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外交”看蒙古国对华新认知

2020-12-10 04:15霍文
环球时报 2020-12-10
关键词:乌兰巴托中蒙蒙古国

本报驻蒙古国特派记者 霍文

12月8日,湖北省向蒙古国捐赠一批PCR检测仪、核酸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和湖北名茶等生活物资。中蒙两国媒体点赞说,这是“湖北民众感恩蒙古国捐赠3万只羊的深情厚谊”。蒙古国驻华大使巴德尔勒也称赞湖北赠礼“实用又暖心”。携手抗疫拉近了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中蒙之间不只是‘羊外交。”希腊“现代外交”网站近日这样评论中蒙两国的特殊关系,甚至认为“如今的中蒙关系已经是邻国双边关系的典范”,而这背后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吻合”。《环球时报》记者重回蒙古国工作的这两三年,也切身感受到蒙古国民众对华态度的改变。尽管蒙古国对美国也有“防护服外交”,并且“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还会延续,但对“后疫情时代”蒙中关系的发展,很多蒙古国民众都充满期待。

携手抗疫:“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今年2月底,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刻专程访华,成为疫情暴发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从总统访华时宣布捐羊开始,蒙方历时8个多月,完成活羊收购、检疫、运输、隔离、交接等多个环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蒙古国给予中国人民的不只是3万只羊。蒙古国全社会都在捐款捐物表达支持,《环球时报》记者今年采访了多场捐赠活动。记者发现,蒙方捐赠群体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涉及朝野政党、教育界、文化界、企业界、宗教界、留华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士。蒙古国外交部组织“永久的邻居·暖心支援”捐款活动,几乎全国所有公务员捐出了一天工资。有蒙古国民众制作MV支持武汉抗击疫情,还有的通过视频发布祝愿中国早日战胜疫情。《环球时报》记者报道了在北京的10岁蒙古国小女孩蜜雪捐出自己的999元零花钱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后,蒙部分媒体也予以关注和报道。

疫情期间,中方也向蒙方无偿援助抗疫物资。蒙古国卫生部公共关系和监测司司长娜仁格日乐在11月26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还特意强调,蒙方研究并借鉴了中国等国防疫的成功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在蒙古国媒体关于蒙中携手共抗疫情的新闻报道网页上,很多蒙古国民众留言说,“蒙中关系不断加强,有益于蒙古国的发展”“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蒙中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深化”。还有的引用蒙古国谚语说:“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中国连续十几年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蒙古国煤炭、铜粉、铁矿石等矿产品主要出口中国。今年疫情对中蒙经贸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下半年中蒙口岸开通复工复产“绿色通道”,两国贸易正逐步恢复。蒙通社中文报纸《蒙古消息报》社长孟和图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携手抗疫使蒙中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感受到“患难见真情”“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之情。同时疫情使蒙古国人民体会到与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多么重要,“如果不开通中蒙绿色通道,蒙对华出口大幅降低的话,疫情期间蒙经济将面临更大困境”。

因为蒙古国中文热持续升温,有些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中文,几年学下来中文达到很高水平。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中,有蒙古国同学这样说:“中国为蒙古国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蒙古国向中国捐赠了3万只羊,加深了两国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深厚友谊。”还有的说“蒙中两国人民经得起大是大非的考验,关系变得牢不可破。”疫情期间,多家电视台又重播《父母爱情》《一仆二主》《平凡的世界》等中国优秀电视剧,这些贴近生活的作品近些年很受蒙古国民众欢迎。在蒙古国,生活同中国无关联的家庭越来越少。乌兰巴托商贸中心的商贩告诉记者,他们大部分的商品来自中国。

“两路”对接:新时代的机遇

“希望在‘后疫情时代,蒙中能加紧落实‘草原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因为这将给蒙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孟和图拉与《环球时报》记者谈起即将到来的2021年时,一再强调蒙中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精英层的共识以及两国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人文交流频繁,让蒙古国民众对华有了新的认知。在近几年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蒙古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无论是几年前执政的民主党,还是现执政党人民党,政治精英们普遍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对蒙古国是机遇,有利于带动本国“草原之路”的发展。据了解,蒙“草原之路”国内部分项目已启动。如东戈壁省宗巴彦至南戈壁省塔旺陶勒盖414.6公里铁路建设项目去年开工建设,该铁路线建成后将联通中俄蒙中央铁路线,打通南戈壁省矿产品向南或向北出口的通道。

