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才教授对“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的发微与临床应用

2020-12-10 15:34伍竹君王邦才包科颖宣王益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焦胃气健脾

伍竹君 王邦才 包科颖 陈 乔 宣王益 邱 奕

1.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 宁波 315200 2.宁波市中医院

临证治病,难易互见。若常见病,病情轻浅,病机单一者,治之较易;若病久生变,诸脏受损,病机错综复杂者,治之则难。王邦才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临证近四十年,耽于经典,兼收众长,于仲景之方、叶氏之法尤有心得。在应对错综复杂、上下掣肘的病机时,王教授常常采用叶天士“治其中焦”之法,屡起沉疴。现就王邦才教授对“上下交损治其中”理论的发微和临床应用作一阐述。

1 阐机理,发皇古义,重视后天之本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是指上焦、下焦皆病时,当治疗中焦。其出处在《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虚劳》:“某,神伤精败,心肾不交,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参术膏,米饮汤调送……”[1]160《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吐血》上下失血案:“《内经》分上下失血为阴络阳络,是腑络取胃,脏络论脾……今饮食甚少,柔腻姑缓,上下交病,治在中焦。其午火升烦嗽,亦因血去阴伤,以胃药从中镇补,使生气自充也。”[1]215这是叶氏针对病机复杂、上下均见虚损之际指出的新的治疗思路,通过调理脾胃,治其中焦,而上下通达,得乎全局。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生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气血津液,并在脾升胃降的共同作用下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而已。”[2]天地万物以土为最,盖土能生万物。《尚书·洪范》曰:“土爰稼穑。”[3]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具有土的品德,在生理、病理上均特别强调脾胃的重要性,生理上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1]199,并提出“故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4]355。李东垣[5]52在《脾胃论》中提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叶天士为脾胃学说之集大成者,提出“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1]162“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1]73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1]160“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1]199。现代中医大师对脾胃之重也多有推崇,王庆其教授提出“调脾胃以安五脏”之说[6],干祖望先生的学术思想核心之一为“七窍以脾为本”[7],王灿晖教授在临床运用健脾胃之法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8],路志正教授运用“上下交损治其中”方法治疗带下、痛经等妇科病疾病[9]。

王教授认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是叶天士对脾胃重要性的高度认可。其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气皆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李东垣[5]1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说。《周慎斋遗书》亦云:“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10]其二,五脏之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心火下、肾水升,肺右降、肝左升,而脾胃在中间斡旋气机,脾胃之气健旺,则天地交泰。正如《医学求是·血证求原论》谓:“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升于阴。土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又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11]而黄元御[12]在《四圣心源》中更指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其三,调理脾胃能达到治其余四脏病变的目的。沈金鳌[13]《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称:“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何梦瑶[14]《医碥·气病》言:“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和矣。”而对“上下交病”,王教授认为亦不能狭义去理解,应当注重整体,既可指“上、中、下”同病,也可指“升降失调”“内外同病”“虚实互见”“气血同病”“阴阳同病”。在现代,上下交损的另一种体现是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症状,即“身心同病”“形神俱损”。情志病导致的上下交损,便要“身心同治,形神同调”。脾主思,凡忧思抑郁等因素皆易伤脾土;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故情志致病可导致气血生化障碍、气机失常,而百病由生。《灵枢·本神》有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脾藏营,营舍意,中气受抑,故郁而为忧。《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15]《景岳全书·虚损》:“思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己,则劳伤在脾。”[4]317故王教授认为,郁病重在调理脾胃,脾胃和调、气血和畅,五脏六腑及荣卫皆受气,则万病不生。五脏能主情志,同时情志病变也能影响五脏,可通过调畅中焦脾胃气机,达到畅达情志的目的;亦可通过条畅情志来安养脾胃中焦。李东垣[5]52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提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心理疾病等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压力大、胃口差”成为现代人就诊的常见主诉,故而王教授临床上常因机施治,调情志以安脾胃、和升降而畅情志,并在治疗时察言观色,辅以心理疏导,常获奇效。

