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张尼 郎朗) 7月7日上午9时,伴随着考试铃声响起,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后,1071万学子迎来人生中的一次关键考试,而特殊之年的高考,也会成为一代人的特殊记忆。
事件概述
特殊之年,家长“隔空”送考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40万人,这是继2009年的1020万人之后,高考报名人数第三次破千万。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举行的特殊高考,家长们的送考方式也出现变化。
在北京的不少考点外,“1米间距请勿聚集”“保持距离”等提示牌清晰可见,“家长等候区”“送考区”等也被明确划分出来。
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今年,很多家长没有在考点外过多逗留就匆匆离开,或者仅是走到远处的马路对面默默“隔空”目送孩子走入考场。
虽然送考方式不一样了,但家长们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和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丝毫没有减少。
考场疫情防控严字当头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今年高考的考场防疫工作也备受瞩目。
同样是7日一大早,人大附中考点外已经有公安和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不到7点,考场外面已经用路障隔离出了考生家长专用的等候区,为了避免人员聚集,每一个考场都专门设置了一个专属的等候区。
今年,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考试时间也变为4天,加之北京处于疫情防控二级响应机制下,这些都为安全保障工作增加了难度。
“我们按照每个考点不少于8名警力的配置,比去年将近翻了一倍,每日出动警力6700人,其中考点周边的实名制的警力是2391人。”北京市公安局内保局文保支队大队长毛守德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透露。
除了北京,在全国,加强疫情防控和保障考试秩序都是今年高考工作安排的重中之重。
为了防控疫情风险,早在考前,各地已经对考场进行了全面消杀。同时,依照要求,今年高考的考点入口处都设有体温监测点,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
极端天气下的挑战
作为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今年考生们无疑会受到更多来自天气的影响。
高考首日,部分地区的考生就遭遇了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7日凌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这导致歙县考区原定于7月7日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
随后,歙县政府网站发布《致全县高考考生及家长的一封信》。信中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在该县实地查看灾情和考点情况。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歙县考区原定7月7日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7月8日综合、外语科目考试正常举行。具体安排将及时通知考生及各位家长。
除了洪澇灾害,部分地区的考生还将面临高温预警。
对于天气问题,官方此前已早有准备。
教育部专门作出部署,要求充分做好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准备工作。
特殊之年的全国高考,对于各部门的应急和组织能力也是一次大考。
(摘自“中新网”2020年7月8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疫情隔绝病毒,不隔绝爱
疫情之下的高考,并没有失去往年的精气神。学生仍旧严肃备考,认真答题;家长们仍旧做好准备,保驾护航;社会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助力。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戴着口罩,目送入场。疫情之下,我们隔绝了病毒,但是对于知识的热爱、对子女的疼爱、对学生的关爱,一样都没少。
2.高考考查知识,也考查素养
今年的高考是对我们中学学段知识素养的检验,也是对护考人员抗疫素养的规范。当下疫情形势仍旧较为严峻,这就要求我们仍要做好防控,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3.高考考核学生,也考核国家
疫情之下的高考,如何做到全面精准的病毒防控、如何为学生有序护航、如何让家长放心、如何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出现突发情况如何应对、面对极端天气如何确保生命考试双安全……这些,考查的是社会各部门,考查的是国家。高考作为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不仅是传统,也是必需。那么如何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就需要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合适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