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荣,吕灯兰,梁 娟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身疾病的影响下,对治疗和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因而常常导致不良事故的发生,影响病房的安全管理[1]。确保患者安全是医疗安全核心的首要任务,而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的一种重要方式,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因此,在护理管理中运用护理标识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就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护理标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根据单双数分为常规组和标识组,120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常规组患者年龄在36~69岁之间,平均年龄(50±3.5)岁,平均病程(5±3.5)年;标识组男性患者年龄在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49±4.0)岁,平均病程(5.5±3.0)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行常规治疗及安全管理,标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护理标识管理,具体操作方式包括:①成立专门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医生组成小组成员,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其目的是制定护理标识实施方案,安排护理人员定期培训、开展定期讨论活动,保障护理标识管理的正常进行;②帮助患者识别护理标识:制定不同颜色的护理标识。例如腕带标识、温馨提示标识等,这些标识让护理人员一目了然;③安全宣教: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较低,首次住院常常出现抵触情绪,需反复观察后进行多次宣教,并与家属积极沟通,告知患者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
对比两组患者冲动、跌倒、自弃、外逃、噎食、藏药等意外事件发生率,并依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三类,并记录患者满意度。
所得数据选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用(n%)表示,在P<0.05时,表示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标识管理前,两组患者冲动、跌倒、自弃、外逃、噎食、藏药等意外情况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标识管理后,60例标识组患者有冲动3例,占比为5.0%;跌倒2例,占比为3.3%;外逃和藏药各1例,各占比例为1.7%,无自弃和噎食情况,意外情况发生总数为7例,意外情况发生率11.7%。60例常规组发生意外情况分别为:冲动7例,占比为11.7%;跌倒5例,占比为8.3%;外逃3例,占比为5.0%,藏药3例,占比为5.0%,自弃和噎食各一例,占比为1.7%,意外情况发生总数为20例,意外情况发生率33.3%。标识组意外情况发生率(11.7%)明显低于常规组(33.3%)(P<0.01)。
护理标识管理后,60例标识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者有52例,比较满意的有7例,不满意者1例,满意度为98.3%;常规组非常满意的有39例,比较满意的有10例,表示不满意者11例,满意度为81.7%。标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2)。
基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问题比较严重,意外情况常有发生,许多患者因自身疾病的影响出现自残、摔倒等现象,加之原本精神状态不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下降,对病房的安全管理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标识具有重要意义[3~5]。通过加强护理标识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安全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6]。同时通过加强护理标识,患者家属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利于其配合临床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
在此次研究中,标识组冲动、跌倒、自弃、外逃、噎食、藏药等意外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意外情况发生率11.7%明显低于参照组意外情况发生率33.3%(P<0.05);且标识组满意度98.3%明显高于常规组81.7%(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标识后,不仅可以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更促进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患者对管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护理标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时刻遵循护理标识管理操作规范,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