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综述

2020-12-10 00:42李瑊
党政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论坛传承初心

[摘 要]“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孕育和伟大征程的历史起步,被赋予开创性意义,具有研究、宣传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从渔阳里与“建党创团”、渔阳里人物研究、渔阳里与红色基因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对“渔阳里”在中共党史和青年团史方面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此届论坛的召开,使人们对“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初期发展的研究,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百年;初心;传承;渔阳里;文化论坛

“渔阳里”是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一条南北向的弄堂,其中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密切相关。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是陈独秀的寓所(1920-1922),又是影响深远的

《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也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集聚之地,李达、陈望道等都曾在此居住;这里还是中共党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青年团组织,出版了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份工人阶级刊物《劳动界》周刊,推助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中共一大的筹备活动也在“渔阳里”这一街区进行,这里还是中共“一大”后的中央局所在地。如此多的重大事件都发生于此,“渔阳里”可谓是中共初创时期的重地,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加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共青团创建地的研究工作,充分阐扬“渔阳里”对于建党创团的特殊历史意涵,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于8月21日共同举办了以“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为主题的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单位协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等单位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上海文化场馆的负责人、渔阳里后人代表以及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等近百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部长余海虹出席会议并致辞。

一、渔阳里与“建党创团”

从1920年春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在“渔阳里”区域完成了初创时期的精英集聚、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备全国会议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创造了许多中共党史上的“第一”,因此渔阳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团的发源地,是革命征程的起点。

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着“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团的创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更须注重过程研究,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史料提出自己看法,更多地开展群体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期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此外,章百家还呼吁形成历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有效整合资料。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瑊,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胡献忠分别对新老渔阳里的历史贡献和地位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

忻平在发言中肯定了渔阳里的重要历史地位——渔阳里在建党建团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中心”“总指挥部”和临时中央驻地的作用。渔阳里是建党精神孕育之地,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开始的地方,从渔阳里发起、初建到党的一大正式创建,历经两年,这是党的创建过程中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他提出,要加强对渔阳里的研究,进一步弘扬建党精神,进一步保护与宣传党的创建地。李瑊对“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她认为,今年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创建100周年,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成立100周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这三个影响深远、载入史册的大事都发展在渔阳里,可见“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此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念付诸实践。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名称确定之处,中共“一大”会议在此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局在此驻守。渔阳里时期的革命活动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历程中,先进政党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先进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和精神品格,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的内涵。胡献忠在题为《从老“渔阳里”到新“渔阳里”:青春为革命赋能》的发言中认为,在100年前老渔阳里建党、新渔阳里建团的过程中,青年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变量。老渔阳里2号的马克思主义火种,就是通过青年传递到新渔阳里6号的。在新渔阳里创建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组织,而且实际上成为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组;在这里创办的华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而外国语学社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平均年龄27岁)大多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渔阳里已成为当之無愧的革命初心源头之地,当然还有一些历史细节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谨态度做进一步考证。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认为,深化对渔阳里的研究意义重大。首先是对现实民意的回应。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上海的城市文明是怎样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提供的一切真实场景,因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工农商学兵,包括党史研究工作者的青睐,富有深厚的民意认同。其次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为了对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等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给予准确的定位,也是为了对党的创建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事件,给予准确的定位,旨在对建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给予历史的阐述和理论的说明,也生动地反映了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真实性。再次,这是对学术规则的遵循。渔阳里研究工作无论其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还有许多空间可以探索,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因此,深入、深入再深入,发掘、发掘再发掘,是求真辨伪、坚持以事实说话,发扬学界正气,开创学术研究新局面的不二法门,这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普遍性规律。

与老渔阳里相隔一百多米的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是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之地,团中央机关所在地,在此成立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第一个培养革命青年的学校。上海团市委副书记丁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渔阳里6号对于共青团初心之地的历史价值:1.新渔阳里6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指导,新老渔阳里之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印证着百年前“党建带团建”的初心渊源。2.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作为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青年干部培养原则已有所体现。3.新渔阳里6号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团中央临时机关,切实起到发起和指导各地建立早期团组织的历史使命。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俞秀松烈士继子俞敏给大家展示了一份100年前的俞秀松日记,其中记载了俞秀松受陈望道委托,将《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译稿交给寓居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通过这份日记,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线索,由此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认为,俞秀松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坚决落实国共合作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浙江一师期间,俞秀松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不断阅读进步书籍,接受新思想,创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培训、发展团员;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在地域环境复杂、帮派林立的上海创办“工人俱乐部”,另辟路径以深入推进工人运动;坚决落实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指示,在国共合作期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发挥重要作用。俞秀松的革命实践,壮大了党的组织,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开展,维护了早期党的良好形象。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分析了从渔阳里走出来的青年人的群体特质。她认为,渔阳里的青年人群体有着坚定的报国之志,不忘初心,努力奋斗,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建立团组织,推动了各地建团工作的蓬勃发展。渔阳里也为推动党团组织的规范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渔阳里的红色文化精神将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渔阳里人物研究

“渔阳里”位于上海法租界后开发地区,环境静雅、交通便捷、租金适中,被称为“上海全市最幽美而整洁的一个区域”,成为许多留学回国的新知阶层首选的寓居之地。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以其深厚的精神和思想魅力,吸引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云集于此,由此形成了精英汇聚、风云景从的文化氛围。“渔阳里人物研究”也是本次论坛最主要的一个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霍四通以《陈独秀与〈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为题的发言,围绕着陈独秀和陈望道首译本之间的“不解之缘”,阐明了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紧密联系。陈独秀到沪促成了首译本的翻译,其后还承担了校阅译稿、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并通过演说、著文等形式积极传播首译本的文字,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最重要文本,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陈望道在《新青年》编辑部的角色和后来脱党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陈独秀不仅是《新青年》的创办者,而且是《新青年》的灵魂人物。陈独秀培植了

