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构成单元,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查找分析制约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挖掘其根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基层党组织力提升为着力点撬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不断丰富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组织力是一种合力。组织最早是编织的意思。后来唐朝著名国学大师孔颖达说:“又有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矣。”这里“组织”的意思就是将物的构成部分组合为整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组织力”是管理学的概念,西方学者对组织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行政组织和企业展开的提升组织管理的有效率、合法性和成本控制的行为。随着研究领域交叉和深入,组织力研究拓展到其他领域,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了“政治组织力”这一概念,把政治组织力作为决定中日两国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1943年11月以《组织起来》为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是一种方针,强调只要坚持这种方针,“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此后,组织力虽多次出现在文献著作中,但对党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并不深,直至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力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源动力,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新目标和新要求。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种观点。一是强化政治功能。杨飏、朱飞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建设质量的前提,必须坚持政治属性不变、定位不偏、功能不减、特别是政治执行力要增强再增强。二是优化组织结构力。尹朝晖认为组织结构是确保组织高效运转的基础,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前提,要着力扩大组织覆盖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面、有效覆盖。三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张庆玫、王展认为首先要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集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资源和优势;其次要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在学校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力度和参与深度,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四是激发组织创新力。郭茜认为高校要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就要树立“大党建”意识,全方位构建“党建+”工作模式,着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及理念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必然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力建设来支撑。目前对高职院校组织力提升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高职院校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构成单元,更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立足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强化政治建设、突出问题导向、提升党建质量、完善引领机制、推动事业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为,要以基层党组织力提升为着力点撬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高职院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力和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双提升”,不断丰富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全面形成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的新格局和新常态。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一是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补充及新的思考方向;二是通過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来为高职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阵地、融合新的载体,进而全方面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政治功能不突出
(1)“四个意识”不够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
一些教师对于党和国家的理论和思想把握的还不够全面,对于“四个意识”也没有更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因此,从思想上没有将“四个意识”纳入到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四个意识”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出现了困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深奥,太过“高大上”,教师没有找到更好的与生活相结合的联结点,导致学生认为这些理论太过晦涩,枯燥乏味、不易理解,认为这些理论只和党员干部相关,和自己的学业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只在考试的时候看看书,平时几乎不去学习,使“四个意识”的融入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没有达到入脑入心的作用。
大学生容易受到国外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亟须一批具备高度政治敏锐感、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认真负责的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校、院、班等各级队伍职责不清晰、协作水平低、思政教育队伍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2)重业务轻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相脱节,“一岗双责”履职不到位,党建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成效当然大打折扣。有的党支部书记对于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关系认识上含糊不清,存在“重视教研工作,忽视日常党建工作”的现象,没有将两项有机融合,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有的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足、思路不清晰,找不到党支部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有的甚至与中心工作背道而驰,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
(3)政治生活不严格,政治生态有待改善
部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活动组织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缺乏常态化。有的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组织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深入、不痛也不痒、统一模式化,丝毫起不到红红脸出出汗的政治效果,党内政治生活空洞化;有的党支部口号喊得响、工作无实效,只讲理念创新、实践载体没有配套,党内政治生活虚无化;有的党支部每次的集体学习都是简单的读文件,学政策,走走过场就完成任务,学习形式老旧,毫无创新举措,最关键的是支部里的党员真正学进去多少,就要打个问号了,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化。
(二)政治引领力不强
(1)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不强
支部唱主角,舞台很重要。只有搭建好“像样的舞台”,支部才能真正施展拳脚。阵地建设对于支部建设乃至发挥作用殊为紧要;而且,阵地建设也绝非党员活动室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抓好服务群众的载体。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高职院校内部发挥作用较多,和社会联系较少;党建活动形式固化、老化,没有吸引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达不到通过开展党建活动进而达到思想洗礼的目的。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首先应该建立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再着重突出带头、示范与引领的功能,起到内向聚合和外向辐射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一是在服务社会的功能上尚未有突出的体现,不少青年党员在下乡志愿服务、为社会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带头示范作用不够,在各种服务活动中选择推诿、退缩,他们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业和科研上,也不愿多带头开展服务性活动,造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够,对社会的影响力削弱,导致社会的号召力不强。二是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力不够。
