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处境、问题与抉择

2020-12-10 01:52詹国辉
人口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老院防疫肺炎

黄 惠, 詹国辉

(1.南京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2.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生期间,老年人是最易感染的高风险群体,而养老院是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老年人的集聚之地,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的生存样态成为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现实问题。

民政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受访养老机构与同期相比收入减少20%左右,平均支出则增加20%~30%。”[1]从笔者调研情况看,即便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南京市某养老院2020年上半年收支缺口就高达60万元,多数养老院特别是小型养老院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正面临生存之困。

因此,客观审视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的现实处境,呼吁政府与社会的“他救”与提倡养老院在市场逻辑基础上的“自救”,无疑将有助于养老院渡过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生存危机,进而实现持续发展。

一、养老院类型及其资源获取路径

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按照“建设与经营主体”可将中国养老院划分为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建民营四种基本的类型。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与经营压力很不相同。公建公营养老院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运营费用多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少部分来自市场服务收费与社会捐赠;民建公营养老院,其院舍建设费用主要来自社会,少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补贴,运营费用多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少部分来自市场服务收费与社会捐赠;公建民营养老院,其院舍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运营费用多来自市场服务收费,少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支持,可能也有部分社会捐赠;民建民营养老院,其院舍建设费用大多来自社会,少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补贴,运营费用多来自市场服务收费,少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支持,可能也有部分社会捐赠。

此外,从养老院日常运营资源来源视角观之,各类养老院资源来源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公建公营类养老院经营压力最小,民建公营类养老院经营压力其次,公建民营类养老院运营压力再次,民建民营类养老院运营压力最大,其因在于政府资源来源相对稳定,而市场资源来源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养老院来自政府的支持可能减少,而来自市场与社会的资源亦可能出现明显减少。

二、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养老院面临的新问题

为了及时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的运行状况与可能面临的新问题,笔者于2020年5月至7月间先后去江苏省N市G区、Q区、J区与X区民政局老龄办了解情况,并分别在G区、Q区、J区与X区各选取两家较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实地调查,与选取的各区老龄办负责人以及每家养老院的2位管理人员、3位护理人员、3位入住老人、3位入住老人家属进行了半结构性的线下访谈或电话采访,了解了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江苏省N市养老院所面临的处境与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一)收支失衡问题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以“突如其来”之势席卷全球,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75.8%的老年人被至少一种慢性病所困扰,且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现象较为普遍[2]。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客观上加剧了老年人患病甚至死亡的风险。作为老年人集聚地的养老院,收住的多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而老年人易受新冠病毒攻击,养老院自然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重点。疫情对养老院的生存产生影响,而关乎养老院生存的是收支状况,因而有必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收支状况,以便能够有效辨识其所处的现实境况。

1.收入减少

首先,部分老人无法及时返院。按照中国礼俗,春节前多数家庭会将老人接回家中过年。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再加之政府对各单位疫情防控的管理要求,养老院采取了封闭式管理。由此,2020年的最初几个月中,养老院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如果老人被家人接回家,且在实施封闭式管理前无法及时返回,在实施封闭式管理期间则不允许其再返回养老院,造成部分床位空置、服务费收取中断,营收减少。

其次,封闭式管理期间,不仅先前洽谈和签约的养老客户不能正常入住,而且养老客户新增业务几近停滞,新签约的养老客户也无法入住,导致养老院内闲置床位无法投向市场,养老院运营受到巨大冲击,营收自然减少。

最后,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个体自然“减员”。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人际传染概率高,且养老院中多是体弱多病甚至生命垂危的老人,免疫力弱,容易被病毒感染。因染病和自然老去的老人增多,致使养老院存量老人自然“减员”,进而导致营收减少。

2.支出增加

一是用工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驻守在养老院的医护与管理人员显著减少,其内嵌的员工成本显著增加。例如,受疫情防控影响,因回家过年等原因导致部分员工不能及时返院,为了确保复工复产,养老院多会选择对不能按时返院的员工照常发放工资,额外用工成本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封闭管理期间因员工减少,工作任务增加,而使得留守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养老院多会给予加班工资及其他物质奖励。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行业人员供给减少,养老院员工招募难度增加,招募与用工成本也因此大大增加。

二是日常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调研发现,养老院受访人员反复强调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造成运营成本显著增加。极端情形是部分养老院因经受不住生存压力而“破产倒闭”。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面临如下现实困境:其一,对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的常态化健康检查增多;其二,自2020年4月以来疫情形势有所减缓,老人返院比例有所增高[3],新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也逐渐增多,对返院或新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返院或新聘用的养老院员工均需进行14天隔离健康观察;其三,返院或新入住的老人以及返院或新聘用的员工需要单间隔离,增加了老人和员工的生活空间需求。如上所述,疫情期间养老院日常养护管理压力增大,管理与医疗防护成本增加。

