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慧, 唐明珺, 邱慧玲, 杨依臻, 朱雪萌, 黄奕祥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 510080)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新旧媒介交融、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相较于历史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互联网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相关健康信息获取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然而,本次事件同样存在受众较为盲目、应急科普乏力[1]、部分媒体失范等现象,COVID-19相关信息的传播呈现复杂化、分散化特点。可见,在重大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疫情期,及时、科学的健康信息发布渠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及传播学意义。2020年2月11—25日,本研究运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的网络相关信息获取行为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COVID-19流行期间大学生群体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及特征,了解其行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行为意图、电子健康信息素养等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搜寻频率的影响,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参考;为社区及高校健康教育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思路;为网络媒体服务机构把关COVID-19相关信息质量、改善相关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读大学生群体,累计发放网络调査问卷741份,筛选出有效问卷709份,问卷有效率95.6%。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所需数据,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质性访谈等方法编制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三部分:(1)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常住地、专业和每月生活费;(2)大学生在COVID-19流行期间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网络搜寻相关信息的频率、平均时长、内容、渠道,以及网络搜寻信息的优势与不足;(3)大学生在COVID-19流行期间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为意图、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和信源特征。
1.3 分析方法 (1)搜寻频率:将搜寻频率选项“每天不足1次、每天1~2次”合并为“低频”项,编码为数值变量0;“每天3~5次、每天6~8次、每天8次以上”合并为“高频”项,编码为数值变量1;(2)影响因素:基于文献调查,本问卷中涉及影响因素程度的题目选项均按李克特量表设置为五等级,分析时计为数值变量“1~5”,如“非常赞同=5分、赞同=4分、一般=3分、不赞同=2分、十分不赞同=1分”。研究不同个人特征大学生搜寻频率是否存在差异时采用2检验,并将存在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引入logistic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新冠病毒相关信息搜寻频率的影响。参考沈默[2]的处理方法,将各影响因素对应的题目选项加和,得出该影响因素的个人总分值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在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前,当有序多分类变量(影响因素)满足“每改变一个单位,结局事件增加倍数相同”的前提条件时,方可直接代入自变量,最后对得到的模型进行H-L拟合优度检验。
1.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4.1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检验问卷各变量指标的内在信度,本研究用各变量的克朗巴哈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来测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见表1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总体而言问卷信度良好。
表1 各变量的指标均值、标准差与Cronbach′s α值
1.4.2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检验各变量指标测量结果与考察内容的吻合程度,即问卷效度,本研究采用KMO值来检验样本效度。
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和信源特征的KMO 值均在0.7以上,Bartlett球度检验的近似2值均在800以上,显著性水平均P<0.001,说明问卷效度良好,见表2。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 SPSS 26.0统计软件录入、分析。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电子健康信息信息素养和信源特征的KMO及Bartlett球度检验
2.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样本男女比例约为1∶2;本科生占比较大;近七成大学生常住地为城市。专业方面,医学专业占比最多,艺体类占比最少;月生活费以1 001~2 000元占比最多。COVID-19相关信息搜寻频率在教育程度和专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常住地、月生活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 网络搜索新冠病毒信息特征
2.2.1 信息需求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网络搜寻COVID-19相关信息的频率主要为每天3~5次(37.0%)和每天1~2次(31.3%),其余为每天6~8次(12.4%)、每天8次以上(11.7%)及每天1次以下(7.6%)。平均每次花费的时间主要为10~30 min(45.8%)和10 min以下(39.9%),接下来依次为30 min~1 h(9.0%)、1~2 h(3.2%)及2 h以上(2.0%)。
表3 不同特征大学生搜寻频率的统计结果(n=709)
2.2.2 信息类型 疫情新闻受到的关注最高,心理咨询最低。相较于防治方法,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疫情新闻和科学研究。见表4。
表4 大学生网络搜寻COVID-19相关信息类型统计(n=709)
