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姣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可由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疾病演变而来,肾功能逐渐衰竭是其主要特点,严重者可合并感染,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并不可逆地走向终末期肾衰。据相关统计,CKD的发病率约为2‰~3‰,尿毒症的年发病率约为100~130/百万人口,且有逐年增多趋势[1-2]。目前,临床上治疗CKD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治疗、代替治疗,代替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治疗费用昂贵,患者经济压力大。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的特点,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有机融合了现代医用物理学原理与中医药学作用机制,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方法下中药可直达病灶,实现活血通络、益气的效果[3]。我院自2018年7月使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CKD患者,疗效显著。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CKD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肾病诊断标准[3];②年龄18以上;③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④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近3个月曾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③有精神疾病患者;④未按规定用药者;⑤伴心、肺、肝和肾等脏器严重疾病;⑥治疗部位皮肤破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47.0±5.3)岁;病程3周~11年;CKD Ⅰ期 16例,Ⅱ期 26例,Ⅲ期8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3例,糖尿病肾病 2例,高血压肾病 5例,高尿酸血症肾病 8例,多囊肾4例,IgA肾病 1例,肾病综合征5例,狼疮性肾炎2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5.0±6.1)岁,病程7周~8年;CKDⅠ 期 15例,Ⅱ期 27例,Ⅲ期8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4例,糖尿病肾病 3例,高血压肾病 4例,高尿酸血症肾病 9例,多囊肾3例,IgA肾病 1例,肾病综合征4例,狼疮性肾炎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疾病相关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定向透药干预。中医定向透药处方:牛膝15 g、萆薢15 g、猪苓15 g、茵陈10 g、石菖蒲15 g、当归15 g、藿香15 g、泽泻10 g、桂枝15 g、丹参15 g(所用中药剂型为:武汉天济制药厂独立小包装的颗粒剂)。用少许温水将药物冲均匀后加透皮剂调制成糊状,敷贴于双侧肾俞穴,予以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苏械注准20172261436)治疗。选择按摩处方模式,调节仪器时,按摩力度由弱到强,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透析温度为43℃。治疗30min/次,1次/d,8周为1个疗程。同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①治疗前,护士先评估患者皮肤情况,避开皮肤破损处,操作时动作轻柔,治疗期间,应该加强巡视,治疗过程若局部皮肤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向患者讲解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的作用机理,告知患者勿自行调节透析温度,以免发生烫伤。②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 g/(kg·d),可选择新鲜鱼、肉、蛋等,限制植物性蛋白的摄入,供给足够热量[30~35 kcal/(kg·d)],注意维生素及铁、钙的补充。同时,宜食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冬瓜、赤豆等,忌辛辣、肥甘之物,尤忌发物,以更好的促进中医治疗效果。
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按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判断治疗效果。遵医嘱复查患者血生化指标,显效: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或血肌酐降低≥20%;有效: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血肌酐降低≥10%;稳定: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10%;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无效: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或血肌酐增加。
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表1)。
表1 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有学者[4]指出,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治疗CKD及其并发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中医定向透药法是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其通透性,使强腰健肾、活血、利水的中药有效成分、离子、离子团或极性分子透过皮肤黏膜,快速进入人体特定部位,靶向作用患者病灶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5]。其原理是把药物置于体表的局部热雾器小空间内,被加热、雾化成微粒,形成涡流和雾场,产生热效应和药物效应,起到治疗的作用[6]。
本研究显示,使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中药处方中的丹参能减轻微血管内瘀血现象,萆薢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桂枝可以改善水肿和蛋白尿症状[7];茵陈能防止肾小球硬化的发生,藿香有调节免疫的作用[8]。再加上中医定向透药扩张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了血液循环,使药物能够达到组织的深部,直接作用于穴位和经络,延长药物渗透时间,增强药效,还可避免药物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减轻对肝脏伤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