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笙
著名画家丰子恺的长女、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丰陈宝,是我相识相知的良师益友。
记得早在1947年4月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举止端庄的年轻女子,到我大哥黄宾鸿工作的杭州中正中学,送来一本画册,说:“父亲请黄先生画一幅画,准备送给一位朋友留念。”她逗留片刻,即告离去。大哥打开画册一看,是丰子恺先生绘赠的一幅国画。画面是一个头戴礼帽、腰系画卷的画家隔河凝立,旁缀青松一棵,右上角落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宾鸿兄正之。子恺。”再看信笺一纸写着:“宾鸿兄,敝友某某,慕兄名,要我转求赐画,以作纪念。今奉拙作一帧,借作抛砖引玉也。”原来大哥执教杭州市立中学两个学期,由于为人老实,不会奉承拍马,突然被解聘,生活陷于困境,幸而经昔日同学推荐到中正中学任教,不久又遭到种种冷遇,使他非常苦闷,情绪消沉。善解人意的丰陈宝老师和丰老先生得知后,为大哥及时送信、赠画,犹似雪中送炭,给大哥极大的慰藉和勇气。大哥感慨地说:“丰老赠画、题词寓意深长,谆谆良言在帮助我、鼓励我,实为千古良师也!”
丰陈宝老师知识广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她为人谦虚,处事热忱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文革”结束后,大哥读丰老的《桐廬负暄》一文后,怀着晚年的激情撰写了《丰子恺先生在桐庐往事回忆》的文章。之后,应桐庐县政协文史委之约,由我帮助整理了这篇遗稿,送请丰陈宝老师审阅。承蒙她不辞辛劳,细致修改,及时挂号寄还。她还谦虚地注明:由于作者已故,我们不能改动其文本,有什么说明,则采取加注的方式。如在第8页加了两个注释,分别引证了出处。在通篇文稿中,她用铅笔或红笔进行改错,如原稿上荤素的“荤”排印成“晕”,“怎么”错写为“这么”。再如对原文稿中写了“丁先生”(已忘其名),丰老师即在后面注明他名为“丁安其”字样。再如文中一处逗号用错了,她也以铅笔指出。文稿中提及丰老绘赠我大哥一幅图画的题款:“家住江上夕阳村……”,丰老师用红笔画了“~”符号,她注明,“不改的话,不合平仄声。可能是打字或抄写之误。”我随即遵照丰老师的指点,一一作了修正。此文经桐庐县政协文史委定稿,入编《百年春秋话桐庐》一书。
前几年我应桐庐报刊之约,分别写了《忆丰子恺避难桐庐的日子》《马一浮避难桐庐小记》等文稿,送丰陈宝老师校阅,她也及时作了回复,还鼓励说:“你的文章写得好,有新鲜内容,会受读者欢迎的。”她还说:“我将文稿通读一遍,随手改了数处,皆无所谓,不改亦可,现将原稿奉还。”丰老师认真细致的负责精神让我颇受教育,终身难忘。
丰子恺先生家教有方,七个子女个个学业有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丰老还与子女立下了“约法”。一天下午,我与朋友杨某按约拜访丰老师,请她就丰老先生如何关心教育儿女话题作些介绍。当天因限于时间,我们只做了初步交谈。第二天丰老师给我们来信说:“昨天你们光临我家畅谈好久,我十分高兴。”接着说:“晚上躺在床上想想,就父亲关心教育问题,再作些补充,可供参考。”她回顾道:在战乱中的1938年,全家逃难到桂林。父亲在当地师范学校执教,离家五里多路,他为了晚上教儿女学习,仍每天不辞辛劳,步行往返。当时他买了一本培根的英语论著和几本古诗词,晚上抱着才出生几个月的新枚,教几个正在读小学的子女读背其中的文章和诗词。这样既学英语,又练习作文。全家辗转到遵义逗留3年,父亲仍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地教育子女学习文化,从不懈怠。父亲为了教儿女练习写作,还每周一次,召集我们开一个“和闲会”让我们围坐一起,边吃点心糖果,边听他讲故事。买糖果点心花5元钱,“和闲”与“五元”是谐音,与我们家乡话发音近似,因此称为“和闲会”。后来物价飞涨,每次需花10元钱,就改称“兹贤会”,也是谐音。要我们听完故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写下来,容许加一点细节,写成后让父亲批改。父亲批阅相当细致认真,往往在佳句处用红笔画上双圈,并在文尾写上评语。丰老师深有感受地说:这样使我们从小写作能力得到练习与提高。幼弟新枚高中毕业后因患肺病病休两年。父亲就教他学习古诗词达2000首之多,以致他参加工作后,还能背诵。
论年岁和阅历,丰陈宝老师她是大姐,是长辈,更是良师益友。记得2005年底,我打电话、发贺卡向她拜年,一时没能联系上,原来她赴京探亲。之后她来信说:我的外孙女考取了中国爱乐乐团,毕业后在北京工作。这次趁她父母赴京探亲机会,我在他们陪同下也去了北京,三代人一起在京欢度春节。她说北方天寒地冻,基本上没外出玩,家里有热水汀,温暖如春。还说:这次乘飞机往返,生怕自己有心脏病,飞机降落时吃不消,结果一点也没问题,很高兴。我记得最后一次和丰老师见面是2010年1月13日,我按约下午3时前往看望。一进门,她媳妇和保姆阿姨说:丰老师知你来看望,她很高兴,中午休息了一会儿,早就在客厅迎候了。我满怀欣喜地见到她年逾九旬,身体健康,精神也不错,只是行走不便。老话说,“人老脚先衰”,这也算正常。那天气温特别低,我带去的热水袋充了电让她取暖,我们交谈甚欢,丰老师还向我赠书、签名。很快到了4时光景,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我便起身告辞,但万万没想到她却在当年12月1日不幸告别人世。丰陈宝老师的去世,使我永远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今年7月15日正值她诞辰一百周年,谨以此文表达对丰老师的思念之情。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