(2)黨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党员主体意识不够清晰。一是缺乏责任感,许多党员更多的是依附于党组织,单纯的听从安排,听讲座,参加活动,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进步,只是随大流,没有或者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并没有把党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那样负责到底;二是缺乏权利概念,知情权,没有主动去了解党内各种信息,也不敢监督上级领导,不敢批评违法乱纪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党的主人,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三是党员的参与感不强,没有将党的事业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事业,更多的是不主动、不积极、不热情,对党的事业没有形成自觉认同感和荣辱感。
(三)政治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1)政治文化构建不强
党内政治文化为党的各项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它不仅是一种评判标准,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普遍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党员干部融入血液、深入灵魂的精神动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党员干部个人本位主义严重,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迷失,有的基层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平淡化、庸俗化。在少数地方、部门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说到底是党内政治文化出了问题。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党内意识形态的建设,如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危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外,还不断通过支持“台独”“藏独”“港独”等敌对势力企图分裂中国,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他们通过各种技术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以此来获得他国价值观的主导权,破坏他国的民族凝聚力,消解执政党的合法性与权威性,特别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冲击
同时,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给中国精神带来一定冲击,主要表现为非理性舆情泛滥下的内涵曲解、虚假舆情高涨下的内容解构、海量舆情滋生下的地位边缘化,进而引发民众对中国精神的认知偏差、认同危机,中国精神在意识形态中地位式微。
(四)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不严不实
重视业务培训,轻视思想政治培训。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轻视思想政治科研工作,培训方式流于形式。与科技研究项目相比,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很难反映出科研水平的高低。再有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科研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更无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无从着力。即使有一部分研究,但涉足领域也极其狭窄,研究程度不深。尽管一些高校会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活动,但是培训方式简单、机械、浮于形式,不能得到一些青年教师的认同。很多高职院校很少深入基层及时准确的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现状,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或指导措施。如果青年教师的需求及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起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波动,从而影响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而导致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党员教育载体不够丰富,创新力不足,培育和打造的品牌项目数量不多,内容僵化,形式老套,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党建创新项目质量不够高,内容没有紧扣社会主流热点,对党员的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够。
高职院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对照“双带头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5月,教育部党组出台了《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把教师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间骨干力量。但是,在当前的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分析,能够堪称“双带头人”的专家型书记并不多见。
近年来,高职院校严把质量关,加大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力度,但是面对整体下降的生源素质,如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党员,且能发挥党员的作用,这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同时,有的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色彩,发展的党员对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四、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对党的基层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识不清、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理解把握不够深透。没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教育理念,有的干部、教师思想上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偏见;基层党组织书记主责意识、党务工作能力不够强,“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党内教育、指导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党内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完善。
二是党务干部、思政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有的高职院校党委工作部门人员过少,有的院系专兼职组织员尚未配齐,普遍缺乏高素质专职党务人员;对党务干部缺乏正规的教育、培训与管理,教育培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对支部書记的管理不严,导致很多教师支部书记对党建工作投入精力不够,应付了事;其次,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普急需建立一支学习能力强、政策把握能力强、党建理论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思政专职教师队伍;最后,激励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职务职级“双向晋升”政策有待落实,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不强。
三是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建+”工作格局缺失。“党建+”模式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基层党组织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模式和理念。高职校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树立大党建的理念,没有将党建工作贯穿于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日常工作全过程,没有形成党建工作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找准切入点,还未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基层组织的“党建+”模式,并以此为抓手加快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风.试述提升新时代高校党支部组织力[J].党建研究,2018(7):47-49.
[2] 杨飏,朱飞.新时代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探析[J].党建研究,2018(9):49-51.
[3] 尹朝晖.组织文化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2019(2):25-27.
[4] 周建祥,范蕴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4):76-81.
[5] 张成联.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9-7):248-249.
[6] 李江.以“党建+”模式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20):16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0865)成果。
作者简介:邵洁(1982- ),女,江苏常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基层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