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文
(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心内一科,河南 伊川 471300)
冠心病为冠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后发生血管阻塞与狭窄,导致心肌缺氧或缺血的一种疾病。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资料显示,冠心病致心力衰竭约占57%,且4年病死率高达50%[1]。本研究用芪参益气滴丸辅治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3.15±6.46)岁;病程0.16~5年,平均(2.08±0.41)年;体质量指数18.3~25.7kg/m2,平均(23.04±1.16)kg/m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法(Gensini)分为极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12例、轻度狭窄16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17例;心力衰竭Ⅱ度23例,Ⅲ度17例;合并心肌缺血3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3例;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9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3.09±6.36)岁;病程0.15~5年,平均(2.11±0.36)年;体质量指数18.1~25.8kg/m2,平均(22.98±1.25)kg/m2;Gensini分为极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1例,轻度狭窄17例;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2例,Ⅲ级12例,Ⅳ级16例;心力衰竭Ⅱ度24例,Ⅲ度16例;合并心肌缺血2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例,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2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010》中冠心病诊断标准[2]。②中医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诊断标准[3],属气虚血瘀证。主症为心悸气短、胸肋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肋下痞块,下肢浮肿;次症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55mm(男)/大于50mm(女);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功能存在障碍;②存在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③存在严重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血液透析、妊娠等;④存在精神疾病;⑤神经功能存在障碍;⑥对所用药物过敏。
两组均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小板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对照组加用呋塞米(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4)40mg,日1次,温水送服,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13048)0.52g,日3次,于餐后0.5h温水送服,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面肢浮肿、盗汗乏力、面色晦暗,根据症状程度严重程度对重、中、轻度症状与无症状分别评分为3分、2分、1分、0分,计算中医症状总积分,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
心功能: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时的心功能进行观察并分析,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心衰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心悸、喘促、胸闷与乏力,并计算其总发生率。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包括阵发房颤、阵发房速。
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4]评估。临床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症状与体征消失。显效:心功能1级,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症状与体征等均未改善,甚至恶化。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0 12.23±0.45 4.23±0.50 69.704 0.000对照组 40 12.27±0.38 6.96±0.14 80.604 0.000 t0.430 33.253 P0.669 0.000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LVEDV(mL) LVESV(mL) LVEF(%)治疗前 观察组 40 159.89±34.15 101.06±30.14 36.79±3.52对照组 40 159.91±34.09 101.11±29.97 36.81±3.49 t0.003 0.007 0.026 P0.998 0.994 0.980治疗后 观察组 40 119.94±26.15*70.18±21.48*60.31±6.84*对照组 40 136.37±29.85*82.99±24.14*52.65±7.48*t2.619 2.507 4.780 P0.011 0.014 0.000
两组心衰症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心衰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例(%)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次,±s)
表5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次,±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阵发房颤 阵发房速治疗前 观察组 40 5.36±1.58 16.40±3.51对照组 40 5.42±1.32 16.42±3.35 t0.206 0.029 P0.837 0.977治疗后 观察组 40 4.07±1.05* 10.13±2.10*对照组 40 4.48±1.62* 13.85±3.04*t 1.502 7.119 P0.136 0.00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冠心病心力衰竭为心血管常见病,长时间供氧、供血不足致使神经激素与左室功能调节异常,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心肌细胞及细胞外间质受神经内分泌物作用的影响,诱发心脏功能与结构改变,心脏负荷增加,造成心脏损伤。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改善心衰症状以外,更重要的是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室的重构与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5]。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病机为气虚血瘀,阴阳失衡[6]。虚者则以气虚为本,实者则以水结、淤血为主[7]。心为五脏之官,与其他脏器有着紧密关系,冠心病心力衰竭会导致心气虚衰,累及其他脏器。因此,活血利水、补益心气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根本。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中医证候积分低,治疗后LVEDV、LVESV水平较低,LVEF水平较高,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芪参益气滴丸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芪参益气滴丸可明显提高心输出量及心脏每搏输出量,阻止心肌纤维化,提高心肌细胞的再生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心功能。此外,研究发现,观察组心衰症状发生率较低,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显著,可减轻心衰症状。芪参益气滴丸方中黄芪为君药,具有利水消肿与补中益气功效;丹参、三七共为臣药,丹参可通经止痛、活血祛瘀,三七通络止痛、活血祛瘀,二者合用可化瘀活血、通脉疏气;降香油为佐药,可使气血运行正常。诸药合用,不但可利尿消肿、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且可达到标本兼治、驱邪扶正的效果,同时还利水不伤阴、化瘀不伤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黄芪中的氨基酸、黄芪皂苷等微量元素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脏功能;丹参酮类成分可抵抗心肌缺血,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三七所含三七总皂苷等成分可调节血液流变,降低心肌耗氧量,还可扩张冠状动脉。报道显示,芪参益气滴丸能够改善左室功能,并且有效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改善冠动脉供氧与供血,从而改善由于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功能与结构改变情况[9]。研究发现,芪参益气滴丸可有效抑制心肌梗死的炎症反应,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及细胞外间质,从而改善心功能[10]。
综上所述,芪参益气滴丸辅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衰病情进展,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