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伟 方 慧 王 蕊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骨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主要有外力重击所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均车辆拥有率不断升高,各种交通事故频发,导致临床中骨伤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以肋骨骨折发生率最高,由于肋骨自身特性,其固定程度高、自身较长,若受到外力冲击极易发生骨折,特别是第4肋骨至第7肋骨[1]。以往临床对于骨伤多采用X线检查,但由于人体结构特殊,部分骨存在特性,如肋骨弧度较大,导致临床诊断中出现组织影像重叠,增加漏诊率与误诊率。螺旋CT技术作为临床常用诊断技术,获取横断面图像质量高,同时还可行3D VR,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2]。本研究筛选我院130例骨伤患者做研究对象,分析螺旋CT 3D VR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骨伤患者130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53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7±5.2)岁;所有患者均存明显的外伤史,损伤部位:踝关节骨折伴脱位11例、踝关节骨折10例、椎体脱位骨折25例、膝关节骨折脱位7例、股骨骨折伴膝关节脱位9例、股骨头脱位半髋关节骨折25、肋骨骨折43例,致伤原因:打击伤、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其他伤等。本组患者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采用GENERATOR型号X光机进行X线片检查,设置参数:电流16mAs、电压75kV,对患者胸部进行斜位、正位摄片。螺旋CT检查,采用SOMATOM -sensation40型号CT设备进行扫描检查,使患者取仰卧位,设备参数:电压120kV、电流200-250mAs、扫描螺距0.560-0.1375mm、层距5mm,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矩阵512×512、重建层间膈0.6mm/1.25mm;1次屏气完成扫描;使用骨算法对CT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窗位350、窗宽1500,层距1.0mm、层厚1.0mm。将获取参数传送至ADW4.0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三维图像使用3D VR技术完成。由2位专业医师进行单独阅片,若2位医师阅片结果存在异议判定为可疑骨折;3D VR图像与X线片检查特异性、敏感性的计算,以1mm轴位图像结果为标准。
4 结果
4.1 诊断结果:本组130例骨伤患者中,X线片检查显示70例患者骨折,可疑骨折18例,共计277处骨折数目,骨折数目检出率为46.17%。螺旋CT 3D VR技术检查显示,本组130例患者中,骨折116例,1例可疑骨折,共计591处骨折数目,骨折数目检出率98.50%。CT轴位检查显示,130例患者中,120例骨折,共计600处骨折数目。CT轴位扫描、3D VR图像诊断骨折数据均大于X线片检查。对比2种方法骨折检出率,3D VR图像98.50%,显然高于X线片4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21,P<0.05)
4.2 对比3D VR图像与X线片检查敏感性、特异性:研究以CT轴位检查结果为标准,排除可疑骨折例数,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阳性70例、阴性42例,诊断特异性80.00%、敏感性56.67%;3D VR图像检查显示,骨折阳性116例、阴性13例,诊断特异性100.00%、敏感性96.67%。对比2种方法诊断特异性、敏感性,3D VR图像均明显高于X线片,组间数据差异明显(x2=22.222、44.724,P<0.05)。
骨伤是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出现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其主要积累性劳损、由间接暴力、直接暴力等造成,如打击伤,高处跌落,交通事故伤等[3]。骨伤多发于老年人、儿童群体,中青年也可发生。患者发生骨伤后,常合并附近脏器损伤,或全身性表现,如发热、休克等,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临床中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4]。
目前临床中对骨伤的诊断方法较多,包括X线片、CT检查等;其中X线片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骨伤诊断中存在较高的误诊与漏诊现象,特别是针对肋骨骨折[5]。据有关研究指出,X线片对于膈下肋骨骨折检查误诊率为高达33.3%,而膈上肋骨骨折检查误诊率约20.5%[6];误诊骨折大多以细微骨折、胸肋关节处、膈下肋骨。临床中常规的X线平片检查是人体各脏器的重叠影像,骨伤诊断中容易发生误诊漏诊情况,其主要与解剖方面因素存在相关,例如例如肋骨呈弧形、结构单薄,X检查时骨折线缺乏对比,增加漏诊发生率;同时易受到多发复合伤干扰、投射条件、投射角度等主观因素干扰,影响诊断结果。本研究显示,CT轴位扫描、3D VR图像诊断骨折数据均大于X线片检查;X线片检查,诊断特异性80.00%、敏感性56.67%。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CT技术,多层螺旋CT技术得到巨大突破,是轴位扫描层厚更薄,可更好地显示不全骨折与细微骨折,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本组研究轴位图像层厚均采用1.0mm,确保细微骨折显示,提高诊断准确,减少漏诊率。但该方法同样存在一定局限性,诊断时不仅耗时较长,且使用7mm层厚进行诊断,对细微骨折易出现漏诊情况。此外,有研究指出,螺旋CT轴位图像较难定位肋骨骨折情况,因肋骨特殊解剖学结构,进行扫描诊断时,可在多层面显示同一根肋骨,也可多根肋骨在同一轴位图像显示,增加诊断难度[7]。因此,在骨伤诊断中,螺旋CT轴位图像推广价值有限。相比于传统CT技术,螺旋CT 3D VR技术是将某一平面或不同角度的原始容积数据,利用平均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进而通过重建图像对骨折部位进行不同角度观察。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目前,3D VR技术可通过工作站模板方式进行快速、高效的三维重建,在对周围骨利用切割方式祛除,调整窗位、窗宽等参数,获取最佳图像信息。同时在后处理过程中,可观察对比多平面重建图像、可疑骨折的VR,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依据,降低误诊、漏诊发生率。同时螺旋CT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扫描时间短等优点,各向同性良好,获取VR图像清晰,对于细微不全骨折清晰显示。本研究以CT轴位图像检查为标准进行对照,结果显示,3D VR图像骨伤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X线片(P<0.05),提示相比于X线片检查,对骨伤采用3D VR技术检查,准确率更高。有文献显示,利用1.0mm层厚CT轴位图像扫描,可使骨折显示效率提高,但由于扫描线与骨折线因素影响,对于细微横行骨折易发生漏诊[8]。而3D VR技术可对病灶骨伤进行立体、多角度观察,而螺旋CT图像重建质量较高,因此,相比于CT轴位图像检查,3D VR技术更容易发现细微骨折。
综上所述,骨伤诊断中3D VR技术与CT轴位图像技术对比,在定性方面两种方法相似;而在观察效果方面3D VR技术更具优势,诊断方面优于X线片技术。同时,CT轴位图像检查显示需患者积极配合,扫描体位为非常规体位,若患者不配合则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而3D VR技术可避免患者不配合因素,且具备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高的优点,可对病灶进行立体、多角度观察,因此是骨伤诊断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