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会影响中国经济总体向上向好的态势

2020-12-10 10:47:47黄少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府疫情经济

黄少安

疫情的暴发和应对疫情过程,对中国经济社会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通过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仅会使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得到一次很大提高,而且,中国经济体系也可能更加健全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不小冲击和困难,但是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总体向上向好的态势。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国经济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和足够的韧性,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韧劲。

中国经济总量长期高速增长的趋势取决于生产要素潜力、经济主体动力和经济体制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更快。中国经济总量继续较高速度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减弱,更不会中断。主要理由如下:一是中国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强烈而持续的愿望,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内生动力,不仅不会因为这次疫情而减弱,反而会更加强大。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社会各界和所有民众万众一心,既积极应对疫情又努力抓经济,就体现出这种巨大力量。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国内的和外敌强加的灾难不少,有些比这次疫情严重得多,没有任何一次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巨大的经济能量和潜力,正在也必将继续释放和发挥作用,这个趋势没有任何力量(包括这次疫情)能够改变。三是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波动方面,是有制度优势和制度弹性的,外力冲击时有足够的吸收力,自己发力时有足够的扩张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已经证明了中国现行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四是中国长期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中国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保证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面对疫情,因为政府有定力和有作为,民众就不会慌、企业就不会乱。

技术革命红利和改革红利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提高的总体趋势

人类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而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大幅度提升发展质量的阶段。这是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或提高经济质量靠什么?从根本上说,一靠技术,二靠制度。具体可以有很多方面,例如,优化生产要素结构、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国民素质等,这些都建立在相应技术进步基础上,而技术进步往往取决于制度的激励强度。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转型,有意识地、初步地放弃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中低端产品大量出口型、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通过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提高人力资本等获得经济增长。尽管这种转型会导致短时阵痛和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国认准了:必须转型,因为这是经济长期高速高质量增长的保证。2008年以来,总体上这种转型速度是加快的,尤其是在两个方面卓有成效。一是更加注重科技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新要素(新能源)开发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这些都能直接提高要素质量、优化要素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重大技术创新的速度、核心技术的自我研发能力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二是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成效也已经很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快速提高。而且,这种技术层面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已经和正在继续要求经济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促进,我们还有很大的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正在释放或有待释放。这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态势是新的技术革命的机遇和中国抓住机遇的能力决定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的内在要求、内在规律决定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环境倒逼出来的,不仅不会因为这一次疫情而变弱,还可能因此而加强。

追加投资保证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经过数据分析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经济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是,通过追加投资,基本不会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只要经济增长目标总体能够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等目标,通过采取措施、克服困难,也能基本实现。

从消费、投资、进出口三个维度看,对消费影响最大,尤其是春节消费和整个第一季度的多方面消费。疫情解除以后,消费肯定会迅速反弹、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一些消费会在后续时间里略有补偿性增加。但是,一季度尤其是春节期间消费的特殊性,基本上不可能在后续时间补偿,因为2020年不会再有一个春节和春节长假。需要采取措施弥补消费损失缺口;对投资短期内也有影响,数据显示,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减少、政府基建投资和大型国企投资1—2月因疫情而延期。房地产投资和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投资乏力,这是疫情发生之前就存在的趋势,也是政府经济计划已经考虑到的因素。政府基建投资和国企投资,后面都会补偿甚至增加,全年不会受影响。所以,总体而言,疫情本身基本不会对原计划全年投资总量和增长率产生影响,2020年后三个季度投资的反弹能充分抵消第一季度的投资下降;一季度疫情再叠加春节因素,国际商品贸易额会有所降低,从全年看,中国与相应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中国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中国的商品贸易话语权以及中国多方面努力等因素,预计全年贸易总量和净出口量以及增长速度,大约能与2019年持平,不会拖全年经济增长的后腿。根据2003年疫情和经验,也是如此,中国是有信心的。

从产业、企业和人群维度看:受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消费性服务业即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房地产业的数据下降主要不是疫情所致,多年以来的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规律决定了其下行趋势,只不过正好时间上与疫情重叠。对农业的影响会比较大,政府会采取措施支持,农民也会在后续季节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整,从而弥补一定损失。不过,由于农业占GDP比列不高,有限的损失基本不会影响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受负面影响较大的是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是春节后及时复工比较困难,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受影响比较大的人群主要是农民工,他们因疫情不能及时外出务工,这也正是与部分中小企业及时复工有一定困难相对应的。

但是,为了应对疫情,2020年第一季度也会额外创造部分GDP,主要是各级财政应急性投入、居民家庭抗击疫情对防疫产品增加的直接需求、企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社会组织等抗击疫情对防疫产品增加的直接需求、相关防疫企业增加的生产和投资、因为疫情导致生产、学习(例如网上学习需要购买或更换设备)和生活方式改变增加的投资和消费等,这些会部分对冲消费损失导致的GDP缺口。面对疫情,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而且实际上已经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如果仅仅从2020年经济增长而言,对冲后剩下的GDP缺口,政府适当增加基建投资和国有企业适当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就完全可以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经济下行遇到外部冲击时,依靠政府的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的需求管理原理,也是相对最可行、最有效的政策措施,虽然也有弊端,但是,只要不过度,就是利大于弊的。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扩大财政赤字、进行基建投资的空间,政府债务完全可控在合理区间。不过政府追加基建投资,必须站在新高度和新起点、运用新技术或促进新技术创新、投资新领域、提供新的公共产品,要避免重复投资和投资过度。疫情催生或提前了中国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基建投资,很可能引发中国新一轮经济高增长。当然,这一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的经济背景有所不同,那一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处于上行趋势,而这一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下行趋势中,对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在认识和措施上,更加应该重视。

疫情的考验,可能会使中国经济社会体系更加健全

疫情的暴发和应对疫情过程,对中国经济社会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通过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仅会使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得到一次很大提高,而且,中国经济体系也可能更加健全。首先,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发生后的信息传递和披露、应对机制等会更加健全;其次,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基础设施投资会加大,经济社会体系安全防护网会更加健全牢固,从而也会强化经济体系的韧性;国民会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应对类似事件也会更加理性;最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会调整得更加合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会因为疫情和其他公共安全需要而调整得更加合理。我们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反思。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本来可以预防却没有防住,或者,暴发后完全可以小范围控制和解决,却演变为大范围扩散,导致许多努力、财富甚至生命付诸东流,就不是高质量发展。今后的发展手段和目标,应该更加服从于发展的目的。

但是,疫情过后,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分清“战时”和“平时”,不要把抗击疫情时期的特殊的应急性经济政策和措施,包括对一些产业、企业、产品的支持方式和力度常态化、长期化。短期急需不等于长期常态需要、不等于能成为长期重点发展和需要支持的产业和产品,避免造成产能过剩和成为政府负担。政府短期内给予非市场化的支持不等于要长期给予其优惠。二是不要因为疫情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体制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超强大作用而弱化对深化体制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在疫情期间,政府在调度资源、安排应急产品生产、追加政府投资方面卓有成效。国有企业在疫情期间既能保证职工不开工也能发工资、规模大不会因为延期开工而倒闭破产、还能直接接受政府指令在财力物力上作出贡献。这些都是事实,也确实说明政府和国有企业在特殊时期的价值。但是,不能因此夸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作用,更不能成为过度强化政府经济集权、扩大国有经济规模、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充分”理由。否则,会误判我国经济体制机制及其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会影响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猜你喜欢
政府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