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的“慈善”诈骗

2020-12-10 11:04刘怡仙何玄昳
华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搜索慈善

刘怡仙 何玄昳

近年来,以慈善、公益为名开展各类评奖赛事的活动层出不穷,不断有网友投诉遇到了假赛事假活动,其模式与“希望之星”慈善交易赛类似,网页内容单一模糊,以“慈善”“投资”为名,吸引人们的关注,展开诈骗。

此外,更多五花八门的慈善诈骗,包括打着“民族资产解冻”和“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旗号,进行非法集资、欺诈敛财。

这些用“情怀”加利益诱惑的诈骗,非常具有迷惑性,最终却消耗公众的爱心。如何面对这类屡禁不止的诈骗案,成为不少慈善组织的新困扰。

遇到诈骗,“没什么办法”

2020年8月11日,海南青基会接到咨询电话,有人询问他们是否组织了“‘希望之星慈善交易赛”。基金会工作人员才得知网络上有一场声称是海南青基会主办的大型慈善赛事。

“这一看就不正规”,海南省希望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大伟找到了宣传网页。这则信息发布的网站看似新闻门户网站,实则是一种任意用户都能发布信息的聚合类网页,朱大伟认为其中有诸多疑点,比如多处截取了海南“希望工程”的官方项目介绍,拼接组装,称“在海南的偏远农村,有许多孩子每天挤在昏暗的危旧校舍里,为的是读书识字。”

此外,这个赛事冠军团队奖励公益金高达800万元,还称公益金中50%将以获奖团队的名义用于“希望工程”建设,捐助后享有诸多优惠,如凭希望工程捐款收据申请免税,在省青基会推荐的待资助学校中捐建希望小学等。

海南青基会随后致电其中标明的主办单位——海南环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方也称全然不知情。环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大型商业活动、会议会展服务。公司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接到了很多询问电话,不堪其扰。

面对这起来路不明的可疑信息,被滥用名称的慈善组织感到茫然,摸不到头绪,究竟是谁发布这则信息,目的是什么,是否还有受害者?朱大伟唯有及时报警,交予警方侦查。

“我们没有这样的侦查手段。”朱大伟说。海南青基会上报了网信办,希望通过警方追查。

“没什么办法”,这是遭遇这类虚假诈骗事件的基金会共同的感受。

深圳市慈善会曾两度遭遇此类事件。2019年11月,市民黄女士称在网上看到“中国深圳公益慈善协会”开展慈善投资大赛,要为残疾儿童捐款,具体操作方式是注册一款名为“琻鈊福”的App进行充值投票。

但深圳没有“深圳慈善总会”“深圳公益慈善协会”,仅有一家“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民政局将黄女士的信访信件转给深圳市慈善会,通过他们作出澄清,发布了针对该虚假公益活动的声明。

时间不过半年,2020年4月,又有网友举报有人以“中国深圳公益慈善协会”的名义举办“2020年中国深圳福彩慈善公益投资比赛”,“参赛投票细则通知”里盗用深圳市慈善会的标志。

“没办法,只能发布声明。”深圳市慈善会的宣传负责人员说,这则信息在一般网页上无法搜出来,只在聊天群里传播,他们没办法一一举报。

“小投入大回报”?

根据诸多标注为“维权平台”的网络投诉描述,记者发现这类诈骗通常以“投资”为名,下载专用推广App,进行储值,从而拥有投票资格,再进行所谓的投资操作,实施诈骗。

通过网页搜索,会发现类似大赛这两年比较多见,但具体操作细节连被冒名的慈善组织也不清楚。

据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致诚所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团队负责人何国科介绍,与慈善相关的诈骗案件2016年以来逐渐增多,“每年都有十多起”。

何国科从自己的从业经验中发现,近年来和慈善相关的诈骗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民族资产解冻”“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类诈骗、非法传销、冒充慈善基金会名义公开募捐等。

其中,最为高发的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关键词搜索,显示共计550份文书。

这类诈骗始于上世纪80年代,称国内有大量“民族资产”隐藏,需要解冻,参与者只需交纳一定的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

以2020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民族资产解冻”刑事判决书为例,刘某等人2018年以来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以民族资产解冻、政府扶贫、慈善活动等名义,虚构“李济深安家费项目12+1”“天意慈善基金会项目10+1”等多个项目。

“李济深安家费项目12+1”项目中的“12+1”,指的是每人交12+1元,即可成为会员,解冻“李济深”的财产以后,可获得200万的安家费。其中,12元是交给“总部”的,1元是报單费。

这些项目,金额不大,但受骗人数往往众多。以上案件,六个被告人以扶贫款等项目为名诈骗近万人。而2018年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的“五祥慈善基金会”一案,胡五祥等13名被告人先后在全国诱骗72万人次共计2000余万元。

为何受骗?

何国科的团队每年都要帮助服务的公益组织处理此类诈骗信息。

事后分析时,往往会发现骗局很拙劣,但为什么受害者依然会上当受骗?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慈善联合会法律顾问张凌霄曾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公众号发文指出,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于相关领域认知不深,缺乏对合法社会组织的辨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慈善与商业之间的边界模糊”。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认为,大众缺乏慈善相关的常识。“善心、同情心被恶意利用”,同时还有“贪婪之心”,比如面对“慈善投资”“大赛”,“一心想要赚钱,没有通过正当合法的方式去做”。

而骗子的手法也是花样百出。

记者查阅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关键词的裁判文书发现,有人冒充“李济深老人”遗留“民族资产”,也有人冒充“李济深的孙子阿龙”,将其他诈骗团伙收上的会员费取走;为使项目更具迷惑性,五祥慈善基金会还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项目宣传、稳定思想”;还有的项目将民族资产解冻与养老项目结合,进一步行骗。

此外,诈骗者还会以“保密协议”等方式使受害者无法及时告知亲友,识别骗局。

“最好不要接触。”北京市天岳律师事务所律师聂成涛建议。他常年参与金融诈骗维权案件,他认为诈骗案件中,骗子多以慈善等“高大上”内容进行自我伪装,并且利用受害者心理,令对方一步步陷入陷阱。他建议在早期有所警觉的时候,不要高估理性,坚决远离。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搜索慈善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网上"搜索"泄密,女自领报复情敌引来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