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玉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Al-Si合金在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表现出优异的铸造性能。相关研究指数,对Al-Si合金进行熔体过热处理,可将共晶硅转变成棒状或点状,无需使用变质剂,规避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性能衰退等问题,进而优化其凝固组织,强化结构的力学性能。
在合金从熔体转变为凝固状态的过程中,熔体温度与均匀化时间,会影响合金熔体的状态;凝固时的冷却条件,会影响合金的凝固组织性能。就此,实验目的在于探究熔体热处理对熔体状态的影响、冷却条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为Al-Si合金生产中共晶硅的控制提供帮助。
选择99.995%的铝和99.999%的单晶硅为原材料,通过高真空中频感应炉进行材料的熔炼,获得进行Al-Si合金,其硅含量为17.59%。将Al-Si合金置于钢模中浇筑。浇筑结构为φ8×150mm,呈小棒状,用于熔体状态影响实验,分析熔体过热处理对Al-Si合金组织的影响。
选择高纯铝和多晶硅为原材料,通过高真空中频感应炉进行材料的熔炼,获得Al-Si合金,其硅含量为17.42%。将Al-Si合金置于钢模中浇筑[1]。浇筑结构为φ26×130mm,呈圆柱型,用于凝固组织影响实验,分析熔体过热处理对Al-Si合金凝固特性的影响。
1.2.1 熔体过热处理对熔体状态的影响实验
首先应用显微镜、金相分析仪等设备,观察母材Al-Si合金的金相组织特征,发现初生硅粗大、分散在组织结构中;共晶硅以针状为主。说明该合金组织性能较差,需进行进一步处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熔体过热处理实验,对Al-Si合金熔体进行等温液淬处理,分析其对初生硅的影响,明确熔体过热处理对Al-Si合金组织的影响。实验条件如下:
(1)过热温度为700℃,观察保温时间10min、30min、60min、120min的液淬组织特征;过热温度为800℃,观察保温时间10min、30min、60min、90min的液淬组织特征;过热温度为900℃,观察保温时间10min、30min、60min、90min的液淬组织特征;过热温度为1000℃,观察保温时间15min、30min、60min、90min的液淬组织特征;过热温度为1100℃,观察保温时间7min、20min、30min的液淬组织特征。观察不同等温液淬条件下,Al-Si合金组织的初生硅变化,其对组织的影响。
(2)将1号液淬组织在622℃温度条件下保温10min;将2号液淬组织加热至900℃,随炉冷却至622℃,保温10min,对比两种处理方式下初生硅的变化,明确熔体热经历对Al-Si合金组织的影响。
1.2.2 冷却条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实验
按照700℃、900℃、1100℃的过热条件,对硅含量为17.42%的Al-Si合金进行处理,设置不同冷却速率,分析冷却条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在实验中,不同冷却速率通过Al-Si合金的不同台阶厚度来实现,共设置四个台阶,其对应的降温速率分别为904℃/s、139℃/s、28℃/s、5℃/s。在三种过热条件下保温30min,观察凝固组织、共晶组织形态特征。同时,对Al-Si合金熔体反复重熔,分别进行循环一次、循环三次的加热处理,分析循环过热对凝固组织的影响[2]。
2.1.1 等温液淬条件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等温液淬条件下的Al-Si合金组织可知,在同样的过热温度下,保温时间越长,合金组织内的初生硅数量越少,结构越小;在同样的保温时间下,过热温度越高,合金组织内的初生硅数量越少,结构越小。在1100℃的过热温度、30min的保温时间下,Al-Si合金内的初生硅结构最小、数量最少,且在组织内均匀分布,难以分辨初生硅和共晶硅。随着过热温度与保温时间的增加,共晶组织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即分布均匀、结构细化。但熔体过热处理对其的影响显著低于初生硅组织。
根据定量金相分析,在某一个熔体过热温度下,只有保温时间达到一定数值后,初生硅组织方可表现出均匀化、细化的成果。在700℃的过热温度下,该数值为60min;在800℃与900℃的过热温度下,该数值为630min;在1000℃的过热温度下,该数值为20min;在1100℃的过热温度下,该数值为30min。在保温时间超过该数值后,即可在合金组织内形成伪共晶状态。
2.1.2 熔体热经历影响
在对熔体进行不同处理后,组织内初生硅的变化不同。将熔体直接在622℃保温时,初生硅相出现溶解现象,受组织内曲率影响,初生硅表现出不同的溶解速率。组织内尖角位置的初生硅溶解速度,要高于组织内的平面内位置,使得组织内平面区域的初生硅,大都以多边形结构存在,且具备钝化与球化特征。将熔体在900℃条件下过热处理,再置于622℃条件下保温,初生硅出现生长现象。在组织内部,小平面区域的初生硅聚集并生长。根据热力学理论可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合金熔体状态大致相同。但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在同样保温温度条件下,合金熔体是否经过过热处理,会对其组织形态产生影响。可见,在合金熔体状态下,其高温环节出现的结构变化,在温度降低后,不能完全恢复,可以判断合金组织与其熔体状态息息相关。