三是防疫抗疫物资紧缺,价格大幅上涨。养老院人员稠密、老人身体特质与新冠病毒内生特征都使得养老院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镇。养老院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需要而不得不大量采购防疫抗疫物资。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导致社会恐慌,生产能力一时跟不上,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的物流不畅,造成各种防护物资严重短缺与价格上涨。日常无须储备大量防疫物资的养老院,此时显得更为窘迫:一是防疫物资需求量大,二是短期内难以完全筹集到。但为了老人们的生命安全,养老院不得不升级防护措施,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防疫抗疫物资,从而日常物资消耗大大增加。所有这些,导致养老院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

四是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历史经验表明,春节期间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商品的生产、运输与销售环节均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推高了物价。调查数据显示:蔬菜水果、防护用品价格上涨近80%,肉蛋奶、米面油和医药健康类产品价格上涨40%左右,方便和休闲食品价格上涨20%左右,娱乐产品和学习教育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4]。

3.收支失衡

从2020年春节开始,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死亡人数上升,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到养老行业,养老院多出现预售困难和入住率下滑现象。美国国家投资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5家老年社区中,84%的疗养院,58%的失智症护理中心,65%的介护中心和51%的老年公寓入住率明显下降,直接导致利润下滑[5]。中国也出现类似情形。

多数养老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是2020年上半年收入大幅减少。尽管养老行业被外界宣扬为“朝阳产业”,但中国的养老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6]。民政部2015年数据显示:全国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7]。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入住率下降,势必加剧养老院的亏损状况,诚如笔者调研时南京市某养老院负责人所说的:“对有些亏损的养老院来说,关门可能是最好、最安全的做法。”

客观而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迅速蔓延与不断恶化,养老院所面临的亏损之境可能会伴随疫情长期存在。换言之,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日常运营亏损风险大大增加,亏损面不断扩大、亏损额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可能最终因收支失衡而陷入生存困境。

(二)封闭式管理及其衍生的现实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养老院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一是“严控探视关”。为保护老年人免受新冠病毒侵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政府要求对养老院实施封闭式管理,多数养老院暂停了亲属探视、老人返院等工作。之后,采取“预约”等方式,按照“三限定”——限定时间、限定人数和限定区域,允许家属探视。

二是“严守安全关”。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亲属即便预约探视,也无法进入到老年人生活区,只能在养老院指定地点探视。大多数养老院在门禁系统中开辟出专门的防疫检查区域,同时设立“测温、填表、登记”等多重程序,以确保防疫安全。

三是“封院不封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如若实行长时间封闭管理,会导致老年人心理失衡和情绪失调,因而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中国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与寂寞。为此,养老院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内部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通过视频和电话等,为老年人和家属线上沟通提供便利。

因防疫而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使老年人无法直接接受到原先日常生活中亲属的关怀与志愿服务等,诸如亲属无法进入养老院探视,老年人个体亦无法外出聚集活动,加剧了老年人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问题,给养老院的管理带来挑战。事实上,养老院日常运营不仅提供养老服务,还兼具一定的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

养老院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8]。以系统论视角观之,养老院生存链上呈现出“全年无休的刚性需求”景象。日常生活场景下,即便在春节假期,养老院中仍然有“无家可归老人”“因各种原因家人无法接回去的老人”等,意味着养老院的服务供给是持续不中断与刚性的。面对持续时间超长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业都曾一度停工停产,养老院则更多映射出 “煎熬地撑住”之境,部分养老院陷入生存困境。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何时能结束,是否会与人类长期共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困境中的养老院也将长期面临挑战。

(三)防疫过程中各主体压力加大

1.老年人心理压力加大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以及地方性防疫措施的快速升级,客观上加剧了养老院内的老年群体不同程度的焦虑感与恐惧感。封闭式管理使本应前来探视老人的亲属与志愿者被拒之门外,由于亲属不在身边,老人无法与亲人相见,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焦虑感甚至心理恐慌。老年人心理变得更为脆弱,老人群体“闹情绪”或心理不适情况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少部分老人在春节前返家居住,春节后因养老院采取封闭管理无法及时返回,而家庭照护条件和照护能力有限,应急药品短缺,这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从业人员心理压力加大

养老院从业人员特别是护理员多来自于周边地区,春节期间多数养老院员工回乡探亲,留守员工较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春节假期被迫延长,养老院也不例外,人员流动被严格管制。即便在疫情缓和阶段返城人员仍需服从辖区的严格管理,诸如14天居家隔离观察等等,这些都造成养老院内护理人员紧缺,留守员工超负荷持续为老人提供各种照料服务。

疫情导致养老院封闭式管理,老人的集体活动被迫终止,户外活动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因亲人无法前来探视,老人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和护理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上述种种,明显加大了护理与管理人员的照护服务工作量及照顾难度,导致留守员工的身心压力剧增,进而影响到护理与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3.照护任务繁重导致工作压力加大

