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洲猪瘟(抗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既然是战争,就要明确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战友、朋友和盟友。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对他(它)们的态度决定了抗非的最终结局。
当前, 非洲猪瘟就是我们的大敌,可谓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的确, 它的杀伤力极强, 传播途径众多,防不胜防。 但是,非洲猪瘟再厉害, 也只是一种烈性动物传染病而已,既非妖魔鬼怪,也无三头六臂。它的“软肋”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对于口蹄疫和猪瘟而言, 其传播速度较慢(所以笔者把它比作“坐在轮椅上的冷血杀手”)。 对付它有多种办法,例如,围墙、隔断、高温、干燥、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等。 只要我们不做错误的事、不帮助它传播,它就无计可施、自生自灭。 所以对待非洲猪瘟的正确态度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既不要把它妖魔化,也要对它心存敬畏,无谓的恐慌和焦虑、盲目的自大和自卑,都是不可取的。
非洲猪瘟其实就是一种人为的、可管理的动物疫病。 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最大变量。 如何将人的正面作用最大化、负面作用最小化, 是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个猪场(公司)的一把手是这场抗非战争的主帅, 决定抗非的方向、进程和结局。 他的决心和信心、他的认知和判断、他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决定着猪场的生死存亡。 员工是猪场抗非战斗的一线将士,是管理者的亲密战友和朋友。 他们是否能战善战,事关抗非成败。 所以管理者必须与全体员工同舟共济、上下同欲,通过精神鼓励、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等,充分调动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筑防疫大堤,织密防控天网,不留短板,不留死角。 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不犯大错误、少犯小错误。 同时,抗非是一场持久战,拼的是精神和品格, 比的是毅力和耐力,打的是综合实力,所以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推而广之, 有关领导和部门要真心关怀养猪业和养猪人。 养猪业上、中、下游从业人员要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行业命运共同体,形成最广泛的抗非统一战线和气势磅礴的抗非力量。
猪是人类几千年的朋友。 在历史的长河中, 猪作为一个物种经受了大自然残酷的洗礼和考验, 已经进化出对抗不同逆境的天然抵抗力,否则它早就被大自然淘汰了。 只是自实行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以来,人们过分追求高密度、低成本,滥用疫苗、抗生素、添加剂等,猪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状况日趋恶化, 猪的抵抗力被压制和破坏,变得极其脆弱,以至于禁不起任何新发疫情。
猪可能是我们的盟友, 也可能变成非洲猪瘟的盟友和帮凶。 如果我们对猪好点,让它们吃好、喝好、睡好、拉好,那么一个健康活泼的猪群是能够参与抗非战斗的 (对付逃过生物安全网的少量“漏网之鱼”);相反, 那些体弱多病的猪只可能就是非洲猪瘟的“内奸”和“打手”,充当非洲猪瘟的 “加油站” 和 “接力棒”。
我们行业要思考一下, 为什么过去几十年我们反复陷于疫情-猪周期-疫情-猪周期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是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要回归本原、不忘初心、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养猪养猪,重在一个“养”字,要真正把猪“养”好,给予猪群必要的动物福利 (舒适的环境、充足的营养、清洁的水料、清新的空气等), 这不是我们对猪的恩赐, 是它们作为生命的必要生存条件。
说大一点,养猪人把猪养好、提供安全猪肉就是最好的爱国; 一个猪场做好防疫不让非洲猪瘟感染就是对同行的最大社会责任。 相反,一个没有生物安全措施的猪场其实就是为非洲猪瘟准备的; 发生疫情时贩卖病死猪就是在向同行扔 “炸弹”,害人最终也会害己。
疫苗是对付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一个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有力武器。 虽然使用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在国际上并非共识,无论是欧洲,还是俄罗斯,普遍接受的认知是, 防控非洲猪瘟并不需要疫苗,但是在我国国情下,非洲猪瘟疫苗似乎变成了养猪人的必需品。
但必须指出, 非洲猪瘟病毒比较特殊,研制非洲猪瘟疫苗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包括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 疫苗与野毒的鉴别诊断、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等)。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拿出一个安全、 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一个不够安全的非洲猪瘟疫苗对于当前遍体鳞伤的我国养猪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抱薪救火、雪上加霜,对行业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巨大危害。 其实不安全疫苗的苦果,在几十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替我们品尝过了。 所以,非洲猪瘟疫苗只是我们未来的潜在盟友。
要鼓励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探索研究, 但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另外, 要创制出“靠谱”的非洲猪瘟疫苗,科学界必须要有颠覆性思维,突破常规,打破藩篱,汇集全国性科研资源和智慧,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非洲猪瘟疫苗如同核武器。 核武器是我们的终极武器, 但不是我们的基本功和日常战力。 我们一定要拥有核武器,但不要轻意启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因为它既能杀敌又会伤己。 不管非洲猪瘟疫苗能否问世、何时面市,要立足于在没有疫苗的前提下, 建立基于生物安全的综合防控体系, 这才是猪场最可靠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将来面临“欧洲猪瘟”、“美洲猪瘟”,又有何惧哉?
非洲猪瘟是我国养猪业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它像一击重锤使我们警醒,也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只有转变落后的观念, 纠正错误的做法,建立以生物安全、生态健康、自然和谐为核心的养殖理念,养猪业才能转型升级、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