《新青年》,《新青年》也造就了他的声誉。《新青年》的贡献和缺陷、变化和发展,都与陈独秀当时的思想状况密切相关。但陈望道从1920年12月起接受陈独秀委派负责《新青年》编辑事务后,不仅担负起日常的编辑事务,而且推动了《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变,实际上发挥了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职责。至于后来陈望道脱离党组织,主要是其建党理念、革命方式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虽然陈望道脱离了党的组织,但他一直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先后在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从事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和育人成就。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宏雨认为,陈独秀在中共历史上蝉联党的最高负责人届数最多(1-5届);

毛泽东是迄今为止担任党的最高负责人最长的一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67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毛泽东先后在文章、书信、谈话和演讲中论及陈独秀近120次。毛泽东的这些评说大致可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大类。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这些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毛泽东的任何一次评价都不是对陈独秀一生的评价,不能以某次评价作为对陈独秀的盖棺定论。2.毛泽东对陈独秀的一些正面评价如“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中代表左翼” “创造了党”等虽已被学者们普遍认可,但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3.毛泽东在反思“陈独秀主义”中提出的革命原则与策略应该得到珍视。4.陈独秀被开除出党主要是因为在联共(布)党内斗争的大背景下,他接受托洛茨基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不甘心做斯大林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替罪羊,过去认为他犯了宗派主义和分裂党的错误,这个提法可能有失偏颇,需要仔细斟酌。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认为,陈望道是青年之师,他是在满怀青年情怀和青年逻辑的情况下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且将这种情怀注入《共产党宣言》中,对陈望道來说,马克思主义是他终生的信仰。

三、渔阳里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渔阳里”是一个学理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初心与愿景交织的课题,进一步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宣传,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初期发展的研究,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就“红色文化史迹的寻访与思考”的发言指出:上海具有极其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上海红色文化史迹的寻访与保护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仍任重而道远。比如,虹口区长治路177号是一幢3层西式建筑,它原是《上海俄文生活报》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寓所和办公地。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这里成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这是共产国际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指导东方革命的机构。俄国人在这里设立了世界语学校,还设立俄罗斯民主俱乐部。这里还有西比利亚印刷公司,印刷中文、俄文的宣传品。这里也有不少中国革命者来访,如陈独秀。据记载,毛泽东、彭璜、李思安曾拜访维经斯基,不能排斥毛泽东等是在《上海俄文生活报》馆会见维经斯基的可能。像长治路177号这样一幢承载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信息的建筑,不应该消失。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博人在行动》为题,介绍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自2018年3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近300万,举办了《陈毅与上海》《铭记初心——〈共产党宣言〉史料展》《赤子情怀——陈云与上海》等十余个红色展览;征集到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1903年日文版《社会主义精髓》等珍贵档案,举办《认真学习四史 牢记初心使命》等红色文化讲座26讲,与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市委组织部干部处、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等20余家单位结对共建,资源共享。

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佩军从基层党建工作的感受和体悟出发,讲述了“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价值自信构建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建构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信都迫在眉睫。那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中深化对价值、价值观等的认识和思考,理清价值自信理论基础;结合党和国家从革命到建设再到发展的历程,从中共创建史、革命史、发展史中找寻革命者价值自信的基因、实践案例和规律;深入基层从坚持“四个自信”的实践和群众工作中,找寻价值自信的新内涵、新载体、新思考;进一步探索党史研究和宣讲的开放性、有效性,不断丰富和扩展中国共产党价值自信的内涵构建和外延表达。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新书发布会暨“渔阳里研究丛书”的启动仪式。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发表讲话,他以“新青年虽百年犹未老,渔阳里一世纪正青春”献给“渔阳里”百年。《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瑊主编,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与黄浦区委宣传部合作的新书。渔阳里研究会还与学林出版社共同策划了《渔阳里研究丛书》,包括《渔阳里图志》《渔阳里史料汇编》《渔阳里人物故事》《渔阳里史事辑录》《渔阳里研究文集》等,今年5月出版的《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是丛书的第一部。《渔阳里研究丛书》的出版可为专业人士和历史爱好者提供有关“渔阳里与建党创团”的基本书籍和历史普及读物,并且对于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认知中共创建时期的历史及其特点,推动史学“从专业知识走向公共知识”,将“渔阳里”与文化创意、影视创作、红色旅游、决策咨询等领域相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新书发布会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接受了赠书。本届论坛还播放了《影像中的红色记忆》,由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提供。上海音像资料馆近年来不断从海外采集有关中共建党与青年团成立的影像资料,許多是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和一些国外活动留下的影像。这些影像资料虽然没有声音,但至为难得,十分珍贵。

四、结语

“渔阳里”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城市史等多学科研究的交集点。学者通过研讨,一致认为,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来看,渔阳里时期的革命活动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孕育、成立及早期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中共的创建发展及其演进趋向有着深刻的影响。与会者还认为,为推进“渔阳里”研究,应转换视角,加强问题意识,借鉴多学科理论,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社会史、城市社会史、新文化史等学术角度,多层面、多角度地揭示“渔阳里”在中共创建史、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

“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建和伟大征程的历史起步,被赋予开创性意义,具有研究、宣传、发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本届论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的召开,不仅使人们对“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初期发展的研究,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届论坛是研究和宣传渔阳里的一次盛会,而且正值发生在渔阳里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一百年”,又适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因此更是别具意义。

(作者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文化论坛传承初心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腊月二十六应邀至苏山乡鹤舍里元辰文化论坛作演讲嘉宾有感
美好瞬间2018第二届博鳌国际美食文化论坛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