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与“机”述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一周年

2020-12-10 06:48王彦智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肺炎思政防控

王彦智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1]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转好,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2]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强化理性思维,抓住契机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面临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次“大考”中体现出的新情境和新机遇,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做好做细做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境遇。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得以深入人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11)“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P413)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4](P1877),并坚持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党章,认为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5](P109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20日就做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6]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成立了以李克强总理为组长的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和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集中呈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是对这一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的总结[7]。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宣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理论说服力的局限和制度本身有待完善及现实中制度执行过程发生的一些偏差,让具有广阔视野和丰富信息来源的当代大学生完全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是存在不小的困难。

正如人性的闪光点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迸发一样,制度的优势一定会在大灾大难面前得以集中呈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高效率地组织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迅速集聚全国优势资源支援疫情中心武汉市和湖北省,充分弘扬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广大人民群众听党指挥,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以及各个方面的同志们众志成城,凝聚出了齐心战疫的磅礴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8]。通过此次疫情防控,再一次强化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

(三)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得以再次强化

所谓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光明前途的确信,是对自己国家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高度认可,体现为本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忠诚、自豪感、责任感。”[9]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漫长而延绵不绝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化上具有高度的自信和自豪感。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的磨难和当前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多领域存在的客观差距,深刻影响了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实践中,通过国内外的比较,不少人罔顾我国实际国情得出错误结论的种种事实即是不胜枚举的例证。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被充分激发出来,显示出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舍身忘我、争当先锋的社会担当、国家大义和民族情怀;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其医者仁心和奉献精神,显示出崇高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为年轻人树立了全新的思想行为标向;一度受到不少人质疑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医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再次让世界认识到传统中医的重要价值。总之,这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充分调动起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再次得以强化。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得以深切感知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至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面对疫情,一方面,我国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向世界各国积极分享中国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同舟共济团结抗疫。迄今为止,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及其民间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为我国捐资捐物、派遣专家,帮助中国抗击疫情,同时,我国积极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慷慨援助。这一事实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只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10]

(五)青年一代人的担当意识得以普遍认可

青年最富朝气,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当前的大学生是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由于这一代人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下,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他们身上的确有不少需要努力改进的问题而常常被社会怀疑其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众多“90后”青年冲锋在抗击疫情各条战线上,各省区市派出的援鄂医疗队成员中,“90后”“00后”占到了三分之一,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肯定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勉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基层人民[11]。3月15日,总书记又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认为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1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当我们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体现出的新境遇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必须始终对出现的新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这是思政工作者应当持有的理性思维。

(一)制度认同与诋毁责难并存

我国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国外一些反华政客和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污蔑、诽谤之辞不绝于耳。国内一些不明真相或居心叵测的人也借机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决策咨询、政策听证、政策评估、责任追究等体制机制进行诋毁和责难,甚至将疫情早期武汉市和湖北省出现的一些政策错乱、个别地方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放大到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制度层面的不理性的讨论。

事实上,制度的一大特性即是相对性和滞后性。一方面,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对完善的制度,也只有让具备公共理性精神的人去操作才具有实际意义。即使是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在大灾大难面前各级政府出现一定的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不能用完美主义的态度去审视制度和政府的行为。这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方面的显著优势后,更系统性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之原因所在。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并存

从历史上看,“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真挚的情感,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斗的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1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青年一代厚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锤炼高贵品格、坚定报国之行令人动容。特别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后,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急剧攀升。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在疫情面前,或因思想上未能高度重视而反应迟缓,或因制度的原因难以采取有效的“封城”措施致使疫情大面积暴发,进而导致病死率上升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样的比对中,我国出现了越出爱国主义边界的民族主义言行。一些人盲目乐观,对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缺少应有的警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18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特别强调,“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14];一些人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疫情防控措施大加嘲讽,在不少的西方国家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对我国的防控措施和突出贡献或肯定或赞誉中,自大情绪溢于言表。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是根植于本国国情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基于制度的法定程序并对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稳定形势、公民行为习惯等综合评判后做出的慎重决策。做出决策后的具体执行情况,既有法律层面的限制,也有民主选举机制下的复杂考量;一些人则出现排外主义,罔顾疫情防控期间90%以上入境人员是持有中国护照的事实,认为他们不该回来。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所指出的,这些持有我国护照的回国人员,回国是他们的权利,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信任”[15]。

(三)科学精神与宗教安慰并存

爱因斯坦曾言:“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16](P162)这是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应当具有的科学理性精神的最好概括。但一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是用科学理性去审视,而是祈求神灵,或拜佛念经或佩戴宗教饰物,以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并祈求自己的平安。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科学防控”,“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17],这是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构建人类长期健康的科学思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尤其是具有宗教情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思维,理性对待宗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而敏感的问题。

三、保持理性思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承上所述,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与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18],同时,针对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保持理性思维,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强化学校上下对思政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实践中,我们只有本着科学理性的精神,认真探索思政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规律、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政教育过程运行的规律、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规律及各规律之间的关系[19],深刻把握和创新运用规律,方可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就是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律,它是所有思想政治工作中普遍存在并贯穿于工作过程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政工作各部门、各环节的具体规律都以此为基础。”[2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青年人体现出的责任担当,可以说是对我国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遵循思政工作基本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的一次合格检验。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老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昭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之魂,是一项没有完成时的需要久久为功的基础性工程。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只有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全校上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高度审视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学校党委才能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各部门和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才能做细做实思政教育工作。

(二)实事求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虽然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需要宣传的,但这并不表明它能够脱离现实。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宣传,才能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宣传思想工作目标[22]。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实事求是讲清楚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病机理、科学防治之策及人应有的科学生产生活方式;讲清楚我国疫情防治的举措、成效及从中体现出的制度优越性、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讲清楚西方国家的制度特性、运行机制、防控成效及人民群众对制度建设的反思。藉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认识新冠病毒和科学防治之策,在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实践中体味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并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疫情蔓延的危机中感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有效纠偏青年大学生出现的错误认知、盲目自大情绪,甚至是民族主义言行。

(三)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发挥协同育人功效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系统性工作。2017年和2019年,中央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坚持“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23]。

这就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中阐述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之要求[24],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思政教育中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横向力量协调不足,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纵向衔接不足,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内部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将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育人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宣传教育与日常管理、学生活动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核心[25]。

“危”与“机”始终同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顺势而为。首先,将新冠疫情防控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因事而化。通过媒体宣传、课堂教育、日常管理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的发生和蔓延的过程、科学防控的机理;教育和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教育和引导他们从疫情防控的中西比较中感受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从中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契机,实现思政教育载体的因时而进。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可以说,“一个不清楚学生在互联网上是用什么平台、关心什么内容、也不关心当前主流网络文化的教育者,已经很难和学生在日常生活层面有密切的对话交流空间。”[26]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P378)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仅通过校园网、“易班”、微信等媒介及时向学生推送疫情防控信息和大量内含思政教育的感人故事、“战役思政”和“开学第一课”等,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雨课堂”“超星思政”等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最后,将疫情防控中已经调动起来的各方面积极性保持下去,实现思政教育方法的因势而新。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强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交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思政工作应有的教育本真。回归本真,才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肺炎思政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来势汹汹的肺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