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翥鹏 胡子希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近年来小剧场话剧以其独特、新颖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市场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小剧场话剧以北京作为发展的中心,以孟京辉、林兆华等人为代表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例如建立了一系列北京本土的话剧节、在话剧内容和形式上的探索、话剧与商业之间的连接等,逐步开始向大众推广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的一个重要市场化探索方式就是戏剧节,这种以戏剧节为依托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开始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乌镇戏剧节为例,它于2013年5月9日由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人共同发起。以旅游文化与小剧场话剧艺术相结合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与业内人士的参与。短短几年中,便一跃成为戏剧节之典范。在戏剧节的推动作用下,小剧场话剧的受众群体开始从小众欣赏群体逐渐转向了大众群体。而这种推广方式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学习的。
话剧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将文本信息进行二度创作在舞台上进行呈现的表演艺术。小剧场话剧有别于传统的话剧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话剧小剧场话剧更加富有实验、探索的过程与反叛精神。这种新型的话剧形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话剧从业者为了反对传统话剧的商业演出模式而进行地大胆创新与改革,开始对纯艺术的探索与追求。1982年,中国首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首演,成为中国小剧场话剧开端的标志。从90年代开始,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等人开始对僵化的中国传统话剧进行思考,如何打破传统话剧的枷锁就成为新一代话剧人的课题。[1]由于这一群话剧人的不懈探索,小剧场话剧开始慢慢地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当中,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带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虽然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实验性与先锋性,但与纯实验戏剧与先锋戏剧还是有所差别的。小剧场话剧在追求其先锋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观众对于戏剧的期待与预期,融入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与思考,希望与观众可以进行更多的思想上的接轨。使小剧场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更容易在表达艺术的同时被观众所接受。由于小剧场话剧在演出空间上与传统话剧相比具有空间小、与观众距离近的特点,因此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增强,情感共鸣增大。但同时对于演员来说,近距离的表演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从市场上来看,小剧场话剧的受众群体在逐年增加,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潜力非常巨大。因此对于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化探索势在必行。
第一届乌镇戏剧节由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人组织创建,于2013年正式开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目前,几乎各国政府都将表演艺术产业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2],也就是说,各国政府都期望在扶持文化项目的同时也能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乌镇戏剧节无疑就是一个将小剧场话剧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范例。乌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单从旅游业的角度上来看,就具备着吸引大量客流的天然条件。利用乌镇所具有地理环境优势的同时进行小剧场话剧的推广,乌镇戏剧节应运而生。由于乌镇戏剧节是由赖声川、孟京辉等业内人士创办起来的,因此对于小剧场话剧表演项目的选择上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要求。这种高水准的艺术活动也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小剧场话剧团队的参与。在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11天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亚洲等一共有17个国家及地区的29部特邀剧目在乌镇12个剧场中上演,共计109场戏剧演出,1800余场演出活动。小剧场话剧板块分别为:名团奥德赛、经典醒来时、实验的实验、青年乌托邦、戏剧变形记、生活在别处与青年竞演7个部分。除了小剧场话剧演出之外,还有其他多个可供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单元,如小镇对话、朗读会、古镇嘉年华等多项活动。[3]正是由于乌镇戏剧节丰富多彩的单元设置,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参与到对小剧场话剧的了解当中,大大推动了小剧场话剧在中国的市场化发展。
1. 旅游业+艺术产业的新型模式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乌镇自身具有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富有特色的古桥、潺潺的流水在乌镇随处可见,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乌镇戏剧节将地址选在这个旅游胜地具有很大的天然优势。虽然乌镇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但是如果仅靠单一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未免太过于单一,久而久之游客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戏剧节的加入为小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目前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于精神上的需求比重也来越大,因此参与戏剧节的文化消费群体就与来到小镇的旅游群体产生了重合。近年来愿意在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人群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具有巨大的潜在群体基数。将小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并不是中国首创,在国外早有先例。例如法国著名的戏剧导演让维拉尔创办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等。对于这种模式的运行还不十分成熟。中国的小剧场话剧自1982年才登上舞台,至今为止不过三十余年,因此中国观众对于小剧场话剧的接受程度还处于一种偏小众艺术状态的艺术形式。如果想将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进行推广,就需要借助某种特殊的途径才能达到1+1>2的效果。而这种将旅游产业与艺术产业结合的模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使得小镇的经济效益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小剧场话剧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乌镇戏剧节的丰富单元设置
