生态文明建设,说明形势逼人任务艰巨,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条件和以往生态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爬坡过坎,打赢污染防治攻这场大仗、硬仗、苦仗,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运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一是深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生态与文明是生死相依、和谐共生的关系。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自然辩证法》中给人类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559-560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习近平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6]“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二是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活动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统一、重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正所谓“顺天”才能“应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2]。“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的文明发展之路,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就是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实现绿色发展,第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二,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三,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7]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其两大基本思想。坚持辩证思维,就要善于在动态中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分析问题要力求全面,避免孤立静止看问题的错误做法;就要善于把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就要善于分析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运用“适度”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运用辩证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给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5]560和恩格斯这一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关于山水林田湖的关系有个生动形象的描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既然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所以,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8]。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整体性思维在生态文明领域应用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来认识,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从生态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从生态和经济关系的角度,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从生态与目标责任的角度,要加快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从生态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角度,要加快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生态与安全关系的角度,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这五大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体系。
二是运用“适度”原则提出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思想。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提供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条件或直接或间接、或近或远的都源自自然界,可以说,人类须臾离不开自然界。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9]农业生产时代,由于科技的落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效率低、速度慢,人类的欲望被落后的科技和工具所禁锢,人类生产的产品距离它最初源头的自然形态不远,容易被自然分解和转化,所以,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化时代,科技进步制造的先进工具给人类欲望的膨胀插上了翅膀,加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视人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自然被看作是征服的对象,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实践充分证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必须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集约、从绿色消费方式的培养上着手,要从资源开发利用、消耗消费上进行源头治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真正转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利用自然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承载的限度,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加大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肯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生产劳动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截然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群众史观在实践中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是贯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主线。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概括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利益诉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天蓝、地绿、水清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党的执政成效。正是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是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短板,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基本途径,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之所以说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政治,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能够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民性的本质特征。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提高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地位来认识,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上。当前,人民群众对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热切期盼能呼吸优良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习近平同志对群众的这一热切期盼给予了及时回应。2013年5月24日,他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0]。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这次大会还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提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习近平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画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目标: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体现着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
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矢”,射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之“的”,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指南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