2.2.1 冷却条件对初生硅的影响
在700℃的过热温度下,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结构不同,在904℃/s、139℃/s的降温速率下,组织内的初生硅表现出细小、分布均匀的特征;在28℃/s、5℃/s的降温速率下,组织内的初生硅表现出粗大聚集特征,说明降温速率越快,越能够抑制初生硅的生长。
在900℃的过热温度下,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结构不同,在904℃/s、139℃/s、28℃/s的降温速率下,组织内的初生硅表现出细小特征,呈羽毛状分布,降温速率越高,该特征越显著。在904℃/s的降温速率下,组织内的初生硅甚至难以辨别。在5℃/s的降温速率下,组织内的初生硅较为粗大。在1100℃的过热温度下,所有降温速率下的组织初生硅均表现出细小、分布均匀的特征。可见,在合金凝固组织中,初生硅不仅受降温速率影响,还受熔体过热处理时的熔体状态影响。
同时,在不同的过热温度下,组织内初生硅的形态有所差异。在过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内初生硅不仅表现为星形,还出现羽毛状,更为均匀地分散在组织中,强化合金组织的性能。另外,根据各个组织的定量金相分析结果,在过热温度升高的条件下,不同冷却速率的组织内初生硅的面积差值缩小,说明冷却速率对组织内初生硅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可判断过热处理会降低初生硅对降温速率的敏感性。
2.2.2 冷却条件对共晶组织的影响
为深入分析冷却条件对凝固特性的影响,本文还对冷却处理后的共晶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合金熔体进行过热处理时,降温速率与过热温度,均会对共晶组织形态产生影响。在降温速率加大或过热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共晶组织内的共晶硅从长片状转变为粒状,说明共晶硅的过冷度有所增加,对共晶硅的生长产生影响,强化合金性能。
同时,在Al-Si合金组织中,共晶硅过冷度的提升,还会导致非平衡凝固现象,使组织中的伪共晶区在相图内更为靠近硅的一侧。就此,可以判断,在Al-Si合金组织中,熔体过热处理温度越高,降温速率越大,共晶组织内的含硅量越大。而实际实验结果,也验证该结论。在降温速率固定的条件下,过热温度为700℃时,含硅量为10.32%;在过热温度为900℃时,含硅量为12.21%;在过热温度为1100℃时,含硅量为17.35%。
2.2.3 循环过热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和普通过热处理相比,一次循环过热的组织初生硅细化与均匀化程度更高;和一次循环过热相比,三次循环过热的组织初生硅细化与均匀化程度更高。可见,在熔体过热处理中,循环过热措施可强化熔体内初生硅的细化与均匀化程度。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循环过热可为熔体提供更多的热量,提高熔体的均匀性,进而提高熔体在凝固再结晶过程中的过冷度,使合金组织得到细化。通过多次循环过热,可优化凝固再结晶过程,不仅可消除合金组织内具备生长特征的结构相,还可消除合金组织内的异质形核,有效抑制二者生长,优化合金组织结构。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Al-Si合金生产中,熔体过热处理的温度与降温速率,是影响其凝固特性与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为避免Al-Si合金中出现粗大的初生硅,使初生硅与共晶硅细化,优化合金组织,制造企业可提升熔体过热处理的温度,并采取循环过热处理手段,提高Al-Si合金冷却时的降温速率,提高初生硅的细化程度,使其在Al-Si合金组织内均匀分布,提高共晶硅组织的含硅量,进而提升Al-Si合金组织的强度、硬度,使Al-Si合金的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同时,在设定Al-Si合金熔体过热处理的温度时,制造企业需考虑合金材料的零件结构,对于尺寸较小、结构简单、壁薄的零件,以较低的温度进行熔体过热处理即可;对于尺寸较大、结构壁厚的零件,以较高的温度进行熔体过热处理,实现Al-Si合金熔体热处理参数的最优化,保障合金质量。
综上所述,在熔体过热处理中,处理参数会影响Al-Si合金的组织,处理时的过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初生硅结构越小,在合金组织内的分布越均匀,Al-Si合金的性能越强。同时,冷却条件会影响Al-Si合金的凝固特性,制造企业可通过冷却速率提升、熔体处理温度升高、循环过热等方式,强化凝固特性,制备更优质的Al-Si合金,推动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