2 治中焦,纳运合宜,着力升降润燥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王教授认为,治中焦主在调纳运、升降、润燥,前人有“治中焦如衡”[16]之说,衡不仅是指用药的平衡,也是指阴阳之平衡。保胃气、养胃阴、实脾土、益中气,此治其虚;运脾土、和气血、促通降、消积滞,此治其实。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病用凉药,需用温药以行之;寒病用热药,又需配伍一点凉性药物以防伤阴。既不可过于温燥,又不可过于厚润,温燥升运与甘凉濡润相结合,如此则寒热平调,邪去病安,正如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的配伍。《医医病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中说:“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补中焦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奸为要。”[17]“治中焦如衡”[16]还指治病急缓之平衡。治在中焦,则应顺应中焦之性,可缓可急,顾护胃气为首要。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急病急治,如为实邪壅滞之病,则宜速通,若不及时将实邪清除,则易损伤脾胃正气,进一步影响运化功能,进而阻碍气血化生,因实而致虚,可用枳实导滞汤、小承气汤等下后再慢调;遇到慢病、久病,虚损多于实证之病时,如大力攻伐,或以大剂滋补,反而易致胃口呆钝或胃气衰败,如大剂量黄芪、当归、党参等,量过大反而碍胃,王教授临证应用补益剂黄芪极少超过20g,党参多用15g,小剂慢补,如此可在平淡之中见神奇。

治中不一定都是补益,可补益、可疏泄、可通降。凡能纳而不能化者,其治重脾;能化而不能纳者,重在治胃。治脾者以恢复脾运为目的,常用补中益气汤、建中汤、异功散、四君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治胃者以通降为目的,常用越鞠丸、木香顺气丸、旋覆代赭汤、大黄甘草汤等。中焦不单指脾胃,还应包括肝胆,如为中焦气机升降逆乱,可采用疏肝健脾、培土柔木之法,可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如为中焦脾胃失和、枢机不利,可采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以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不利;如为气血失和、气血同病,则用归芍异功散、逍遥散,甚则丹参饮等调养气血。

3 衡三因,质禀制宜,尤重环境影响

治中焦,男性和女性有差异,儿童、成人、老人有差异,用药特点不同,剂量也有差异。男性脾胃虚者少,女性脾胃虚者多;男性酒食伤脾胃者多,女性食少伤脾胃者多;成人病脾胃湿热者多,老人则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地域也有差异,南方与北方差异巨大,南方多湿热,北方多虚寒,如宁波地处沿海,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湿度重,湿邪致病最多,故治疗常以燥湿清热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治疗多以温润之剂为主。古今调治中焦的治则也有差异,如李东垣生活的年代多有战乱,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脾胃常虚,故李东垣为提出“补土”为主;现代人多肥甘厚味,多有余,少不足,故实证多于虚证,治疗时不能一见脾胃病便以补为主,当以辨证为要。在当代治中焦易被现代医学词汇蒙蔽双眼,患者就诊时西医诊断常为“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而不描述具体症状,此时仍需以辨证治疗为本,既不能以辨病为主,忘记中医诊疗手段,也不能一味依赖现代检测设备。

4 病案举例

4.1 验案一 患者王某,男,77岁,2018年3月28日因“胃出血后肢体、面部浮肿伴手指麻木感1个月”就诊。患者2017年11月诊断为脑梗塞、高血压病,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后出现黑便,下肢、面部浮肿,行胃镜检查提示“贫血,胃窦溃疡,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当时住院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后未再出血。此后反复下肢及颜面部浮肿,伴左手指麻木感,形寒怕冷,夜寐不安,易醒多梦,大便不实,夜尿每晚2~3次,时有口干,腰背酸痛,胃脘尚舒,偶有反胃,无反酸、嗳气等,纳谷尚可,面色少华,既往有腰外伤史。3月26日血常规示: 血红蛋白106g·L-1。刻下:BP140/90mmHg左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中风、虚劳,辨证为脾胃失健、气血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和营。拟方:当归20g,炒白芍20g,川芎10g,生黄芪60g,桂枝10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6g,红枣10枚,鸡血藤20g,炒麦芽20g,陈皮10g,党参2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4日二诊。下肢浮肿渐消,乏力、畏寒有所好转,大便成形,仍感手指麻木,脾胃尚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上方去鸡血藤,加地龙10g,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

4月19日三诊。症状好转,服药后未浮肿,仍有畏寒、怕冷,手指麻木较之半月前明显减轻。上方去地龙,加肉桂粉3g(冲入),继续服用14剂。缓慢调治,共服药35剂。4月29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2g·L-1,畏寒怕冷、面目肢体浮肿、手指麻木等症状未再出现。

