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在木雕艺术上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2020-12-10 10:36周鉴鸿
河北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形体艺术创作雕塑

周鉴鸿

四川传媒学院

一、探索人与作品的交流之“局”

作品《局》是我在2016年创作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象棋。不少人告诉我看到这件作品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其实这正是我“有意为之”的创作意图。当一个人身处紧张的局势之中,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如果我把作品的每个局部细节以流线型处理柔和了,那这一作品所呈现出的仪式感、如坐针毡的压迫感也随之消失了。作品《局》运用了家具的造型,考虑到“方与圆”的错落,这既暗示着某种矛盾的对抗——人身上有太多矛盾的东西,如外放与内敛,阴和阳,内与外,进与退,等等,同时,也寓意生活中需要我们去“方圆”地处理很多局面。我更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去促使观者思考,在人生的棋局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如何“破局”。

图1 《局》 200cm×170cm×150cm 柏木 2016

在技术层面上,设计这一作品,我摒弃了传统木工前期的制作程序,先采用电脑三维建模,得出我想要的造型,再根据模型数据进行制作。整个创作过程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作为青年一辈,我很喜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巧去实现创作的全过程。

二、对空间与形体、材料与意境的尝试

《量·衡系列》是我对艺术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一次实践。实际上,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立体构成,就是点、线、面、体的集合。点、线、面、体本身就是绘画和雕塑语言中,已经被抽象简化后所形成的符号元素。而木头本身的材料语言既丰富又充满变化,它会有裂纹、疤痕以及生长线等。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运用,再深入推敲,最后删繁就简。

《量·衡系列》这组作品,我想通过木材来表现纯粹的雕塑空间、形体和材料语言。首先,三者之中我更注重推敲空间,思考空间的距离以及多角度的空间布局;其次,重视形体,分析每个零件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再次,考虑木材的材料特性,如树节、颜色与纹理等;最后,在其中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元素,如挂钟、吊饰、水滴、船的形状、琴弦、栏杆,等等,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意境。在创作手法上,每个人的表达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系统和思维方式。同样的题材,经他人创作后或许呈现出的就是另外一种表达效果,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或许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而我则更喜欢打破常规的思维,减少约束来实现作品对构思、创意和情感的表达。往往越是自由的创作氛围,越会带来新奇的发现,从而诞生更有趣的想法。创作《量·衡系列》这组作品时,我没有思考让作品承载更多的意义,仅仅考虑雕塑语言,考虑架构的意义,在工艺上会用到榫卯——这是从家具中引申出的语言,我想这些已经足够了。

图2 《量·衡系列》 尺寸可变 柏木 2016

三、理解与吸收,在融合中升华

对于雕塑语言的理解,我得感谢我的导师朱尚熹先生。在他的引导下我把中国和西方的雕塑发展史重新学习了一遍,从中领悟到雕塑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国的雕塑注重线与气韵的表达,它与书法、绘画紧密相连。西方的雕塑注重空间、形体和材料的表现。这两者之间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我在思考作品表达时,会有意识地去考虑采用怎样的语言去表现,最后出来的作品才更为理想。

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这些年里,通过向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学习,我的创作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这种影响和提升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借鉴,而是通过交流与学习,拓展了我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刺激我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由此产生新的创意与灵感。在沟通交流如此便捷的时代,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从过去闭塞的环境中走出,视野和格局都得到无限的放大。同时,我的创作生涯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遵循传统,博采众长,用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去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与表达者,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之“局”,艺术之“局”。

猜你喜欢
形体艺术创作雕塑
巨型雕塑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我的破烂雕塑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写实雕塑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自然雕塑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