2.2.3 信息搜寻渠道 调查显示,在COVID-19流行期间大学生进行网络健康信息搜寻的主要渠道是社交媒体,紧随其后的是新闻/资讯类APP,见表5。在众多网站中,大学生主要在综合门户网站(67.1%)、新闻网站(63.7%)、政府网站(63.0%)上搜寻相关信息。各类媒体中,中央媒体使用频率最高(66.7%),其次为医疗相关媒体(19.3%),接下来依次为:地方媒体(5.2%)、境内商业媒体(3.8%)、自媒体/科普博主(2.5%)和境外媒体(1.6%)。
2.2.4 网络信息的优势与作用分析 大学生群体认为通过网络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查询方便、速度快捷、信息丰富。通过网络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带来的实际帮助主要包括了解COVID-19、降低感染风险、判断自身是否感染以及减少焦虑情绪。见表6~7。
表5 大学生网络搜寻COVID-19相关信息的渠道统计(n=709)
表6 大学生对网络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的优势认知统计(n=709)
表7 大学生对网络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的实际帮助认知统计(n=709)
2.2.5 网络信息搜寻的不足与可靠性 如何识别未经证实,甚至虚假的信息,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资源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该问题,大学生主要根据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发布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与已知信息的一致程度来判断网络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见表8~9。
表8 大学生从网络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时面临问题统计(n=709)
表9 大学生判断COVID-19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性的依据统计(n=709)
2.3 网络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
2.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搜寻COVID-19相关信息的频率作为因变量,性别、常住地、月生活费、行为意图、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和信源特征均以协变量形式按照向前法(α=0.05)进入模型。其中,行为意图按得分分为低、高两类,电子健康信息素养、信源特征按得分分为低、中、高三类。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性别(P=0.024)、月生活费(P=0.016)、行为意图(P=0.000)和电子健康信息素养(P=0.005),模型拟合效果好(2=5.261,P=0.628)。性别、生活费、行为意图、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COVID-19相关信息的搜寻频率有正向影响,其他因素对搜寻频率的影响不显著,见表10。
表10 影响因素对搜寻频率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709)
2.3.2 行为意图 调查显示,97.8%的大学生较关注COVID-19相关信息。另外,为家人、朋友健康而关注是大学生关注COVID-19相关信息的首要原因(88.3%),其次分别为:学习防控知识,减少潜在健康隐患(83.8%)和满足自身健康需要(82.9%)。
2.3.3 电子健康信息素养 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有能力利用互联网获取可靠、有用的信息(80.68%)并解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问题(80.67%);74.6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甄别这些信息的能力。
2.3.4 信源特征 调查表明,85.6%的大学生认为从网络获取的COVID-19相关信息对自身有帮助,但超过一半(5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可靠信息占比在60%以下,仅有7.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相关信息中有80%~100%是可靠的。同时,八成以上(83.21%)的大学生都能熟练操作网络平台,常用渠道的界面清晰易懂(80.4%),75.6%的大学生认同在搜寻信息时,不会花费很大精力。
3.1 网络搜索COVID-19信息情况
3.1.1 信息需求 与刘欣欣[3]2018年研究相比,大学生搜寻频率提升。其原因可能为:COVID-19疫情期间,由于关注疫情情况、不便出门等因素,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与非疫情期间相比大幅提升。网络因其方便性、快捷性、多元化的优点,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这提示相关部门应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教育和信息宣传,提高公众应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1.2 信息类型 本次调查中,相较于防治方法,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疫情新闻和科学研究,说明大学生群体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加关注的是疫情整体控制情况。与以往研究[3]有明显差异的是,大学生进行相关心理咨询的频率并不高,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政府和相关专业人员战胜疫情持乐观态度,齐晔等[4]的研究表明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99.68%的研究对象对战胜COVID-19持有信心。另外,疫情信息的逐步公开也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3.1.3 搜寻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综合门户网站在健康信息搜寻中起重要作用,这可能与社交需要和搜索习惯有关。因此,相关部门应保证社交软件、综合门户网站等搜寻渠道上疫情关键信息的真实性,向公众提供更准确、详细的信息,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3.2 影响因素
3.2.1 个人特征 研究发现女性、月生活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搜寻频率也较高,与吴光华[5]、Tong等[6]的研究相符,考虑到女性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家庭经济水平高的群体拥有更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其健康素养高、健康信息需求多,这一结果并不意外。此外,常住地和专业对大学生搜寻频率的影响不显著,与李颖等[7]的结论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次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国民关注度之高,提示相关部门应积极向社会反馈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保证各个社会群体及时接受到防控防疫教育,保障疫情相关信息畅通无阻地入市、入区、入县,提高人群的疫情危机意识。