乌镇戏剧节的受众定位面向于全体大众,不针对某一特定群体,也吸引了许多以往并不了解小剧场话剧的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面向于不同的受众群体,戏剧节也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单元供大家进行自主选择。针对于业内人士,乌镇戏剧节从演出剧目的选择上已经有了深度的考量。单以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为例,名团奥德赛单元有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著名导演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的作品《19.14》、日本SCOT剧团国宝级大师铃木忠志所带来的《北国之春》、波兰华沙新剧院作品《说话的手》、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黑暗中的舞者》;经典醒来时单元中有孟京辉导演的《茶馆》、罗马尼亚国宝级导演希尔维乌·普卡雷特的《等待戈多》,同时还有实验的实验、青年乌托邦、戏剧变形记、生活在别处等多个单元面向于偏专业类人士所设定,以供大家鉴赏与学习。同时还有小镇对话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戏剧爱好者可以与戏剧大师、艺术家们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从思想层面、理论层面上对话剧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广大热爱戏剧的青年们不仅可以观看、交流,还可以在青年竞演环节中大显身手,亲自参与到话剧的舞台上,角逐最佳戏剧奖等多个奖项。在舞台上与大家进行切磋较量。除此之外,乌镇戏剧节也细心地考虑到广大非专业人士的参与。对于小剧场话剧接受程度稍微较低的群体们也有可供他们选择的单元项目,在旅游的同时可以得到一种更加新鲜的文化体验。古镇嘉年华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观众和游客可以在西栅景区内的街道、巷陌、桥头、摇橹船上、广场、乌村等场所看到精彩的演出,几乎平均步行不足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场街头演出,如三吉沙画、皖南皮影戏艺术乐团、日本的“金属马戏团”等。多种街头艺术形式令人烟花缭乱,使游客能够一直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感受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第六届乌镇戏剧节还在朗读会这个单元中,特别设立了两个系列共12个朗读会,其中包括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乌村子夜朗读会,为更多的朗读爱好者们提供了新的平台。去除了专业性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参与到乌镇戏剧节之中,从心理上将会产生一种参与感与认同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大环境当中。[4]
3. 明星效应
2013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成功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据统计,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参与人数已超过530万人次。对普通游客来说,明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宣传手段,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消费者在面对明星营销宣传手段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与“从众心理”相对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从尊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之下,消费者会认同他们所认可喜爱的人的行为或言论,并且乐于去模仿与接受这些人所做的选择。在乌镇戏剧节开幕之前,已经有众多的明星通过微博等各种方式为其进行预热,众多粉丝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到乌镇戏剧节,并且愿意为追星消费。当人们游走在乌镇的街道、小桥、石板路时,会不经意间发现身边路过某位明星像普通人一样与你擦肩而过。徐铮、黄磊、何炅、袁泉等人都是乌镇戏剧节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在戏剧节期间造访乌镇的明星还有宋丹丹、郭涛、吴越、韩童生,甚至还有香港导演文隽、著名画家陈丹青等。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陆续有许多明星参与进来。即使游客们看不懂戏剧,依旧可以为了一睹明星的风采而来到这里与明星们近距离接触交流,满足自己的追星心理。小剧场话剧是一个需要接受过程的艺术形式,把明星效应当作切入点也是一个很好地尝试。游客在参与戏剧节期间,闲暇之余总会进入剧场欣赏一部或两部小剧场话剧作品,对于小剧场话剧来说就达到一定的推广作用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需要由浅入深地向群众渗透,在渗透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使其变成一种群众眼中的常规艺术,进而提高群众的接受度。[5]
4. 青年扶持
对于小剧场话剧来说,如果想让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青年群体一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就看到青年群体背后的意义,于是为热爱话剧事业的青年群体们特别设置了青年竞演单元,在这个单元之中所有热爱话剧的中外青年艺术群体都可以报名参与其中。由元老级戏剧人担任评委,赖声川、黄磊、史航、田沁鑫、周黎明等,也有优秀的青年导演代表,杨婷、李博、吴彼等人的参与。青年创作者们不仅可以登台演出,还可以借此机会与戏剧大师面对面进行学习与交流。作为乌镇戏剧节核心单元之一,青年竞演成为了新生力量交流成长的重要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每一届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都有着全新的命题规则与观看体验,在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主办方对硬件又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蚌湾剧场外全新搭建的LED屏幕,游客就可以同步观看青年竞演的演出实况。同时为中外参赛团体们设置了包括最佳戏剧奖等多项奖项,通过竞赛的形式创造出中外青年们学习与交流的友好互动氛围,许多优秀的青年戏剧人开始从这里崭露头角,也产生了非常优秀的作品,如《曾经未曾》《嘀嗒》《嘎玛》等。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力量,只有重视对他们的引导与培养,才能使这种艺术形式充满活力生生不息。乌镇戏剧节对于青年戏剧人设置的特别单元——青年竞演单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使小剧场话剧的推广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小剧场话剧为了提高中国民众对于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接受度,对于中国市场的探索做出许多积极的尝试。首先,采用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寻找旅游消费者与文化消费者的契合点,使小剧场话剧的潜在受众基数大幅增加。其次,乌镇戏剧节通过丰富的单元设置、明星效应等吸引了更多业界内外人士对于小剧场话剧的支持和关注。小剧场话剧的中国化市场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乌镇戏剧节对于小剧场话剧的推广模式可以当作是一个模板,希望可以通过对乌镇戏剧节的具体分析对未来的小剧场话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