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树德 李小林(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形势,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建设呈现着新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创新。在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建设中,通过利用协同创新手段来激发校内外各利益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还能丰富和完善了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应用,为高职院校建设平安校园提供强有力保障。
为了更好地的探究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第一步应该要了解协同创新的相关定义。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协同创新一词起源于协同学。协同学理论由Haken首先提出,他认为“复合系统是由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所构成,子系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产生的作用(如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复合系统形成一定功能的时空自组织结构”[1]。随后在一些领域里面,协同这种思想就开始被广泛应用,如在新产品开发、制造和销售中就有广泛应用协同学这种思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协同思想已经和创新系统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发展,并在企业与大学间开展了协同创新的相关问题的大量研究,使协同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到应用发展。学者Corning根据协同的发展应用,认为“子系统间的互作产生整体效应就是协同”[2]。
在协同理论被提出和发展应用以后,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就有了前提条件。据相关的文献研究,学者们由于理解角度不一样,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下面以国内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例:在陈光[3]看来,“协同创新就是将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导向,实现企业整体的协同效应”。程蓉[4]认为“提高协同度是协同创新的关键,需要将以市场、技术和形象为核心的创新要素,与以制度组织等其它要素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其突出要素的合理优化、协同分工、跨界合作。而金林则认为“协同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好科技的中介功能,体现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将不同的社会部分串联起来,提供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反过来也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成果的应用”[5]。根据不同学者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不难发现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方便各利益主体获取创新要素和资源,还提高了整个协同系统的效率,更是实现了共享双赢,推动了创新的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观点更倾向于金林对协同创新定义的阐述。协同创新就是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开展协作,加强资源要素整合,创新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追求社会效益为其重要目标,任何其他的目标都要让位于社会效益。多数高职院校位于工业园区或者大学城区,在这一区域内,不同的法人主体由于自身职能定位不一样,其追求的社会价值也就不一样。例如: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社会效益。企业以生产盈利为目的,侧重经济效益,社区委员会和居民小区以服务所在区域内区民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更注重社会效益。派出所及街道办事处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也是追求社会效益。尽管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追求“平安”的利益交集点,因此,构建平安和谐的环境是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是指以构建平安校园为核心,以维护共同的安全利益为基点,联合校园周边各单位共同参与校园平安建设的系列机制的总和。其主要包括制度运行机制、软件支撑机制、人员调配机制三个方面。制度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层面,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周边社区、企业、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络机制。能够快速面对危机事件,做到配合支援。软件支撑机制,就是为了使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的建设管理精益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度运行水平大幅提升,要求各个环节都能做到高质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员调配机制要从组织、控制、协调、处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建设,其次要提高区域综合治理与协调处理能力水平,以保持校内外各方的协调、同步、统一,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的联动效应,起到安全保障效果。
协同创新支持机制是建设高职院校平安校园重要保障。通过探究平安校园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构建,把创建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总结提炼升华,然后形成制度化,才能长久实现长效化。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是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当前高校的平安建设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上,需要联合不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将与平安校园相关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组合,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好平安校园,以平安校园的建设为基点带动高校周围环境的治理的进一步规范和法治化,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
所谓的集成性,是指将没有关联的元素(人或事物)通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从而达到效益和资源最优化。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需要综合协调校内外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各主体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高职院校所在区域内,不同的法人主体自身职能定位不一样,其追求的社会价值也就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追求“平安”的利益交集点,构建平安和谐的环境是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基于这个基础,不同利益主体间需要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分布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大多数位于城市中心、城市郊区、以及大学城之中,这就注定了其周边环境和人员将变得相对更加多样复杂。首先是所处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在高职院校周边分布着有工厂、科技园区、居民社区、商场、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这一个个看起来毫不相关利益的主体之间,其实他们都有一个追求“平安”的利益交集点。通过制定制度,实现资源集成,将这些平时缺乏密切联系的,交往较少的不同主体串联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统一的有机综合治理整体,实现整体为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服务。其次就是高职院校周边环境人员中人员构成结构比较复杂。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处在长沙市岳麓区含浦科教园,该校周边居住人员相对复杂,如这里有外来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私人企业主及社会闲杂人员,这些人员交织在一起,人员之间的关联、互动、交往过程频繁,这些往往给高职院校安全管理带来重大的隐患。综合上所述,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所面临的复杂性情况,需要加强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构建,从组织、控制、协调、处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切实加强校内外各个方面的联动,将各种主体、部门、以及全方位的资源要素集中联合起来,共同融入到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探究构建中来,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的建设。
信息共享是指在法律法规的保障前提下,人或一些组织机构在平台上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通过互联网这一时代便捷产物所搭建的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节约成本,而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以达到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极大程度的将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从而减少了在信息采集上、对信息的存贮和管理上时间投入的成本。信息的共享所产生的的效果是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萧伯纳曾以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交换作比喻对信息的共享性的结果作了一个形象的的描述,信息并不会因为交换共享而所减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分享不断合理的实现资源的配置,达到各需所求,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近年来,国家出台和实施了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政策,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骨干校建设计划,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当前学院综合治理人员及装备的配备则发展滞后,没有同步跟上,主要表现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信息收集处理的滞后性;以及装备配备的不足,不能有效应对和处理突发情况。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建立,能与各利益主体的实行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加强校内为各单位的联动合作,真正的对一些安全隐患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理意外突发情况。