“两路”对接让中蒙关系发生很多变化,不仅蒙古国今年对华“羊外交”被传为美谈,蒙古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也在改变。《环球时报》记者多年前也在蒙古国工作过,当时反华排华的杂音不时出现。当地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少数民众针对中国人的不友好挑衅行为时有发生,生活在蒙古国的中国人都知道,在大街上尽量不要大声说中文,晚上尽量不要外出。时隔多年再来乌兰巴托常驻,记者感到蒙古国民众对华友好度有明显改善。近3年来,针对中国人不友好的事情比以前少多了。到乌兰巴托的商店、银行、餐厅等各种场所,都能找到会说中文的服务人员。这两年记者在乌兰巴托最大的羊绒店购物时,总能听到服务台广播室用中文和蒙文等语言播放促销广告,这种情况以前是没有的。当地朋友那仁说,最近几年中国人来蒙旅游的越来越多,蒙羊绒产品最受中国人青睐,中国人的购买力更是让商场的售货员刮目相看。记者赴任时带了一台小米扫地机器人,想不到在乌兰巴托的商店看到有同样款式的产品在出售,可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蒙两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几年乌兰巴托的中餐馆越来越多,用餐者也大多是乌兰巴托本地人。

蒙古国中国问题专家巴雅尔巴特尔十年前曾在驻呼和浩特总领馆工作过。他两年前在接受蒙《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对中国应该原原本本地理解,不应掺杂好与不好的意识。在我们对中国说三道四、心有疑虑的时候,中国已飞速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这样的中国相处?”蒙古国科学院去年举办“蒙中关系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主办方强调说,蒙古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珍惜彼此间关系很重要。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旭日夫主要研究中蒙经贸合作问题,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几年中国对蒙古国提供无偿援助和贷款方面快速且卓有成效,取得很大进展,高速公路、立交桥、残疾儿童发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使用,开启了中国援蒙的新阶段。

“第三邻国”:并不是针对中俄

虽然中蒙两国关系在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民间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但蒙古国奉行的“第三邻国”外交政策不会改变。即在发展与中、俄两个邻国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美国、日本、欧盟、印度、韩国、土耳其等“第三邻国”的关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访蒙,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也曾计划访蒙。蒙美两国在疫情期间互助是蒙古国“第三邻国”外交的具体体现,如美国政府3月向蒙提供120万美元无偿援助用于支持蒙方应对疫情。蒙古国6月向美国捐赠6万件防护服。在蒙方建议下,美国部分议员两年前向国会提交支持“第三邻国”贸易法,即对蒙古国羊绒产品出口美国零关税,但目前该法案尚未通过。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前所长巴雅萨呼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夹在两大邻国之间的内陆国家,“第三邻国”外交政策并不罕见。蒙古国需要“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这一政策并不是针对中俄两个邻国,而是为了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提高蒙古国的国际声誉,促进和平和经济一体化合作。

分析人士认为,在蒙古国一直有一种声音,就是本国经济上过分依赖中国,因此总有人希望美国、日本等“第三邻国”来蒙投资。蒙古国一部分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防范心理,当然不排除有政治人物倾向西方国家的原因。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有几个中资企业在蒙投资项目,谈判多年没有结果。中国银行向蒙方提交开设子行申请超过6年之久,本来是“万事俱备,只欠批文”,但至今未得到批准,因此不得不缩小在蒙规模。

《环球时报》记者曾乘坐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由于中国(标准轨)和蒙古国(宽轨,同俄罗斯)的铁路轨距不同,因此过境时列车需要在二连浩特口岸换装(即给火车更换宽轨车轮)。据列车员介绍,换装时将列车车厢抬起,换装时间需两三个小时。记得当时换装是夜晚,旅客坐在列车上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如今,也有蒙方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蒙古国前驻华大使、蒙中友协主席巴特苏赫在蒙国内媒体撰文,分析了蒙中经贸合作关系中的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在争论蒙古国南向铁路修宽轨(1524mm,俄罗斯标准)还是标轨(1435mm)问题时,巴特苏赫表示:“‘规避邻国尽管有历史原因,但要明白此一时、彼一时,时代要求对待问题要有新视角。今天的中国已发展到掌控海洋之深、太空之遥的程度,而我们却在铁路的讨论中品尝着落后的苦果。(如果)用公路代替铁路(运煤),戈壁草原就将被毁殆尽。”他还提到,中资企业想参与的希伯敖包煤电项目讨论了15年却久拖不决,如果这个电厂建起来,奥尤陶勒盖铜金矿(OT矿)就不用每年花费数亿美元进口电力了,“其价值就会留给我们自己”。

展望“羊外交”之后的中蒙关系,北京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教授的看法是,在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的对接中,中蒙两国学者应加强对中蒙关系的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政策研究及效果评估,为中蒙关系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乌兰巴托中蒙蒙古国
蒙古国被列入反洗钱“灰名单”
乌兰巴托市空气污染成因及对策
乌兰巴托市空气污染成因及对策
蒙古国也想接办美朝峰会(相关链接)
乌兰巴托
蒙新总统提“第三邻国政策”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