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东海县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有创患者占普外科患者总数较大比重,伤口类型与严重程度不等,对临床护理服务提出了更多要求。综合护理干预从伤口评估、敷料选择、伤口处理、心理护理、预防感染等全方位入手,主动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在不违背医院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满足患者各项需求,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护理配合度提高,更利于外伤恢复。同时转变了护理人员的职责理念,在护理满意度、伤口愈合时间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常规护理所不能比拟的。
将126例普外科外伤患者当作观察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据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21~64岁,平均43.3±4.2岁。研究组女28例、男35例;年龄22~65岁,平均44.5±4.6岁。基线资料比对,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伤口清洗、覆盖、包扎等。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如下。
1.2.1 伤口评估
对入院患者展开局部、全身与个人等整体化评估,了解伤口严重程度与进展情况,指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局部评估为贯彻创面深度、局部血运情况,细菌学检查周围血管,并拍照记录。全身评估指综合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包括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心理状态、活动能力等。个人评估主要指收集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与致伤原因、伤口类型等伤口资料。
1.2.2 伤口处理
敷料包括水胶体敷料、水凝胶敷料、离子抗菌敷料等,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①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伤口表浅皮肤愈合,适合用于水胶体敷料。渗透液多的可使用藻酸盐填充条,外敷泡沫敷料,渗液少且有黑痂可使用保湿类凝胶敷料。②黑期适用于各种清创手段。③黄期填充溃疡糊,外敷泡沫敷料。④红期保护新生肉芽组织。⑤粉期运用溃疡贴、透明贴敷料。⑥感染创面适用于抗菌敷料。
1.2.3 预防感染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操作引流管放置,操作过程中加强用手卫生,减少医院感染几率。其次严格无菌操作,按照规定更衣洗手与消毒。完善互相监督制度的同时,切实落实无菌操作。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温度湿度合理控制,定期消毒通风,定期更换随时物品,发现感染者及时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抗生素药敏试验。此外,还需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包括营养支持、饮食指导、卫生状况改善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1.2.4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做好患者信息咨询服务与心理疏导工作,消除顾虑。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有效鼓励伤口疼痛者,转移其注意力,提高其疼痛耐受力。
1.2.5 新型护理方法
首先是伤口局部封闭负压引流,加强组织血液灌注,加速形成肉芽组织,促进顽固性伤口愈合。其次加强氧气疗法,增加吸入气中氧气含量,提高伤口组织氧含量,构建伤口侧支循环系统,改善伤口与附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伤口修复愈合。
用S P S S 1 9.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分别用t、x2检验。P<0.0 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06%(58/63),对照组为71.43%(45/63),组间差异显著(x2=8.989,P=0.003)。
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 5.2 4±4.5 8 d,对照组为49.68±6.91d,组间差异显著(t=32.974,P=0.000)。
干预后,研究组的S D S 评分(4 5.3 8±9.5 8 分)低于对照组(5 8.3 8±9.2 7 分),P<0.0 5;研究组S A S 评分(43.67±7.74分)低于对照组(57.48±8.27分),P<0.05。
研究组满意度为93.65%(59/63),对照组为63.49%(40/63),P<0.05。研究组感染率为4.76%(3/63),对照组为19.05%(12/63),P<0.05。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寻求有效的护理方式,规避伤口愈合影响因素,更利于伤口愈合[1-2]。综合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更关注患者所处环境、物理因素、心理状态等因素,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据评估结果及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要求,提供规范化、人文化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的职责理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照顾患者,专业角色是多样化的,以担当起维护患者健康的重任。初次之后,新型敷料与新型护理方法的应用,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实现医疗资源高校利用的同时,住院时间、感染率也随之优化[3]。
综上,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普外科患者情绪状态,加速病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