一般而言,利益攸关方是指与法人存在某种关联的团体或个人,而法人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在现代公司法中,除股东以外,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主体,他们都是利益攸关方,他们可以是普通百姓,是公司的顾客、债权人,也能是公司产品的供应商、批发商,甚至是所在社区、地方或国家政府。而这些人的利益都会收到公司经营管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样的,这些人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与股东利益相冲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法人治理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法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强化,利益攸关方在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也日益扩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全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校友,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等,这些都团体或个人都要受到高校办学活动的影响,无论这个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彼此构成了利益攸关方。因此建设高职院校平安校园,需要利益攸关方与高校之间通力配合,共同治理。为了达到彼此利益最大化,必须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完善,形成一个高效的治理体系,以此达到建设平安校园的目的。
高职院校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能否安全稳定的建设不光会影响到社会安定,更影响到政治安全。当我们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去建设平安校园,不光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校园和谐氛围,更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建立,不只是学校某一个部门的事,更需要联动全校师生,教职工,家长,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单单只靠学校来建设也不行,需要一系列责任共担机制,而这其中需要当地政府综治部门发挥文件牵头作用,以及当地派出所提供周边治安保障,由此则就构成了利益攸关方,共同促进社会各方的平安建设。
高校周边各相关利益主体应该要知悉对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情况,才能更好的对学校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平安校园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及时改进学校的管理建设。因此可以建立一套沟通机制方便高校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联络交流。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专门负责开展对外联络和沟通工作。高职院校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由专门的部门向外及时如实的通报信息,应该让相关利益主体知悉事关自身利益的重要信息。利益主体可以利用合理途径向高职院校表达意愿提出建议。建立一套服务校内外各方的沟通支持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校内外各方的交流了解、消除分歧、从而增加两方的理解互信;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沟通,让各方积极参与到平安校园的建设中来,增强各方的服务社会意识,更好地建设社会平安环境。
为了集成任务、简化流程、协同管理需,就要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此时信息技术是高职院校实现管理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业务不能整合,资源不能协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执行就将困难重重。为此,应该建设一个这样的平台,就是不管信息的性质内容、以及信息的来源去向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统一有序、分门别类的集中处理,将各种业务协同管理。在这样的平台中就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数字化,到达管理的高效性和个性化。通过建立网络化协同管理平台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建设管理,逐步使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职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其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应当联合起来为高职院校办学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没有关于政府出台一些关于高校与各利益相关体共同对学校的治理法的律法规的的报道,对于利益攸关方而言,与高校一起参与到正常的办学建设的治理是没有任何的法律法规可依的。然而,在高校教育的理念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不再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唯一环境,少不了校外环境的锻炼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势必会与相关利益主体存在内在关联。因此,在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高职院校建立以高校为主、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的校内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高职院校和各利益方共同治理的机制,既是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自我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校外各利益主体也应该重视自身在共同治理机制下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职院校治理行列中来。为了激励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可以制定一套校外利益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共同治理的支持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力的保障了各利益主体的自身合法权益,保证了彼此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其参与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出中来,献计出力。真正意义上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了共同治理。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平安校园的建设中,共同治理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利益冲突方面。如季景书认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目标的多样化,可能会使高职院校办学者有时候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行为的现实冲突;利益的多元化和共同治理,可能会为办学者提供达不到既定利益目标时推卸责任的借口,形成责任真空;共同治理还可能为利益攸关方谋取不合理的自身利益提供机会,干扰高职院校的正常办学活动等”[6]。以上所述的是共同治理机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影响高职院校平安校园正常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为此,校内外各利益方共同治理机制应该是透明公正、制度健全的。
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的支持机制的建立,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首先是保障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的实行的全过程都需要由校内外两方的人员共同参与指导,把握机制运行的方向,及时监控运行情况并据此一起给出合理可行的指导意见。其次就是对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的支持机制的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这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手段和必要保证。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由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构成,通过设计一套可行的制度,来激发调动校内外各个利益主体间的积极参与的问题。这一制度其中应该从考评奖惩这一方向出发,可以设定考评指标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和实施奖罚细则,就是要多角度出发、建立全方位的完善的责任制度。检查考核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对高校而言,学校每年应该对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检查考评,同时学校和各利益主体成立联合的考核评价小组分别各方进行检查考评。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应该按照制度给与惩罚追责,考核优秀的给与奖励。目的就是要加强各方的管理,为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的支持机制的建立提供相应的保障。
高职院校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旨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从学校安全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支持机制构建,则是为了形成了一套全面完善、内在联系、严密有效、运行顺畅的机制体系,丰富平安校园建设协同创新理论体系,为学校的长治久安和教育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