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众所周知,法国学者商博良对罗塞塔石碑上象形文字的破解,开启了现代人揭开古埃及文明神秘面纱的旅程,这块石碑发现于拿破仑尝试征服埃及期间,在今天已经成为能够长久保存文明信息的象征。不过,通过重新打捞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图画般的古埃及文字的最早破解者却另有其人,除此外,他写下的著作还让自古以商队贸易著称的奈伯特文明在中世纪仍不绝如缕。这名学者就是瓦哈什叶(Ibn Wahshiyya,活躍于9——10世纪之交)。
西亚古国
奈伯特人是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游牧的阿拉伯人的一支,他们有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从半岛西部向北迁移到现在的巴勒斯坦和约旦南部一带。在这片位于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四通八达之地,奈伯特人很自然地在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中成长。他们自己讲阿拉伯语,官方语言则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西部通行的阿拉姆语。公元前4世纪,埃及人与波斯人在近东一带的冲突,使得阿拉伯半岛南北向贸易的控制权出现了真空,这条贸易路线上最著名的商品就是产于索科特拉岛,被古代西亚和环地中海各民族在祭祀典礼中大量使用的乳香。
借助从香料之路获取的大量财富,奈伯特人的实力开始膨胀。他们很擅长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生存,这让他们在敌人来袭时可以躲藏到令人生畏的沙漠里去,从而在周边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建立的帝国此起彼伏、兴衰不定的夹缝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奈伯特人自认为居于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并不值得其他势力入侵,而他们也不想沦为奴役。这种自我认知因死海一带发现了沥青而改变,这种矿藏有助于防腐,因而对制作木乃伊有用。历史上第一次因石油产品引发的战争中,奈伯特人依靠传统战术打败了来自叙利亚的希腊军队,维持了独立地位。
公元前3世纪早期,奈伯特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据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记载,奈伯特王国治理卓有成效。接下来几个世纪里,这个王国安享香料之路带来的红利,它们的规模在公元前1世纪达到顶峰,其都城佩特拉的人口一度达到2万人,成为可以和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并称的重要城市。不过随着向贸易和定居农业转变,奈伯特人也逐渐放弃了游牧和好战传统,这让他们无法抵御日渐膨胀的罗马帝国,最终在2世纪初末代君主去世后被吞并为一个行省。
罗马人给佩特拉带来了剧场等宏伟的建筑,同时随他们到来的强势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也取代了当地的古老语言。由于在罗马统治下海上贸易路线发生改变,精明的奈伯特商人逐渐失去市场,佩特拉的繁荣程度开始下降。4到6世纪频发的地震则使情况更加雪上加霜。此后这里的人们失去了几百年前在各大势力纷争中屹立不倒的底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佩特拉等古城逐渐化为引人凭吊的丘墟。
农业遗迹
以佩特拉为首的城市文化的繁荣,意味着奈伯特人在依靠贸易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必须从事农业供养大量人口。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纸草书文献,我们可以获悉奈伯特人农业实践的细节。气候学家告诉我们,数千年来约旦南部一带干旱少雨的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变。不过斯特拉波记载说佩特拉“水源丰富,既可以满足生活,也足以浇灌园圃”。这是因为佩特拉附近存在流量充沛的天然泉水,这为转向定居的奈伯特人提供了从事农业的优良条件,他们也很快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和水里技术的专家。从考古遗址可以看出,他们修建了漫长的水渠把泉水引向沙漠深处,并建设梯田合理规划土地。对此斯特拉波称赞说奈伯特人已经掌握了灌溉的技艺,从而使整个王国得以享受谷物和水果的丰收。
除泉水外,珍惜每一滴雨水也是奈伯特人所提倡的。佩特拉周边只在冬季有100 - 200毫米的降雨量,附近沙漠地区降雨量则更低。当地地表土质坚硬,吸水性差,冬季暴雨过后雨水很快就会流走。这就迫使奈伯特人投入很多精力收集和储蓄雨水,以待夏季使用。他们在河谷里筑起很多围墙、水坝和梯田用来蓄水和拦截雨水冲刷下的泥沙,其中河谷本身被改造成U形梯田,以便让流下的雨水被引导到两侧河岸。他们从水量较丰富的上游挖掘水渠或埋设管道,让水流向位置较远的下游耕地。从纸草书文献中对水量分配的记载看,奈伯特人在当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使得他们的农耕经济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延续下来,甚至一度扩大规模。
对于奈伯特人的农业,除考古学家们提供的大量新发现外,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代记载,主要来源于文章开头提到的瓦哈什叶的著作。对于这名作者的生平,我们只知道他深为自己作为奈伯特人后裔而自豪,他出生于现在伊拉克的库法,成年后在巴格达从事占星家工作。10世纪末的文献学家纳迪姆记载他编著或翻译过许多关于幻术、雕刻、祭祀、农业、占星术、物理学和医学等领域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奈伯特人的农业》一书。
最初这部书多被认为源于对众多巴比伦文献的编译,但现在学界更倾向认为该书的成书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来自干希腊和罗马时代奈伯特人所知的农业著述,这些文献大约于6世纪先被翻译成叙利亚语,并添加了一些反映伊斯兰征服前后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农业知识。到了9世纪,随着一部分被伊斯兰文化征服的地方开始追忆当地先民创造的文化,弘扬那些成就的著作重新得到挖掘。瓦哈什叶就是奈伯特乡村文化复兴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把叙利亚语农业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同时又“夹带私货”,掺进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个人观点,从而使《奈伯特人的农业》成为构造对美索不达米亚身份认同感的代表性作品,而书中所含内容,也从特指奈伯特文化,扩大成对从希腊——拉丁农学中分离发展的美索不达米亚农学传统的记载。
破译象形文字
《奈伯特人的农业》记录了许多希腊——罗马时代对气候、环境、作物种类、种植技术、灌溉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这对当时逐渐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阿拉伯帝国贡献很大,并成为中世纪阿拉伯农业革命的开端。在这场农业革命中,许多种类的作物和它们的种植知识被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因此,瓦哈什叶同时兼具复古者和创新者双重身份。
不过,为后人更津津乐道的还不是具体农业知识,而是瓦哈什叶对古代文字的识读。除奈伯特传统外,他也特别迷恋于古埃及文化。此外他也很热衷于幻术和炼金术,而这些学问往往都要用晦涩难懂的符号对自身进行掩饰和加密。为此瓦哈什叶曾设计过几种密码。这两种倾向结合到一起,他很自然地注意到当时已经无人可辨认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他把破译文字视为与破解密码同样的难题,为此他借助当时在埃及基督徒中仍然使用的科普特语作为媒介进行比较,这种语言在11世纪被穆斯林统治者禁止,但与晚期埃及象形文字具有一定联系。这种比较方法与19世纪商博良系统破解象形文字所用方法相近。通过努力,瓦哈什叶破解了93个象形文字的含义,并把它们的解释保存在一份于985年出现的手稿里。经过比对,现代学者发现他的辨识大多是正确的。
当时除瓦哈什叶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神秘的埃及字母感兴趣,并留下一些论述。现代学者发现,当时被集中研究的古埃及文字,主要与历史和地理、寻宝线索和形形色色的自然科学和神秘学有关。这反映了在中世纪人心目里,古埃及作为这些学问中心的形象。同时也显示出在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期,古埃及学术如百川入海般成为伊斯兰科学组成部分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