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阶段是形塑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社会责任意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对D大学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责任意识强,但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缺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意识。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具有显著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体现在自我、他人与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当下需要从营造向上志愿服务实践氛围、拓展志愿服务实践领域、建设稳定实践基地、探索长效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加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社会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并且要求高校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意识,担当能力是新时代青年的核心素质,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尺度[1]。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形塑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而投身于志愿服务实践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提升其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文章抽样调查了D大学的大学生,发放名为《志愿服务实践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性分析问卷》的调查问卷(下称《责任意识问卷》),以探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对培育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
一、对责任、责任意识及其道德心理原像的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各种思想精华,为中国人观照自身、审视他人、把握人与世界关系提供了总体指向。这其中,责任意识是始终贯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根主线。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厚重的责任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责任也是一个核心范畴。责任往往与道德、政治、法治等相关联。责任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他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康德谈道:“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2]。”
事实上,中西方责任思想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抽象的人”这一概念之上,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把握现实中的人。因此,他们的责任尽管闪耀着“道德的光辉”,但是却缺少“科学性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则从现实的人出发,赋予了责任以必然性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责任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关系论的角度将现实中的人的本质总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责任就是基于社会关系的现实要求,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相关。
将责任上升到道德心理层面就是道德责任意识或曰道德责任感。责任意识本质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观念,核心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这表明,个体社会责任意识获得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是社会实践。在以志愿服务实践为代表的社會实践中,个体实现从接受责任到履行责任的内化,形成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将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志愿者服务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力度,从而适度引导以更好地发挥志愿者服务实践的作用。
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阶段是社会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完善与否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为直观和深入地把握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笔者面向江苏的D大学的大学生设计了《责任意识问卷》,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92%。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30道选择题,针对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疏离与担当”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人翁意识,进而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觉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责任并未真切与其发生联系,行动上表现出疏离。归纳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价值取向方面,大学生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大学生更加鲜明地崇尚自我价值。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喜欢从自我出发,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更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譬如在“为什么学习”问题上,有48.1%学生选择为自己发展而学习;只有11.4%学生将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甚至还有11.5%学生对上大学抱持着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较为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第二,思想观念方面,大学生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随着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走向成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但有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偏离。在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问题上:仅35.5%的大学生积极靠拢党组织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3.8%的大学生缺乏自我判断,只是随波逐流;29.4%的大学生则是认为党员身份能够帮助他们在职场上更好地实现发展。这表明,在入党问题上,较大部分大学生思想动机有待提升。
第三,利益关系方面,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轻整体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保障,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关心社会发展,讨论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但还缺乏理性地反思和真正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利益观稍显不足。
调查时,此次《责任意识问卷》根据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实践与否分为两类,根据学生责任意识程度将答案做五项选项来计算样本得分。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得分计算,每个方面的最高得分为50分,最低为10分。从最后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三个方面,参加过志愿服务实践的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实践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40.7,高出未参加志愿服务实践同学9.5分,高出比重为30.4%;在思想观念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平均得分未41.3分,高出未参加志愿服务实践同学19.2分,高出比重为86.9%;在利益关系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39.5分,高出未参加志愿服务实践同学21.1分,高出比重达到了114.7%,三项总指标高出近50分,对比明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少数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实践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性,但从总体上,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三、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实践是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培育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坚持立德树人,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应知行合一,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升华。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环境,在实践中反思心路历程,提高自身行为管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国家政治意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对于培育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自我、他人与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社会的深入接触,与帮扶群体的密切接触,大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同时,更是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性认知。不仅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更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理想实现与祖国发展大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调研中发现参加志愿服务实践后大学生对去西部就业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思考,意愿动机也更加明确,有58.6%同学都认为西部需要人才,愿意考虑去西部就业。
第二,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在社会分工愈来愈复杂和精细的当下,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大学生在支教或助学实践中,每堂课都需要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中,大学生个人责任和义务履行的着眼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而是同心协力、共同合作以完成教学任务。调研中发现参加过支教志愿服务实践后,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有45.1%的同学认为可以提高效率,28.1%同学认为可以学习他人,24.3%学生认为可以增加团队成员的关系。
第三,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社情和国情。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相对较少,很少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更难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机会,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面对面接触、了解和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生存状态的差异。在鲜活事例前,大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和启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感恩和反哺社会,并开始有意识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机结合起来。调研中对参加过西部助学志愿服务实践的学生调查发现活动使大学生对西部发展落后的认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亦得到了提升和完善:有44.3%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实践可以支持政府决策,28.5%同学认为可以解决西部人才紧缺问题,24.3%同学认为可以帮助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解决西部发展落后问题。
四、志愿服务实践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实践,培育其社会责任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当前需要在“营造志愿服务实践氛围、拓展志愿服务实践领域、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下大功夫,着力引领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努力营造向上的志愿服务实践氛围
人才培养根本就是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大学是重要阶段,高校应当把塑造人才放在首位。志愿服务实践就是大学生主体的知识、价值、情感、信念体验的过程,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大学生责任意识;其一,加强理论宣传,引導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而青年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直接影响责任意识的培育[5],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其二,宣传与推介优秀志愿服务实践项目,以点带面孵化系列志愿服务实践项目。比如东南大学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向阳花”西部女童助学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19项,该项目多次在省级校级活动中推荐,在推介过程中让大学生感受志愿服务的精神与成效;其三,加大志愿服务实践先进个人的宣传,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要力争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学习,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同学身上学习,寻求共鸣,并有意识地在实践行为中构建正确的责任意识。
(二)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实践的活动领域
志愿服务实践的活动领域不是固化的,需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领域,构建多层次、宽领域、有内涵、有成效的实践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脱贫攻坚期。在此背景下,社会志愿服务实践可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其一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摆脱贫困。比如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录成音频送给大山里留守儿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其二教育扶贫,大学生支教团、暑期支教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最常见的方式,带去文化知识等;其三生态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开展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大学生带领当地民众了解家乡、为乡村振兴而奋斗;其四技术扶贫,发挥大学生自身专业优势,用技术帮助国家精准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大力建设优质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建立一批优质、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重要基础。依托优质实践基地,将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落地做实,形成常态化机制,切实发挥基地育人效应。其一,结合高校行业背景,在业界知名企业建立志愿实践基地,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锻炼专业技能;其二,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将志愿服务做在身边,有益于项目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其三,充分发挥学工团队力量开辟实践基地,东南大学在甘肃天水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大学生以接力方式持续深入开展精准资助并帮扶留守女童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其四,利用校友企业建立志愿实践基地,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加便捷的实践机会,又能为校友企业带来产学研一体的优质劳动力资源。
(四)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保障机制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新时代志愿服务志愿实践应当建立一套包括制度、安全、经费、人员等方面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其中制度保障是所有保障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志愿服务实践中对优秀项目、典型志愿者进行激励、奖励,比如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纳入保研加分、纳入团员推优入党、奖助学金申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评优评奖工作体系,使表现突出者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同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志愿服务资金募集机制做好经费筹集工作,为参加志愿服务大学生购买社会保险提高安全保障,让“奉献”不再变成“风险”,保证志愿服务的工作质量[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8.
[3] 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7):111-112.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01).
[5] 李苑静等: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
[6] 曹科岩刘岩关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19SZC-02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JCKT-B-2019101);东南大学党建课题(DJ201917);东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15SEUFDYYB11、19SEUFDY002)。
作者简介:张航(1987- ),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