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各级道路运输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村客运发展,不断创新运营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客运服务方式,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持续推进,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让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为农村群众出行和物流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陈 晖甘肃省道路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实现甘肃省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是交通扶贫“两通”的重要目标任务。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两通”工作部署要求,2016年以来,甘肃省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聚焦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加快改善全省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筹措各类资金和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对农村公路通行条件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路网结构不断健全,“微循环”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为农村群众出行和物流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甘肃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比如,平凉市分区域推行“一定五不定”农村客运服务模式(定经营区域,不定营运线路、不定营运班次、不定停靠站点、不定去程回程时间、不定票价);临夏州、甘南州、陇南市大力发展9座及以下小型客车从事农村客运经营;兰州市创新开通“微公交”方便群众出行;庆阳市通过开通城乡公交,对农村班线进行改线、调线、延线,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各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村村通”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具备条件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
这几年,建制村通客车工作一直是甘肃省道路运输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2019年起,为确保具备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甘肃省制定《甘肃省建制村通客车攻坚方案》,成立全省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确保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盘活农村客运资源、加强运营安全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支持措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甘肃省建制村通客车运营服务规范》,对公交客运、班线客运、区域经营、预约响应4种建制村通客车经营服务方式进行全面规范,特别是对区域经营、预约响应通客车进行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甘肃省建制村通客车经营服务行为。
此外,为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甘肃省道路运输局一方面制定了《建制村通客车领导干部包抓负责制工作方案》,实行“建制村通客车”领导分片包抓、责任处室紧密联系基层、全体干部人人有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开会研究和现场督导,全力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另一方面,狠抓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督查,组织各地规范完善建制村通客车基础台账,对存在已通客车建制村“通返不通”的问题,督促各地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创新农村客运运营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乘用车客运和电话预约响应式客运,恢复建制村通客车。去年下半年,甘肃省道路运输局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对全省86个县(区)建制村通客车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通报,督促各市(州)进一步做细做实建制村通客车各项工作。今年,甘肃省道路运输局认真组织开展各地自查评估、省级督查、市州互检等专项工作,实现省级重点督查(区域经营和预约响应通客车形式)全覆盖、市级互检互查学习提高、县(区)级自检自查全覆盖,扎实有效做好建制村通客车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交通脱贫攻坚任务。
为巩固提升这些成果,进一步提高建制村通客车质量,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巩固和提升建制村通客车成果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多种建制村通客车形式,落实建制村通客车各项保障措施。一是开放搞活农村客运市场,督促各地采取“一县一策、一乡(镇)一模式”的工作方式,因地制宜、提升服务水平,分类改进、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安全、兜底提供方式,实事求是、动态跟踪调整,进一步健全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二是发展多元化农村客运经营形式,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模式,包括发展城际公交、城市公交下乡、创新微公交、班线一段延伸、“一定五不定”(定经营区域,不定营运线路、不定营运班次、不定停靠站点、不定去程回程时间、不定票价)区域经营、发展“三化”(车辆小型化、驾驶员本地化、经营区域化)等。三是大力发展节点运输,合理设置运输换乘,方便群众乘坐预约响应客车换乘班线、公交客运出行,降低出行成本,督促运输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水平。
同时,加大油补退坡资金在建制村通客车上统筹使用,加强与省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油补资金的省级统筹比例,将退坡资金中15%的资金由省级统筹用于支持农村客运发展中的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建立补偿激励机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提升建制村通客车成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支持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客运“开得通”后“留得住”。
在日常工作中,甘肃省道路运输局重点对全省区域经营、预约响应形式通客车建制村的承运企业、驾驶员信息不定期进行电话核实、抽查询问,并将核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及时反馈市、县交通运输部门予以整改,确保所有乡镇和建制村真通实达。
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如果农村群众不了解、不支持、不满意,那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就没有做到位,通客车成果也不易巩固。2019年以来,甘肃省道路运输局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客运服务宣传。针对甘肃省预约响应通客车建制村数量大、不少建制村地处偏远山区等特点,甘肃省道路运输局专门制作了“甘肃省建制村通客车预约响应公示牌”的参照模板,在建制村村委会醒目位置粘贴,广泛告知村民承运企业、调度电话、监督电话、预约须知等信息,方便村民约车出行。今年6月,为加大建制村通客车宣传力度,印制14万份甘肃省建制村通客车《服务指南》和《运营服务规范》宣传单,充分发动乡镇、村社干部在每个建制村进行发放宣传,并采取村社广播、入户宣传、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设立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让农村群众真真切切地了解农村客运服务获取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切实提升建制村通客车的群众知晓率。
同时,全省各地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了宣传力度。比如,武威市天祝县印制通客车告知联系卡2200余张向村民发放,有效提高了村民对建制村通客车和预约响应出行的知晓率。预约响应通客车建制村数量最多的陇南市,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通过市局牵头、行业管理部门配合、乡镇交管站具体实施的多层联动的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确保建制村通客车工作落到实处;徽县自行印制建制村通客车宣传单,组织人员赴乡镇村社发放,提升老百姓对农村客运出行的知晓度;宕昌县为全县334个建制村制作了通客车公告牌,对192个预约响应通客车建制村公告的同时,对其他以客运班线、公交等方式通客车的建制村也进行了宣传公告。
为增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督导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专门开展了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调查,以全省农村班线客运企业所服务的乘客群体为对象,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全省农村客运服务的农村客运企业(包括:农村班线、农村公交、区域经营和预约响应4种运营模式)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结果还是比较好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是甘肃省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今年6月,甘肃省道路运输局开发的“甘肃省农村客运服务平台”公众号正式上线。平台重点完善了预约响应方式通客车建制村的信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只要扫码关注公众号,不仅可以查询全省近16000个建制村的通客车情况,特别是以预约响应方式通客车的建制村,还可以查到预约联系电话或客运公司统一调度电话、驾驶员、车辆及运价等基本信息,出行群众可以提前联系预约出行,也可根据需求约车出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外出乘车。
此外,老百姓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对自己乘坐的农村客车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评价,或者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进行投诉或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村客运、建制村通客车的相关政策文件。“甘肃省农村客运服务平台”的推广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客运在服务质量制度化、信息化监督方面迈上新台阶。
今年8月17日至23日,交通运输部评估组来甘肃省专门开展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组从建制村通客车台账、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宣传氛围、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还随机抽选平凉市静宁县、临夏州临夏县的部分乡镇、建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明察暗访和群众访谈等。部评估组对甘肃省100%提前完成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建制村通客车工作中的基础台账建设、方案制度措施、平台开发推广和监督检查指导等4个方面的工作亮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接下来,甘肃省道路运输局将以交通运输部评估工作为契机,补齐短板、改进工作,进一步提升全省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质量。
虽然完成了建制村通客车第三方评估,但是甘肃省道路运输局依然会继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巩固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成果。同时,也会学习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需求。
下一步,甘肃省道路运输局将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协调推进城市公交向乡镇延伸服务,试点发展以城市公交客车为运输工具向农村延伸的城乡公交客运,大力发展城乡公交企业和城乡公交线路,方便沿线乡村群众出行,提升群众出行的满意度;积极引导农村客运转型升级,推进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支持规模化、集约化、信誉好的道路客运企业、城市公交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或入股等形式进行整合,参与农村客运经营;通过线网延伸或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打造高质量、低票价的农村公交客运;进一步健全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发展多元化农村客运经营形式,督促运输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输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软实力,努力提升农村客运市场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提升农村群众对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