3.2.2 行为意图 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实际行为受行为意图直接影响[2],本研究中,行为意图指基于对COVID-19相关信息的获取需求而产生的搜寻意愿。本研究发现行为意图对大学生COVID-19相关信息的网络搜寻频率存在正向影响。在COVID-19背景下,大学生对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是驱使其进行信息搜寻的主要动力。由于本次疫情的特殊背景与各大媒体的聚焦,大学生的行为意图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搜寻行动。故有关部门可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信息服务窗口,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保证大学生群体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采取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3.2.3 电子健康信息素养 电子健康信息素养指个体通过网络电子媒介,获取、理解和评价健康信息或服务,并运用这些健康信息或服务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8],可分为电子健康信息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9]。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信息素养达到了较好水平,其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较强,甄别及评价能力稍弱。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对网络COVID-19相关信息的搜寻频率有正向影响,该结果与李信等[10]、沈默[2]的研究一致。拥有较高电子健康信息素养的大学生,更加有信心使用网络搜寻目标信息,也更易获得高质量的有效信息,因而搜寻频率进一步提高。因此,可通过高校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甄别与评价、利用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识别和利用网络健康信息。
3.2.4 信源特征 信源特征指信息来源的特征,即信源的可及性、可靠性和传播渠道[11]。威尔逊的一般信息行为理论认为信源特征会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网络健康信息的可及性是搜寻行为的基础,而信息的可靠性则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意愿,如果用户感到信息质量差则使用该信源的频率会降低。本研究发现信源特征对搜寻频率的影响不显著,这与部分探究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为疫情大背景下,大学生对相关信息关注密切、积极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疫情咨询。此外,在相关信息质量与可及性良好的基础上,信源特征对搜寻频率的影响较小。因此,各类媒体机构在传播信息时应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同时,各部门机构需联合建立响应迅速、可信有力的辟谣机制。
3.2.5 结果未达预期的原因 由于本研究的特殊语境,部分研究结果与一般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考虑原因如下:(1)健康信息需求增加: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产生健康信息搜寻意愿主要基于自身或周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自身兴趣[2],而此次COVID-19疫情中,因面临新型、突发传染病而产生的健康风险意识,及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忧患意识,大学生搜寻COVID-19相关信息的需求可谓激增,关注度亦更高;(2)网络健康信息需求增加:大学生进行搜寻行为同时受就医便利、医疗环境、网络环境等环境因素影响[12],而疫情期间由于各地居家隔离政策、减少出门等呼吁,大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的概率大幅降低。同时,由于媒体聚焦,大学生获取信息相对容易;并且相较于百度,微博、微信等渠道的高效、开放、交互性更加吸引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与交流[3];(3)获取、处理信息的门槛降低:在本次COVID-19疫情期间,信息的获取与甄别都相对方便。多方媒体的报道保证了信息的数量,同时,权威媒体及时发布的科普及辟谣与政府较为全面、具体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了大部分信息的质量。综上所述,受教育程度、专业、信源特征等因素在本次研究中的影响不显著。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COVID-19相关信息,相较于个人防护来说更加关心疫情新闻,尤为关注国家和各地关于疫情应对策略和防控效果。微博、微信是大学生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故以上渠道的信息监管应有所加强,以保证大学生能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同时,女性、月生活费较高者,搜寻频率亦较高,行为意图和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对搜寻频率也有正向影响,提示个人的健康素养、关注度是影响搜寻频率的主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本次疫情背景下相关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一般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行为有所差异,说明COVID-19事件作为突发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为个人健康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大事,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高度关注。此外,在网络健康信息搜寻领域,少有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而目前COVID-19的相关研究主要聚集在病例分析、流行病学模型预测、治疗方法等方面。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各大高校在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确立宣传方针及实施应急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加上此次疫情期间大部分大学生处于返乡状态,调查并非于校园集体化生活环境之中,本次调查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生在校的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