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0多万老年人居住在4万多家养老机构内,但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只有37万,其中护理员仅有20多万人,平均每位护理人员需要照顾10位左右的老年人,服务工作量大[9]。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封闭管理模式下的养老院员工普遍处于长期在岗状态,其所要负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相比往常更为庞杂和繁重。应看到的是:疫情期间护理人员除了像往常一样要承担日常护理工作外,还需要为老人群体提供防疫服务,诸如为老人日均3~5次的体温检测、心理疏导及开展养老院消毒工作等,结果是在岗员工负担进一步加重,客观上导致护理工作压力加大。

(四)护理人员流动性增大

调研发现,一般养老院护理人员与被护理老人之比远超过1∶5,多实行“三班倒”制,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而疫情中的养老院日常工作内容除了医疗与生活护理外,还需要兼顾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扩展服务。

养老院多通过“社会招聘”与“劳动派遣”形式招聘管护人员,前者占比更大。此外,养老院还会不定期招募志愿服务者。但应看到的是:养老院管护人员薪酬多与当地平均薪资水平持平,少数甚至明显低于当地平均薪资水平。因为养老院内护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护理工作任务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即便给予管护人员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薪资,专业管护人员同样存在“随时离开”或“被挖走”的可能性。

诚如养老院管护人员在访谈中反复提及的那样,“养老院员工流动性与随意性大,有不少人说不干就不干” 。疫情防控期间养老院管护人员更是如此。相比较而言,年长管护人员流动性小,年轻管护人员流动性大,而养老院也缺少对管护人员的硬性约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务业多面临“人员流失”与“招工难”问题,养老院亦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养老院的应对策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养老院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养老院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部门给予优惠性政策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对企业实施救助的力度更大。相比较而言,养老院处境可能更为艰难,作为救助核心主体的政府理应给予更多的支持,至少养老院应享有与小微企业“同等被救助待遇”,并且不同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应各有侧重:

民政部门可根据养老院实际入住老人规模、身体状况等特征,对防疫抗疫物资的需求等,组织资源调配予以支持。

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各地医疗机构,针对封闭管理期的养老院需求,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减少老人外出就医被感染的风险;及时提供所需药物,制定新冠肺炎疫情下紧急救治策略,先救治,后结账,并给予养老院及入住老人疫病防治经费补贴。

财税部门应针对养老院受疫情冲击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除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税费租金减免措施外,对非常时期的养老院增加财政补贴,减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保缴费;对日常医疗易耗品超出常规价格的部分提供补贴,可根据养老院信用情况先发放补贴,疫情结束后再补充评审;给予养老院水电气等费用特殊补贴;给予疫情期间在岗人员岗位补贴;给予养老院信贷融资政策支持,等等。

(二)收支平衡视角下养老院的市场运行逻辑转向

任何管理与服务都有成本,受人口红利消减、产业结构转型、环境整治、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多种因素的交叉重叠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断崖式下行,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政府不得不大幅削减财政支出。养老院不仅自营收入减少,而且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有所减少。在此背景下,养老院绝不能将运营仅维系于政府身上,而应该寻求自救之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向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变,增强市场服务理念。通过增加市场性服务实现“开源”,并通过减少福利性服务实现“节流”,以便能熬过漫长的“疫情寒冬”。

养老院在开展养老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收支平衡,只有在收支平衡或盈余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养老院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控制成本,避免出现巨额亏损,即便养老院本身具有福利属性,也不能排斥其市场性。以福利性为主要特征的公建公营与民建公营养老院,也应含有市场性的成份,而对于公建民营与民建民营养老院来说,市场性则是第一位的,福利性是第二位的。一定要注意养老院的福利性与市场性之间的平衡,一味地强调其一而忽略其余,都是不可取的。长期以来,政府与学界过度强调了养老院福利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养老院市场性的一面。实际上,只有严格落实“买单”责任主体的养老院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而养老院的“买单”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与市场,分别承担养老服务的兜底责任与生活品质提升任务,社会因其所掌控资源的特点只能扮演补充性角色。一个政府与市场都不愿意“买单”的养老服务项目,仅仅依靠慈善捐赠与情怀,是很难长期运行下去的。

总之,任何情况下养老院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化力量,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努力从市场获取资源,最终进行自救,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弱化非必要的防疫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部分社区曾出现防疫过度现象。比如,“小区每个角落每天喷洒好几遍消毒水。进小区要喷洒,进单位更要喷洒”,一些养老机构也出现消毒过度情况。从社会学视角观之,病毒携带者并不可怕,可以隔离与治疗,可怕的是众多个体的思想被病毒“感染”,最终引致防疫抗疫资源的滥用,出现“过度防疫”局面。

缘何出现“过度防疫”?缘由如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感染性强,而相关信息传播快、获取便利,海量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谣言。信息在14亿人“情绪化”加持下,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出于“未知的恐慌”,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地方政府,都不得不采取更多措施以求得自身安全,一些地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呈现出一种“过度化”图景。因此,在保持防疫不放松的同时,养老院也要弱化非必要的“过度防疫”措施,以此减少运营成本,减轻运营压力。

猜你喜欢
养老院防疫肺炎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防疫、复工当“三员”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