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探析

2020-12-10 02:33马丽娜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马丽娜

[国家开放大学(新疆)分部,新疆 乌鲁木齐830049]

“原理”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思辨性和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原理的阐释比较晦涩难懂。如何通过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学习、理解和把握,是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词,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将中国诗词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旨在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诗词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契合点,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更强动力”[1],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一、中国诗词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瑰宝,也是长流不息的精神财富,从古至今,贯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岁月,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的批判、对家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2]。中国诗词在“原理”这门课的教学应用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将中国诗词蕴含的哲学道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用文化的方式讲辩证的原理,用哲学的思维讲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在中华诗词魅力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既有文化艺术的熏陶,又有丰富哲学的思考。这个教学过程,既有对哲学思想的阐释,又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真理回归生活,润物无声,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来阐释艰难晦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实现“原理”课程知、情、意、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断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诗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碰撞摩擦出的思想火花。

二、中国诗词在“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用中国诗词蕴含的哲学原理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原理”课程教学中,可用学生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中国诗词来解读基本原理。

1. 中国诗词在唯物论讲解中的具体运用。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释法泰的“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都从不同的动静事物中说明了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讲到“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个基本原理时,可巧妙运用中国诗词来阐述这个哲学原理。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诗中以动的景物突出静的景物,这说明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关汉卿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即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明了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李白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说明了意识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为前提和基础的。毛泽东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阐释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和办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沈括的诗句“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阐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切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 中国诗词在辩证法讲解中的具体运用。可在具体授课内容中引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杜甫的诗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深刻地阐释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刘斧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阐明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杜甫的诗句“芳林新时摧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3]和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了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说明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杨基的诗句“骅骝日千里,亦在御者功。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阮元的诗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只有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杜甫的著名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全面阐释了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阐述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元稹的“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敛鲸”说明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阐明了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并且复杂的,充满坎坷艰辛,要求我们发扬乐观主义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化压力为动力。

三是在认识论讲解中的具体运用。如赵翼的“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和《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阐述了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重视实践的作用;朱熹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和洪咨夔的诗句“相望几何驿,时许闻成谋。积诚泮群疑,实践激众媮”,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获取书本知识,还要以知促行,付诸实践,推动工作;于贲的“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和程端蒙的诗句“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所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

四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和郑燮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深刻体现了群众路线的观点,即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欧阳修的“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发以墨,不如瓦砾玩”和范仲淹的诗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明人的价值观不同,行为取向也会不同,不要因外界的各种干扰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阐明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毛泽东的诗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阐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唯物主义史观。

以上对中国诗词恰到好处的引用和阐释,会让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亲切和熟悉的感觉,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妙趣横生,不仅让学生巩固了之前熟悉的中国诗词,而且还深刻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原理”课不仅有理论的味道,也有艺术的美感,实现“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其他概念和范畴以及原理,都可以通过引用丰富的中国诗词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中国诗词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一)厘清二者的关系,分清主次

“教有教的主体性,学有学的主体性”[4],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主,而中国诗词的引入和融入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原理”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旨在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中国诗词来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以更好的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这条主线,不能反宾为主、本末倒置,而要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原理”实际教学中引用一些中国经典诗词,选择的诗词含义要与所讲述基本原理一致或契合,不能是买椟还珠。即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心做好教学内容和引用诗句的有效衔接。恰到好处的诗词选择能更好的论证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对一些诗词的引用,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为我所用”,使学生掌握哲学原理才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讲,巩固之前学过的中国诗词并不难,并且还能通过中国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需注意的问题是,这只是一个教学手段,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行合一,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理论指导实践。

(四)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将中国诗词融入“原理”课程教学,不能“一视同仁”。文科专业的学生文学知识比较扎实,易于接受中国诗词融入“原理”的教学方法,但理科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学习理性思维较强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分类施策,分专业、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五)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将中国诗词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教师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吃透“原理”这本教材,对“原理”课的所有知识点做到“烂熟于心”,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文学理论素养,日常积累大量丰富的中国诗词,并且要对诗词名句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把凝练好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融入“原理”课的知识点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开课技巧,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教学环节,特别应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教与学的相互呼应,善于引用经典诗词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诗情意蕴和人生哲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