按:该患者中风之后,又长期应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胃肠道,易造成胃黏膜损伤、胃溃疡,引起出血。治病求本,其本在脾胃,该患者胃出血后重度贫血,一度发生失血性休克,虽经输血治疗,但仍有轻度贫血,此为脾胃损伤未复。纳谷不香,偶有反胃,大便不成形,双下肢水肿,畏寒怕冷,舌质淡嫩、苔薄白,皆为土虚脾馁,生化乏源,气血失和,水湿内阻之象。是以治疗首当健脾益气、养血和营,故予方拟归芍异功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党参健脾益气,炒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当归、炒白芍、大枣养血和营,陈皮、炒麦芽理气和胃。患者为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手指麻木,为气血失和、脉络不通之相,故予黄芪、桂枝补气通阳宣滞;川芎、肉桂、鸡血藤益气温阳、和血通经,加之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血和营之效。

4.2 验案二 患者杨某,女,56岁,2017年12月7日因“反复乏力、便溏1年余,加重3个月”就诊。患者横结肠肿瘤术后1年,术后一直感乏力,大便次多,便溏。3个月前因“胆囊结石”,又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神疲乏力、便溏更甚。刻下:浑身无力,上腹时胀,大便溏薄,次多,3~4次/日,纳谷不香,口干,面黄肌瘦,腹部凹陷,四肢细瘦,舌红,苔腻,脉濡。中医诊断:积聚、虚劳,证属脾肾两虚、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湿热蕴结。治拟补益脾肾、清化湿热、理气和营、温清并用,予附子米仁败酱汤合香砂六君汤加减。拟方:生黄芪30g,炒扁豆20g,山药20g,炒白术20g,党参20g,炒白芍20g,米仁30g,败酱草20g,制附子10g(先煎半小时),红藤20g,木香10g,炙甘草6g,内金2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14日二诊。诉服药后精神有好转,但仍有恶心、纳差,胃脘仍时有胀痛,腹部胀闷不适,大便稀,便次仍多,2~3次/日,舌红,苔白腻,脉濡。治拟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拟方:炒扁豆20g,米仁30g,陈皮10g,半夏15g,茯苓15g,炒麦芽30g,六曲10g,苍术15g,炙甘草3g,公英20g。共7剂,服法同前。

12月21日三诊。恶心、呕吐已止,胃脘略痛,大便已调,神疲易倦,面色欠华,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减六曲、苍术,加炒白芍20g、枳壳10g、炒白术20g,继续服用14剂。后守三诊方药加减出入,调养2个月余,仍消瘦,但精神健旺,纳便均调。

按:首诊时考虑该患者两次手术,机体损伤较大,明显出现脾肾两虚、气血受损之象,加之情绪不畅,气机郁滞,湿热蕴结于大肠,气血与湿热相互搏结,肠道功能失职,脉络受损致病,故此时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调摄全身气血阴阳,同时祛除手术所致的气滞血瘀、湿阻气郁之症,治宜补益脾肾、温阳行气、理气和营、清热利湿。方中制附子温肾阳、纳浮阳,米仁、败酱草、红藤清热燥湿止泄、洁肠和营,炒扁豆、山药、炒白术、党参、内金健脾助运,黄芪补气生阳,炒白芍健脾柔肝,木香行气宽肠,标本兼顾,药切病机,已见成效。二诊时患者精神好转,大便次数略减少,每日2~3行,但质仍稀,不成形,时有胃脘痛,王教授认为一诊后患者仍有恶心、纳差、呕吐,便稀,以脾胃虚弱更为突出,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浊上逆发为恶心、呕吐,且“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5]31,值此之际,当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法,遂投半夏、陈皮、茯苓和中止呕降逆,苍术、米仁、公英健脾渗湿,扁豆、麦芽健脾助运、恢复胃气,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之机得以恢复,则呕吐恶心消除,痞满腹泻消解,胃纳、精神好转。由此例可见固护脾胃之气的重要性,扶正与祛邪并用,方能使浊邪得以排泄。

5 结语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为叶天士的重要学术思想,《临证指南医案》原文所治之证为心肾不交,治法为补益脾胃。王邦才教授临证时常用调理脾、胃、肝、胆中焦的手段应对多脏同病、症候纷繁复杂的病症。“阴阳形体俱不足者,皆治其中”[1]299“上下交病,治在中焦”[1]213,确立中焦的治则和方药时应结合中焦病理生理特性,兼顾上焦下焦整体的关系,采用寒热同调、燥湿相济、升降相用、补泄兼施、身心同治的方法,治中焦如衡,不急不躁,稳中求进,治中焦而得全局,脾胃运化正常,气机调达,从而改变棘手的局面。

猜你喜欢
中焦胃气健脾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